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暂无简介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酝酿十年闭关写作一年于2009年9月推出的新书,该书以龙应台父母亲的1949年出发,看民族的流亡迁徙,看上一代的生死离散,倾听战后的幸存者、乡下的老人家。为此,龙应台一年间足迹遍布三大洋五大洲,寻访历史人物的声音。《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龙应台跨民族、跨历史、跨省籍的一本书。 用文学书写,对上一代致敬与告别写作过程中,龙应台为搜集史料跑遍了三大洋五大洲,更上山下海、求助各种单位,才一一发掘出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将那个时代生死契阔的流离经历写成这部书,像是她好不容易从一串新几内亚拉包尔战俘营的名单中,联络到老兵利瓦伊恂,却听见他说:“我知道为什么我所有的同伴都死光了,只剩下我还活着。因为,我在等这一通电话。”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书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马乱中离开淳安家乡为起头,“美君”就是龙应台的母亲;“龙应台”的名字,代表她是离乱中第一个出生在台湾的孩子。“远离了1949年的价值观,我们的上一代逐渐发展出温柔的、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深情的致谢和无尽的感恩,起点就是,说一声深深的对不起。” 感谢原制作者:Jshzy007 【小T出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 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我觉得恶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 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 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 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 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 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 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 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 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在那儿烧火洗锅,使走廊垢上一层厚 厚的油污,腐臭的菜叶塞在墙角。半夜里,吃客喝酒猜拳作乐,吵得鸡犬不 宁。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酝酿十年闭关写作一年于2009年9月推出的新书,该书以龙应台父母亲的1949年出发,看民族的流亡迁徙,看上一代的生死离散,倾听战后的幸存者、乡下的老人家。为此,龙应台一年间足迹遍布三大洋五大洲,寻访历史人物的声音。《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龙应台跨民族、跨历史、跨省籍的一本书。 用文学书写,对上一代致敬与告别写作过程中,龙应台为搜集史料跑遍了三大洋五大洲,更上山下海、求助各种单位,才一一发掘出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将那个时代生死契阔的流离经历写成这部书,像是她好不容易从一串新几内亚拉包尔战俘营的名单中,联络到老兵利瓦伊恂,却听见他说:“我知道为什么我所有的同伴都死光了,只剩下我还活着。因为,我在等这一通电话。”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书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马乱中离开淳安家乡为起头,“美君”就是龙应台的母亲;“龙应台”的名字,代表她是离乱中第一个出生在台湾的孩子。“远离了1949年的价值观,我们的上一代逐渐发展出温柔的、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充满深情的致谢和无尽的感恩,起点就是,说一声深深的对不起。” 感谢原制作者:Jshzy007 【小T出品】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