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資治通鑒

司馬光著,2011年版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忠公集》、《稽古錄》等。《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宏大,歷時十九年始完成。共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定名為《資治通鑒》。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協助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后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全書貫串1362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資治通鑒》秉持了據實直書,不為親者賢者諱,不隱惡揚善的史學精神,敘事平實穩健,文筆簡潔優美,考據精審核準,與《史記》并稱史學之雙璧。毛澤東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對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給予了極高評價。欲了解中國歷史,不可不讀《二十五史》,亦不可不讀《資治通鑒》。《二十五史》皆仿司馬遷《史記》體例修撰,以紀傳做綱要,成骨干,其縱向脈絡明晰,一家一事之由來發展,歷歷在目,但橫向脈絡不清,很難把某個事件放到當時的大環境下去剖析。《資治通鑒》的編年體手法,卻令不同歷史主線在時間軸上齊頭并進,由此天下諸多事件內外關聯便盡數躍然紙上了。看《二十五史》易知某事之來龍去脈,看《資治通鑒》卻可知此事之歷史環境、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二十五史》和《資治通鑒》相互參照,一呼一應,交叉來讀,最是上乘。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清胡克家曾據元刊胡注加以復刊。1935年世界書局據胡克家本出版縮印本。1987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世界書局本影印。今以中華書局標點本最為通行。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