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书籍

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从《原则》《债务危机》到本书,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研究角度涉及个体、组织、社会和世界。他想揭示的是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组织机构的运转原则、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原则、世界秩序的变化原则。

在这本书中,瑞·达利欧探究的是社会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原则,他考察了500年财富和权力的所有重大变化背后反复出现的模式和因果关系。他认为在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着永恒普适的规律。通过考察许多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的典型模式、规律、周期和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未来。

达利欧认为,历史通常也是通过相对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过渡而逐步演进的。所有帝国和王朝都是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的,可以就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判断之后的走向。目前相对财富、权力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典型的巨变,这将对所有国家的每个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分析和探究建立在达利欧独创的债务大周期、历史大周期的基础之上,揭示的是变化背后的永恒和普遍的力量,以此展望未来,搞清世界的运行原理,总结出永恒普适的原则,从而妥善地应对当前形势。

单读·十周年特辑

《单读·十周年特辑》首次推出上下两册,《时间的移民》与《在世界的门外》。

上册聚焦“时代性”,将目光从难以名状的此时此刻移开,转向人类社会在不同年代里的文化状况,试图追问:互联网与新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如何慢慢吞噬社会,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

下册退后一步,聚焦“空间性”,勾画纽约、柏林、开罗、威尼斯等城市的文化图景,通过文学和历史的方式重游布罗茨基、本雅明、阿斯旺尼等人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在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泛滥的今天,重新成为世界的陌生人,也重新发现自我。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2019年是《单读》书系创办的第十年,《单读·十周年特辑》是过去时光的答卷,也是未来岁月的开篇。这套纪念版《单读》,汇聚了十年来重要作者的原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新人新作,它集中展示了这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痛点和问题意识,代表着新一代中国作家看待世界以及中国本土社会的历程。

如果你是《单读》的老读者,这套书是最好的纪念,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单读》,那么这套书也是最好的开始。

【名家推荐】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书,《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许知远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读》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郭玉洁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书。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阿乙

《单读》一直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有自己的坚持、审美和品位,有感召力,有愿意为它工作的年轻人和愿意为它添砖加瓦的写作者。它始终在尝试用已有的力量和资源,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态度。

——双雪涛

我理想中的《单读》是不断自我变法,永远免疫于一切标签的……然而我怎么想并不重要。《单读》会给我惊喜。

——范晔

我有点吃惊《单读》活了十年,就像我没有想到自己也写了快十年。十年了,我们都还在这里,不怎么成功,不怎么挣钱,但没有放弃。这件事的唯一意义可能就是,证明一本书和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小众、边缘,像闪亮银河外散落的小星,这条路也没那么辛苦,只要你走下去。

——李静睿

人生由我

她15岁次登台,22岁结婚,31岁成为破产的单身母亲,随后辗转于3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开展自己的事业,独立培养出3个出色的子女,同时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60多岁的她重返模特舞台,在头发变白的时候走红,69岁时,她的形象在美国时代广场独占4个广告牌。她是72岁的“网红”,是众多女性眼中的励志偶像,也许她最出名的标签是“硅谷钢铁侠”、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但她更是自己人生的女王,她是梅耶·马斯克。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她也曾因为害怕而多年默默忍受丈夫的家暴,身为令众人艳羡不已的超模却说自己衣品差,在看中名气和年龄的职场圈不断遭遇歧视,拥有成功的后半生但至今仍未遇到可与之共度余生的人。她并不是媒体塑造的“女性代言人”,事实上,就是这种人设给普通人制造了数不清的压力和困惑。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女性是怎样逐步探索世界和重建自我的。

虽然人生困境重重,但成功的蜕变依然有法可循。梅耶在书中真诚地分享了关于美丽、职场、家庭、教育和健康等人生问题的经历和建议,我们或许无法避免遇到与之相似的困境,但可以像她一样积极应对。世上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办法,我们要有足够的常识和制订计划的能力;不必把人生中的每一次改变都精确到细节,可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再着手解决;拥有良好的心态,让外表和内心一样“胸有成竹”,不因为爱而羞愧或恐惧,人生由我。

倦怠社会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逆龄大脑:保持大脑年轻敏锐的新科学

基于全球脑健康理事会近百名专家研究数据库中的有效方法,开启12周脑计划,拥有更强大脑。

我们都会变老,大脑也一样,大脑的生长在24岁这个年轻得令人惊讶的年龄开始减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失去敏锐度,而且不同的认知技能可以在不同的年龄达到顶峰。在你的一生中,不论你的年龄或获取资源的途径如何,大脑都可以持续不断地得到加强。

神经外科医生古普塔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医学和持续研究指出,我们在任何年龄都可以改善并拥有一个更好的大脑。作者依据脑科学、神经学、病理学近30年的研究,揭示了大脑衰老和认知能力下降的原因。通过对比全球脑健康理事会近百名专家的研究报告数据库中的方法,提出从运动、营养、休息、社交联系、提高大脑可塑性几个方向来科学优化大脑。当你把大脑放在第一位时,其他关乎健康方面的东西也就迎刃而解了。没有健康的大脑,你甚至无法做出健康的决定。

生活习惯比你的基因更能影响你大脑的命运。患痴呆的人正在逐渐年轻化。大脑衰退是可以预防和进行早期干预的,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立即实践的12周大脑强化计划,在日常生活中启动你的“敏锐大脑”程序,用简单且科学的方法修复大脑,提升脑力。健康的大脑不仅会带来健康的身体、体重、心脏等,还会带来更强的自信、更坚实的财务未来。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脑科学可能是继肿瘤之后下一个对人类的疾病和老龄化意义重大和价值巨大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投资上重点关注的。我们有幸投资了一家由科学家创建的公司——优脑银河,公司在诊断和治疗脑功能性问题及许多相关适应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而言,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提到的重要理念——神经可塑性,从科学基础上解释了未来许多脑部疾病可能的解决方向,而这凑巧是优脑银河正在实现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企业从这个领域脱颖而出,找到并提供更多超越今日认知的治疗方式,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脑疾病这个巨大挑战。书的后半部分介绍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关注脑健康。这些关于良好生活方式的建议,是值得我们尝试的。

——李丰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古普塔博士的两个身份——神经外科医生和CNN首席医疗记者,让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更是让他成了四本畅销书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古普塔博士又一次展示了他精湛的专业能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向读者介绍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和构建一个高效大脑的关键要素,并且知行合一,分享了自己保持大脑健康的五大方法。保持大脑的敏锐,任何时候都不晚。让我们跟随古普塔博士,开启我们健脑之旅,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正在到来的长寿时代。 ——刘挺军 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我们会为健身一掷千金,却很少有意识地养护自己的大脑。在变化急骤的时代,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保持头脑的机敏和韧性。作者奉上了他的健脑大师课,而你所有的梦想都与脑力有关。 ——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书评人

这是一个我们可以显著改善人类生活的前沿领域,而这本书对想更好地了解大脑功能及如何保护大脑功能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有用的入门书。

——比尔·盖茨,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书,无论老少!

——沃尔特·艾萨克森,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观念的跃升:20万年人类思想史

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律,神化王权,建立起工作的伦理、家庭的观念。

人类进入轴心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不仅提供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影响广泛涉及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而这些观念预示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统治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

在信仰的时代之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接踵而至,发现世界,也发现人性。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是订立现代世界法则的思想大爆发时期,孕育出自由、民主和平等等现代社会的基础共识。进入19世纪,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崇尚暴力、种族血统、科学至上、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国家的崇拜流行。“进步时代”被鲜血溶解,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20世纪的恐怖事件中。

历史,从未终结。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放弃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分化、多元、不确定的世界?……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角。思想既是人类攀升的关键能力,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历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这部大历史视角下20万年人类思想史,将带你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之后,又一解答人类文明逻辑的巨作

从狩猎采集为生的小团伙,演变为人口规模达数十亿的全球社会,从原始人类的洞穴和森林,到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现代世界,人类为什么能崛起?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的不确定性?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跃动、观念跃升的历史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变革和思想的先导! “比肩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从思想的视角,来看20万年人类大历史。一部人类观念发展的史诗级作品。

☆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陈嘉映、刘北成、苏德超、大卫•克里斯蒂安、尼尔•弗格森等盛赞的学术通识读物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既是当世历史学巨擘,也是致力于为大众传播知识的杰出历史作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本书面向普通读者,是学术通识写作的标杆之作。

【名人推荐】

一部大历史视角下的思想史,颇有新意的尝试。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试图跨越科学与人文、考古与历史、思想与实践的鸿沟,为我们提供一幅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的全面画卷。对常见观点和潜在假设的挑战和重新解释,令人有兴奋和愉悦的阅读感。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让我们比没有头脑更疯狂,这就是观念的力量。世界原本混沌,让一切变得清晰的是观念。让观念的发展史变得清晰的是这本书。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一部关于想象力和思想如何塑造20万年智人历史的杰出著作。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著名历史学家、大历史学科开创者)

宏大的视野,同时充满有趣的细节。这是一部每一页都有新思想的思想史。

——约翰•格雷(John Gray,英国著名哲学家)

一部典范之作。不可思议的旁征博引,总是通俗易懂,时常诙谐幽默,《观念的跃升》不仅是思想史家必不可少的读物,也是对人类过去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