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纠缠小史:人与物的演化

◎ 内容简介

自智人踏上演化之路起,人与物的关系便牵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从游群到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从最初掌握用火的奥秘,历经石器、青铜与铁器时代,直到工业与信息文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被与其纠缠最深的造物命名和定义。今天,人们感叹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殊不知自远古时起,人类便一直如此。

带着对人–物关系的追问,考古学家伊恩·霍德带领读者返回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谷物的驯化到轮子的发明、从棉纺织工业到全球消费资本主义,借助考古学独有的远见,重新思考人类的演化方向,审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 编辑推荐

★ 既是智人,也是匠人,我们与物的关系,决定着历史将往何处去

每一次时代变更、技术革命,背后都是人与物关系的调整。人与物相互依赖、彼此纠缠,人类的历史,就是纠缠的历史。

★ 美国考古学会杰出成就金章&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勋章得主作品

半个世纪的实践与理论互鉴,重思人类与文明的演化之旅

★ 以考古学眼光贯穿一万年历史,理解今日全球问题的史前根源

“伊恩·霍德为人类演化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种考古学的新视角。《纠缠小史》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方向性。”

◎ 媒体评论

伊恩提供了一种弥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巨大鸿沟的新方法。

——罗伯特·普雷克,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教授

在这本重要的书中,伊恩·霍德展示了物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们代表了什么,而是因为一切事物间相互纠缠的依赖关系引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约翰·C.巴雷特,谢菲尔德大学教授

伊恩·霍德的新演化论模型赋予人类与物的纠缠以突出地位,极为清晰地描述了人与物相互引领的长程路途。

——卡尔·克纳佩特,多伦多大学艺术史教授

在研究我们如何陷入物的纠缠时,研究者通常集中关注人的能动性,与之相反,霍德妙趣横生的著作则发展了物的系统理论,这一系统将人类演化困在其中。

——皮埃尔·勒蒙尼耶,《俗物:物质性与非语言沟通》作者

伊恩·霍德为人类演化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一种考古学的新视角。《纠缠小史》第一次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文化变迁中的方向性。

——傅稻镰,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伊恩·霍德为回答如下问题作了勇敢的尝试:为什么人类日渐将自身置于越来越大量的物的包围中,以至于自身的存在都受到威胁?本书为理解当前环境与气候危机的深刻根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利安·托马斯,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