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集子收錄了黃仁宇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的三十三篇歷史文字,發表的時間自 1987 年年初到 1989 年夏天。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具體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前後連貫,通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主,所紀事之影響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積累之則與我們今日之立場仍然有關。 自明朝至現今的一段,原擬定也照同樣體裁敘述,只因歷史的進展成螺線式,愈至後端積累的分量愈重,內容也更複雜,其安排不容易保持文藝副刊的風格及篇幅的限制。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系列史論,的確完全擺脫了既往的學術論文體制;他往往抓住某個歷史事件即一路鋪延而下,在濤濤的時間黑流中,一一還原事件的面貌。黃仁宇的理想是希望高中程度的讀者,就可自在的閱讀這些著作。不過這種寫法,他自謙不一定是最好的、唯一的,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但願能改變以往的寫史觀念。黃仁宇衷心期盼別的歷史學家能尋出更好的形式。 黃仁宇在他的歷史著作中,一再揭櫫「大歷史史觀」,提倡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歷史。他自述此一史觀即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也不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日社會輪廓,盡量勾畫,才不至於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黃仁宇的這種嶄新觀念,實際上全由生活煎熬所致,其學術成就,事實上是因命運的困蹇躓踣得來的。
這一本集子收錄了黃仁宇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的三十三篇歷史文字,發表的時間自 1987 年年初到 1989 年夏天。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具體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前後連貫,通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主,所紀事之影響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積累之則與我們今日之立場仍然有關。
自明朝至現今的一段,原擬定也照同樣體裁敘述,只因歷史的進展成螺線式,愈至後端積累的分量愈重,內容也更複雜,其安排不容易保持文藝副刊的風格及篇幅的限制。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系列史論,的確完全擺脫了既往的學術論文體制;他往往抓住某個歷史事件即一路鋪延而下,在濤濤的時間黑流中,一一還原事件的面貌。黃仁宇的理想是希望高中程度的讀者,就可自在的閱讀這些著作。不過這種寫法,他自謙不一定是最好的、唯一的,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但願能改變以往的寫史觀念。黃仁宇衷心期盼別的歷史學家能尋出更好的形式。
黃仁宇在他的歷史著作中,一再揭櫫「大歷史史觀」,提倡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歷史。他自述此一史觀即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也不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日社會輪廓,盡量勾畫,才不至於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黃仁宇的這種嶄新觀念,實際上全由生活煎熬所致,其學術成就,事實上是因命運的困蹇躓踣得來的。
這部被業內權威評價為「用小說重寫《漢書》」的恢宏長篇,以漢武帝時代「巫蠱之變」為背景、以湖北張家山出土漢簡所記載的一個離奇案件為緣起,引出一段曲折生動、扣人心弦的傳奇故事,塑造了小武這個精通漢律、亦正亦邪、亦儒亦俠的文俠形象,及其平民發跡的傳奇人生。書中全面展現了強漢風骨、蒼涼雄放的時代風貌,濃烈狂野的男女之愛,以及凌厲雄勁的戰陣兵鋒、市井閭裡的日常生活等漢代社會的原生態。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究竟以如何之少對如何之多?落魄的劉備為何會得到謀有諸葛武有趙雲的追隨與青睞?擁有江東富庶之地的孫權和自命不凡的周瑜為何肯與弱小的卻是潛在對手的劉備聯手抗曹?年輕的諸葛孔明在七星壇上使用了何種招術換來了東風?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中計?二喬與諸位英雄究竟有著怎樣的情感糾葛?青年才俊史傑鵬用他的學識與想像構築了一個他心中的三國,隔著千載塵埃奏出赤壁之戰的絕響。
史傑鵬原本就是以說故事見長的成熟作家,在《賭徒陳湯》中,他更將「說故事」這件事發揮到極致:全書是由不同角色分別以第一人稱視角發聲來講述:青梅竹馬樂縈、鬥雞都尉萭章、廷尉陳遂、匈奴郅支單于、北軍中壘副校尉陳湯;而這五個主角,又引帶出四個配角用不同風格娓娓道出幾則短篇故事:結巴的縣令之子王君房、身份神秘的陳湯之母、粗中帶細的強盜呂仲、擅說鬼的老僕陳長年。故事中有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因為不同的講述者、不同的講述環境和不同的聽眾,有著全然不同的風味,每個講述者各自有各自的口調、各自的口頭禪。王君房之結巴,將近兩千字的故事卻毫不遲滯;陳湯的母親懷想當年,旁枝比主線說得更津津有味;呂仲有一句可為招牌的口頭禪,令人印象深刻;陳長年的鬼故事說來聲音表情十足,驚悚萬分。故事的主要核心,則是由樂縈、萭章、陳遂、郅支單于四人,將陳湯的一生用好幾種截然不同甚至恰恰相反的角度鋪陳而出,宛如芥川龍之介《竹藪中》,卻又生動有趣而不至詭譎難讀。陳湯在末章才現身說法,然而身為最主要主角的他,前面幾章當然也不會缺席。有趣的是,同一個故事,不同人嘴裡卻有了出入,而這些微的出入,正是暗示了巧妙之處。
“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历史小说难得,好的长篇历史小说更难得,读毕此书,当有收益。(子乌注:复制自豆瓣……)
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在亂世,天堂成了地獄。「李鴻章」一書描寫同治年間,洪楊之亂時,淪陷的蘇州和杭州,由地方士紳支持的官軍克復的經過。 全書以李鴻章在蘇州「殺降」為故事的骨幹,取材深廣,氣勢不凡,人物眾多,高陽尤其著重於「長毛」與「洋將」兩類人物的刻劃,更見生動,是高陽迷不可錯過的大作。
毛澤東生前當國,前後凡二十八年(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從完全正確,到完全錯誤,最後把八億人民,都整到家破人亡的絕境;古老民族也被他弄到了人相食,和亡國滅種的邊緣,自成五千年國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特殊階段。何以毛公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歷史人物,弄成這樣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地可笑的結局呢?關於毛氏晚年的失德,近年來大眾媒體上的評毛之論,都太看重於毛氏個人的行為了。歷史人物尤其是轉型期中的歷史人物的政治行為,不是不重要,但是其重要性亦有其極限。在治宏觀史學的社會科學家看來,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原只是一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史。毛澤東在中國近代轉型史中,原只是個轉型中期的民族領袖。他個人的個性、見識、修養、訓練和時代,都只能鑄造他做個轉型高潮中的秦始皇,而不能做個完成轉型的漢武帝。這就叫做形勢比人強。毛澤東自視為天生聖哲,其實他和你我一樣,也只是個渺小的脊椎動物,並不能扭轉他們唯物主義者曲不離口的所謂「客觀實在」啊!他是時勢所造的英雄;但是他這個蓋世英雄卻未能創造時勢。夫復何言?
【古都】名列 世紀百強 第 88。作者朱天心,山東臨朐人,一九五八年三月生於高雄鳳山。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主編《三三集刊》,並多次榮獲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現專事寫作。著《方舟上的日子》、《擊壤歌》、《昨日當我年輕時》、《未了》、《時移事往》、《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學飛的盟盟》、《小說家的政治周記》等書。
《窗外》名列 世紀百強 第 85。 有人说中国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琼瑶的,一种不是琼瑶的,相信不少男女都曾在琼瑶小说的爱情故事里得到感情的慰也抚平了枯汲的心灵,而在现今诽闻时代里的每个爱情故事都可能成为头条新闻之下,我们不得不相信---- 没有琼瑶,这世界只剩下现实的爱情。 (子乌注:这本书是世纪百强里获选的,不做评论,况且我确实没怎么阅读她的书,没权利去评价)
《尹縣長》名列 世紀百強 第 89。台灣文壇第一本深入大陸、打破政治禁忌的小說,篇篇俱為短篇小說精品。書內並有陳若曦珍藏的照片,深具紀念意義。獲獎最多的小說集:中山文藝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藝獎、美國圖書館協會選英譯《尹縣長》為該年佳作之一,白先勇專文推薦。 白先勇說:「若曦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她以小說家敏銳的觀察,及寫實的技巧,將『文革』悲慘恐怖的經驗,提煉昇華,化成了藝術。《尹縣長》集中最成功的幾篇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已經超越了政治報導的範圍,變成闡釋普遍人性的文學作品。」
本書記錄了1842年至1941年中國的百年歷史,前半段是作者親聞的,後半段是作者親歷的。蔣夢麟先生的人生歷程(童年私塾、新式教育、留學美國、報效祖國)與激蕩的百年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建立在作者深厚學養上的精闢反思熔於一爐,歷歷如在眼前。用作者的話說,本書「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這樣的「近代史」比教科書上的近代史要豐富得多,有趣得多,深入人心得多。
《死水微瀾》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7。作者李劼人(1891~1962),中國小說家,翻譯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學時代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擅長講述故事。1912年開始寫作,1915年以後,任《四川群報》主筆和《川報》社長兼總編輯,寫了大量時評、雜文和近百篇文言、白話小說,內容多為暴露社會生活的陰暗面。1919年6月,參與發起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年底去法國勤工儉學,並學習和研究法國文學。1925~1933年先後在成都大學、四川大學任教,翻譯、改譯法國文學作品,創作了《編輯室的風波》等10餘篇短篇小說。1935年起筆、1937年完成的各自成篇又互為連續的長篇歷史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是他的代表作。3部作品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十幾年間四川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變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廣博的社會知識和風土人情的描繪,使作品體現了鮮明的中國氣派和獨特的藝術風格。1921~1949年,他還翻譯法國文學作品20餘種,主要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薩朗波》,法萊士的《文明人》,羅曼·羅蘭的《彼得與露西》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劼人選集》1~5卷。
《古船》名列 世紀百強 第 71。作者張煒,1955年11月生,山東龍口人,原籍棲霞。1980年開始創作,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中篇小說《秋天的憤怒》、《蘑茹七種》等,短篇小說集、散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等。現已出版《張煒作品選》五卷。現為山東作協專業作家。 張煒寫《古船》,還不滿三十歲,而筆下風雲,縱橫長達四十餘年,涉及土改,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這幾乎是一部長河小說,但張煒寫得凝練,厚重。為了完成此部長篇,張煒「構思、準備前後有四年,具體寫作、修改用了兩年時間」。耐心和準備是值得的,他曾這樣說,「我走遍了蘆青河兩岸所有城鎮,拜訪了所有的大的粉絲廠和作坊。我讀了所能找到的有關於那片土地的縣志和歷史檔案資料,僅關於土改部分的,就約有幾百萬字。我訪問過很多很多的當事人,當年巡迴法庭的官員,訪問過從前線下來的傷殘者、戰士、英雄和倖存者」,而整個長篇中,正是有關土改的部分,最飽滿,最震撼人心。
《財主底兒女們》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4。作者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興,江蘇南京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家人輾轉到重慶。1940年以路翎為筆名在胡風主持的《七月》、《希望》、《呼吸》等雜誌上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青春的祝福》、《求愛》等,中篇小說《飢餓的郭素娥》、《蝸牛在荊棘上》,長篇小說《財主底兒女們》等。建國後在南京大學執教,1950年後在北京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劇協創作室工作。因受胡風錯案牽連入獄,「文革」結束後恢復名譽。 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完成於一九四五年,是這個時期出現的篇幅最長的長篇小說之一。這部小說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資本家家庭的風流雲散為中心,力圖反映「一·二八」以後的十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提出在這個動亂的時代中青年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作者是剛走進文壇的新人,注意學習和吸取西洋文學及「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創作經驗,因而駕馭小說創作的藝術技巧也頗熟練。小說分兩部。第一部結構雖稍凌亂,但線索仍很分明,從「一·二八」寫到「七·七」事變前,故事中心是蘇州頭等富戶蔣捷三一家在內外多種力量衝擊下分崩離析的過程,穿插交錯地描寫在上海、南京、蘇州的將家兒女的活動以及各自不同的思想面貌。第二部結構則完整緊密,線索更加清晰,從「七·七」事變寫到蘇德戰爭爆發,集中描寫蔣家的小兒子蔣純祖在大動亂中經歷的曲折生活道路,也穿插描寫蔣家其他兒女在抗戰後方過著平庸麻木的生活。小說寫了七十幾個人物,除蔣家兒女及其親友外,還寫了士兵、軍官、演員、教員等許多人物。叛黨後的陳獨秀和投敵前的汪精衛也在作品中出現。作者把財主的兒女,即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的青年知識分子,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時代裡加以刻劃,表現他們的思想面貌,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作者說:「我所檢討,並且批判、肯定的,是我們中國底知識分子們底某幾種物質的、精神的世界。這是要牽涉到中國底複雜的生活的;在這種生活裡面,又正激盪著民族解放戰爭底偉大的風景。」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本书是《随想录》第1集。
《台北人》名列 世紀百強 第 7。作者白先勇,廣西桂林人,名將白崇禧之子。在讀小學和中學時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後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台灣、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入台南成功大學,一年後進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發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赴美國,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於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台北人》是一本深具複雜性的作品。此書是由十四篇短篇小說組成,每篇都能獨立存在,但這十四篇聚合串聯在一起,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說之幅面變廣,使我們看到社會之眾生相,同時由於主題命意之一再重複與互相陪襯輔佐,使我們能更進一步深入瞭解作品之含意。
《喜寶》名列 世紀百強 第 91。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長是香港作家倪匡。當亦舒一露頭角就迅速成名時,兩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壇上的兩雜奇花。有人稱之為奇跡,說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壇三大奇跡」。「金庸創作流行武俠小說,倪匡創作流行科幻小說,亦舒創『流行』言情小說。亦舒於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五歲時赴港定居,中學畢業後,曾在《明報》任職記者,及擔任電影雜誌採訪和編輯等。1973年,亦舒赴英國修讀酒店食物管理課程,三年後回港,任職富麗華酒店公關部,後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也曾當過電視台編劇。現時為專業作家,並已移居加拿大。 她美麗而豪爽,「有著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說充滿幻想色彩——虛無飄渺,卻又執著而不肯放棄。她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觸覺,有擅於將平凡的字眼變成奇句的才華,她的寫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潑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換上十個筆名,讀者也不難一下子從作品中把她辨認出來。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結集出版的有百餘種,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 、《喜寶》、《朝花夕拾》等。
《彷徨》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2。《彷徨》收入魯迅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受戒》名列 世紀百強 第 52。作者汪曾祺(1920~1007),1920年生,江蘇高郵人,肄業於西南聯大中文系,曾經師從於沈從文先生,其作品風格亦與沈有許多相似之處。解放前當過中學教員,歷史博物館職員,解放後長期擔任編輯工作,後在一個京劇團任編劇,在此期間曾參與創作樣板戲《沙家 》的劇本。1940年發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過短篇小說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後出版《汪曾祺小說選》、《晚飯花集》等。創作以散文、小說居多,八十年代之後,文學不再承載太多的政治功能,讀者開始更注重作品的審美性,汪曾祺的作品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紀事》更被視為是“文化尋根文學”的一部分。
如题~~
(子乌注:好读【典藏版】)王孝義說:「近讀唐德剛所著【晚清七十年】五冊﹙遠流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七年出版﹚,頗覺酣暢。酣暢之所在即通篇皆為翻案文章,唐氏為文毫無學術圈之無聊況味;旁徵博引、筆走龍蛇,所寫與台灣舊日國民黨威權體制下歷史教育所授課程,大異其趣;至於何者為是?在下無力深究,但依常識來判斷,應該是我當年歷史課本所讀的內容比較『錯誤』吧!」
以西域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悽美的思古幽情,深深撼動人心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 文体风格之影响”。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這一本集子收錄了黃仁宇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過的三十三篇歷史文字,發表的時間自 1987 年年初到 1989 年夏天。所包括的內容自先秦至元末。其重點則在具體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前後連貫,通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主,所紀事之影響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積累之則與我們今日之立場仍然有關。
自明朝至現今的一段,原擬定也照同樣體裁敘述,只因歷史的進展成螺線式,愈至後端積累的分量愈重,內容也更複雜,其安排不容易保持文藝副刊的風格及篇幅的限制。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系列史論,的確完全擺脫了既往的學術論文體制;他往往抓住某個歷史事件即一路鋪延而下,在濤濤的時間黑流中,一一還原事件的面貌。黃仁宇的理想是希望高中程度的讀者,就可自在的閱讀這些著作。不過這種寫法,他自謙不一定是最好的、唯一的,他說這只是一個起點,但願能改變以往的寫史觀念。黃仁宇衷心期盼別的歷史學家能尋出更好的形式。
黃仁宇在他的歷史著作中,一再揭櫫「大歷史史觀」,提倡以「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條件重新檢歷史。他自述此一史觀即是:作者及讀者,不斤斤計較書中人物短時片面的賢愚得失:其重點在將這些事蹟與我們今日的處境互相印證,也不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題發揮,而應竭力將當日社會輪廓,盡量勾畫,才不至於因材料參差,造成偏激的印象。黃仁宇的這種嶄新觀念,實際上全由生活煎熬所致,其學術成就,事實上是因命運的困蹇躓踣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