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出版的书籍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這一本集子收錄了黃仁宇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的三十三篇歷史文字,發表的時間自 1987 年年初到 1989 年夏天。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具體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前後連貫,通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主,所紀事之影響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積累之則與我們今日之立場仍然有關。

  自明朝至現今的一段,原擬定也照同樣體裁敘述,只因歷史的進展成螺線式,愈至後端積累的分量愈重,內容也更複雜,其安排不容易保持文藝副刊的風格及篇幅的限制。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系列史論,的確完全擺脫了既往的學術論文體制;他往往抓住某個歷史事件即一路鋪延而下,在濤濤的時間黑流中,一一還原事件的面貌。黃仁宇的理想是希望高中程度的讀者,就可自在的閱讀這些著作。不過這種寫法,他自謙不一定是最好的、唯一的,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但願能改變以往的寫史觀念。黃仁宇衷心期盼別的歷史學家能尋出更好的形式。

  黃仁宇在他的歷史著作中,一再揭櫫「大歷史史觀」,提倡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歷史。他自述此一史觀即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也不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日社會輪廓,盡量勾畫,才不至於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黃仁宇的這種嶄新觀念,實際上全由生活煎熬所致,其學術成就,事實上是因命運的困蹇躓踣得來的。

財主底兒女們

《財主底兒女們》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4。作者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興,江蘇南京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家人輾轉到重慶。1940年以路翎為筆名在胡風主持的《七月》、《希望》、《呼吸》等雜誌上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等,中篇小說《飢餓的郭素娥》、《蝸牛在荊棘上》,長篇小說《財主底兒女們》等。建國後在南京大學執教,1950年後在北京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劇協創作室工作。因受胡風錯案牽連入獄,「文革」結束後恢復名譽。 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完成於一九四五年,是這個時期出現的篇幅最長的長篇小說之一。這部小說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資本家家庭的風流雲散為中心,力圖反映「一·二八」以後的十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提出在這個動亂的時代中青年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作者是剛走進文壇的新人,注意學習和吸取西洋文學及「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創作經驗,因而駕馭小說創作的藝術技巧也頗熟練。小說分兩部。第一部結構雖稍凌亂,但線索仍很分明,從「一·二八」寫到「七·七」事變前,故事中心是蘇州頭等富戶蔣捷三一家在內外多種力量衝擊下分崩離析的過程,穿插交錯地描寫在上海、南京、蘇州的將家兒女的活動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結構則完整緊密,線索更加清晰,從「七·七」事變寫到蘇德戰爭爆發,集中描寫蔣家的小兒子蔣純祖在大動亂中經歷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寫蔣家其他兒女在抗戰後方過著平庸麻木的生活。小說寫了七十幾個人物,除蔣家兒女及其親友外,還寫了士兵、軍官、演員、教員等許多人物。叛黨後的陳獨秀和投敵前的汪精衛也在作品中出現。作者把財主的兒女,即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的青年知識分子,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時代裡加以刻劃,表現他們的思想面貌,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作者說:「我所檢討,並且批判、肯定的,是我們中國底知識分子們底某幾種物質的、精神的世界。這是要牽涉到中國底複雜的生活的;在這種生活裡面,又正激盪著民族解放戰爭底偉大的風景。」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