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我算是知道,為什麼這本書這麼受歡迎就沒有人願意去整全本,累啊。。。建議管理員這本書可以收書幣了,網上沒有完整電子檔,只有pdf掃瞄本,原書的缺省章節從掃瞄本中轉出排版。插圖由英文版中取出插入
《戰國策》又名《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劉向(約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朱瘦菊,民國鴛鴦蝴蝶派又稱禮拜六派小說家,筆名為海上說夢人,寫過的著名作品有《歇浦潮》、《新歇浦潮》、《剩粉殘脂錄》、《此中人語》等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鑒易知錄》。 散文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文體之一。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先秦時期。《尚書》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產生了諸子散文。《左傳》與《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上》。二是兩漢時代,本期散文進一步發展,《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代表了兩漢散文的最高成就。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本期文章多講求聲律,形成馬并儷文體,《水經注》、《洛陽伽藍記》不同凡響。四是唐宋時期。中唐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時,歐陽修力倡古文,蘇氏父子等人互相應和,古文日漸占領文壇。五是元明清時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繼承發展了唐宋古文運動的精神。明代出現了前后七子的復古派,反對復古的唐宋派,主張性靈的公安派......,出現了歸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響最大的是桐城派。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忠公集》、《稽古錄》等。《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規模宏大,歷時十九年始完成。共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定名為《資治通鑒》。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協助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后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全書貫串1362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資治通鑒》秉持了據實直書,不為親者賢者諱,不隱惡揚善的史學精神,敘事平實穩健,文筆簡潔優美,考據精審核準,與《史記》并稱史學之雙璧。毛澤東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對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給予了極高評價。欲了解中國歷史,不可不讀《二十五史》,亦不可不讀《資治通鑒》。《二十五史》皆仿司馬遷《史記》體例修撰,以紀傳做綱要,成骨干,其縱向脈絡明晰,一家一事之由來發展,歷歷在目,但橫向脈絡不清,很難把某個事件放到當時的大環境下去剖析。《資治通鑒》的編年體手法,卻令不同歷史主線在時間軸上齊頭并進,由此天下諸多事件內外關聯便盡數躍然紙上了。看《二十五史》易知某事之來龍去脈,看《資治通鑒》卻可知此事之歷史環境、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二十五史》和《資治通鑒》相互參照,一呼一應,交叉來讀,最是上乘。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清胡克家曾據元刊胡注加以復刊。1935年世界書局據胡克家本出版縮印本。1987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據世界書局本影印。今以中華書局標點本最為通行。
《管錐編》是錢鍾書(錢鐘書)先生生前的一部筆記體的巨著。同他的《談藝錄》、《七綴集》、《槐聚詩存》、《寫在人生邊上》等不一樣,《管錐編》不能被歸入任何的學術體例當中。該書范圍由先秦迄于唐前,而涉及音韻、訓詁、經義、比較文化等多門學科。在本書中,錢先生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太平廣記》、《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辭》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古代典籍進行了詳盡的縝密的考疏,體現了先生學貫中西的豐厚學養,代表了目前學術界的最高水平。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