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为8星的书籍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竟然是政治!

是要深化民主,或者向威權靠攏?

《槍炮、病菌與鋼鐵》後,最具啟發性與解釋力的經典之作

克拉克獎章得主,經濟學界最耀眼的新生代大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致推薦

以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釋人類社會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作者的研究顯示,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糟糕的政策很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是整體社會的利益。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數千年的全球史也說明,制度可以往更具廣納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榨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

中世紀的威尼斯因為採行較廣納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而邁向富裕繁盛,反過來又帶動制度朝更加廣納的方向前進,盛極一時而稱霸地中海。但早期的菁英豪族不甘於新人輩出瓜分利益,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民主制度下反撲成功,將威尼斯快速拉往封閉的榨取方向,因而導致它逐漸衰落。

作者將備受推崇的多年學術成果,化為架構完整順暢易讀的一般讀物。他們以全球史為素材,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與政治學洞見,幾乎全面檢視歐美亞非等地的歷史發展,並提出簡潔有力的理論解釋。對於臺灣當前的內外處境,此書恰是幫助我們釐清方向的重要啟示。

基於十五年的原創研究,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列舉出許多精采的歷史證據,從羅馬帝國、馬雅城邦、中世紀的威尼斯、蘇聯、拉丁美洲、英國、歐洲、美國與非洲,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理論,非常貼近當前世界關心的重大課題:

◆中國在威權統治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狂飆並超越西方國家?

◆美國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了盡頭?美國是否正從抵抗既得利益菁英擴大自己權力的良性循環,走向讓一小撮人更富有並掌控更多權力的惡性循環?反觀臺灣呢?

◆要幫助數十億貧困國家的人民脫離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西方富國提供更高金額的人道援助?或是從本書作者對於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互動觀察當中找到可行方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將會改變你看待世界與理解世界的方式。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文推薦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馮勃翰(香港城市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推薦

有三個理由讓你愛上這本書:它是關於現代世界各國的所得差異,這或許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充滿許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讓你在雞尾酒會上滔滔不絕,例如為什麼非洲的波札那發展迅速而獅子山共和國卻完全沒有。而且它非常好看。就像我一樣,你可能會拚著一次把它讀完,然後回頭一讀再讀。──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許久以前一個沒沒無聞的蘇格蘭哲學家寫了一本書,討論國家成功的原因以及國家失敗的原因。《國富論》直到今天還是受到廣泛閱讀。以同等的洞察力及同等的廣闊歷史視野,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為我們這個時代重新處理同一個問題。兩個世紀之後,我們的曾曾…曾子孫同樣也會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為什麼外表相似的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發展卻有如此大的差異?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對這個論辯主題做了重大貢獻。透過廣泛多樣的歷史例證,他們說明制度發展有時候基於偶然的因素,卻造成影響巨大的結果。社會的開放性及其允許創造性破壞的意願,以及法治,似乎對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亞羅(Kenneth J. Arrow),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作者以很有說服力的方式證明,國家只有在具備適當的經濟制度時才能擺脫貧窮,尤其重要的是私有財產制與競爭。更具獨創性的是,他們認為當國家擁有開放的多元政治體系,可競爭政治公職、選舉權普及,同時新政治領袖有機會崛起時,才比較可能發展出適宜的制度。他們重大貢獻的核心就是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緊密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顯現在他們對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一項重大問題極為有力的研究中。──貝克(Gary S. 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重要而有獨到見解的書,以眾多歷史例證證明廣納的政治制度能支援廣納的經濟制度,而這是國家持續繁榮的關鍵。本書檢視一些良性的政權如何創建並經歷良性循環,而惡性政權則經歷惡性循環。這是世人不應忽略的重要分析。──戴蒙德(Peter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一些認為國家的經濟命途取決於地理或文化的人來說,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帶來的是壞消息。決定國家會變成富國或窮國的主要因素是人所創建的制度,而非取決於地理或我們祖先的信仰。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綜合了從亞當斯密、諾斯(Douglass North)到更晚近的經濟史學者的實證研究,寫出這本引人入勝又順暢好讀的書。──弗格森(Niall Ferguson),《貨幣崛起》作者

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這兩位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專家,揭露了導致國家富裕或貧窮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疾病或文化,而是制度與政治。這本深入淺出的書充滿深刻的洞見,適合專家和一般讀者閱讀。──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一本充滿睿智而且振奮人心的書──同時也敲響了令人深感不安的警鐘。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建立了一套極有說服力的理論,涵蓋幾乎一切與經濟發展有關的事務。當國家設置對成長有利的政治制度時就會興起,當這些體系僵化或無能調整時,國家就會衰敗,而且往往差距極大。所有國家的有權有勢者,永遠會追求完全掌控政府,出於貪婪而阻礙整體社會進步。因此必須以有效的民主節制這些人,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走向衰敗。──江森(Simon Johnson),《13個銀行家》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兩位全世界最傑出、最博學的經濟學家,挑戰一個最難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貧窮、有些則富裕?本書對經濟學與政治史有著極深刻的認識,很可能是迄今對「制度很重要」的觀點最強而有力的論述。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充滿教育性,同時又令人著迷的書。──莫基爾(Joel Mokyr),西北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史卓茲人文社會與科學教授

兩位當代社會科學的巨人在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中,引領我們輕鬆瀏覽四百年歷史,並帶給我們一個令人鼓舞而重要的訊息:自由讓世界富有。世界各地的暴君要顫抖了!──莫里斯(Ian Morris),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及古典學教授,《為什麼西方統治世界至今》作者

想像圍坐在桌邊聽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和麥迪遜(James Madison)探討兩千多年的政治史與經濟史。想像他們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一個前後一致的理論架構,這個架構建立在限制壓榨、鼓勵創造性破壞,和建立權力均享的強大政治制度上,然後你將開始明白這本睿智而引人入勝著作的貢獻。──佩吉(Scott E. Page),密西根大學及聖塔菲研究所

在這本內容驚人豐富的書中,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問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變富裕,有些國家則依舊貧窮?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政治體發展出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本書最了不起的是它的文字爽快而明瞭,論述優雅並充滿歷史細節。此刻正當西方各國政府必須喚起政治意志以因應史無前例的債務危機,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平卡斯(Steven Pincus),耶魯大學歷史與國際及區域研究杜菲教授

「笨蛋,問題在政治!」這就是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簡單但說服力十足的解釋,說明了為什麼許多國家未能繁榮發展的原因。從斯圖亞特王朝到戰前的美國南方、從獅子山到哥倫比亞,這本權威的著作證明菁英如何制訂圖利自己的規則,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作者審慎地尋求悲觀者與樂觀者間的平衡,說明歷史和地理未必決定國家的命途。他們也記述了明智的經濟思想和政策若沒有根本的政治改革輔助,往往成效不大。──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這不只是一本迷人而有趣的書,而且是真正重要的書。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高度原創的研究,闡明了經濟力量、政治和政策選擇如何共同演進並互相影響,以及制度如何影響此等演進,而這對瞭解社會與國家的成功與失敗極其重要。這些洞識在本書中以深入淺出、極吸引人的形式呈現。買這本書並開始閱讀的人會發現自己捨不得放下它。──史賓塞(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迷人而且容易閱讀的書,專注於討論政治與經濟制度複雜的共同演進,包括往良性和惡性的方向發展。它巧妙地掌握政治與經濟行為的邏輯,以及或大或小的偶發歷史事件(在關鍵時期)造成的方向轉變之間的平衡。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提供了極其廣泛的歷史例證,說明此等轉變如何促成有利的制度、進步的創新,以及經濟成功,或者惡化成壓榨性的制度並終至崩潰或停滯。這些例子能讓人感到刺激,同時也勾起反思。──梭羅(Robert Solow),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甲骨文丛书·午夜北平(全2册)——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历史非虚构纪实小说,还原北平社会生活史!

编辑推荐

首部荣获埃德加·爱伦·坡最佳犯罪实录小说奖的中国题材小说。荣登世界各地畅销书排行榜,是可以改编为冲击奥斯卡的剧本的作品。

书中对案情调查的记述引人入胜,从第一页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阴暗的、骇人的、任何事似乎都不再合理的世界。

内容简介

《午夜北平》(Midnight in Peking)根据历史上真实案件所写,归类为非虚构写作。

本书共两册,上册为《民国奇案 1937》,下册为《“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

8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一起涉及英国人的谋杀案,死者为英国外交官年仅19岁的女儿帕梅拉。女孩的尸体在北京福克斯瞭望塔的角落里被发现,血液被全部抽光,胸腔敞露,心脏被挖出,场面极其惨烈。中英警方随即展开调查,但因随后战乱延绵和双方当局的阻挠,案的侦破不断被搁置,凶手逍遥法外。直到75年后,历史学家保罗•法兰奇辗转中外,翻阅了所有案卷,走访了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最终得以为这一桩悬而未决的神秘案件揭秘。这一故事基于存档文件创作,以警察或者医生的视角进行阐释,用感性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轻信他人、脆弱无力、却又被吓坏了的年轻女孩。书中身在北京的西方人像一群怪人一样,与只求生活安稳的纯良中国人截然不同。罪恶与光辉并存的奇幻般的时代重现于读者眼前。

媒体推荐

★ 一部出色的犯罪小说,精湛地讲述了一起谋杀案。关于旧中国的信息为故事增加了额外的乐趣,满足了读者的一切需求。
——JosephKanon,华盛顿邮报

★ 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华尔街日报》

★ 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悬疑元素,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的剧情……风格堪与雷蒙德•钱德勒比肩。
——《文学评论》

★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生于伦敦,求学于伦敦和格拉斯哥,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出版过多部传播甚广的分析、评论中国的专著。其力作《午夜北平》一度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单和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本周佳作》(Book of the Week)节 目。它还将由英国荣誉影视公司(Kudos Film and Television in the UK)制作成一部迷你电视连续剧,在世界范围内播出。

译者简介

兰莹,先后就读于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公务员,从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历史、美术领域的翻译,已出版译著三本。

纸上谈兵:中国古代战争史札记

影视剧中常见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观众对战争神话产生无尽的想象,但其中传达的古代军事信息并不一定准确。本书正是对中国历代著名战争的全方位真实解析,精选从先秦到清代的十三场经典战役,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与军事理论,解读决定战争胜负的多重因素与细节——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等等,还原古代战场实况,廓清后世演绎的兵家传奇。

本书尤其关注中国古代政权间的竞争压力对军事革新的推动,梳理古代武器与战术的历次进化,是古代历史文化爱好者与军事迷不可错过的一场盛宴。

·

串联历史两千年,复盘经典古战场

·

解读军事神话背后的多重因素与细节:

兵种、装备、兵器、战术、后勤、地形、阵法……

尽可能地还原经典战役的战略部署,撇去后世施加在军事家身上的夸张与神话

·

竞争压力如何催迫历次军事革新?

从先秦到清代,十三战梳理一部中国古代武器与战术 进化史

【推荐语】

张明扬就是史学界的“后浪”。他的作品是“接地气的公众史学”——有故事,有想法,有深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许纪霖

如果我们要讨论军事史的话,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非常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对于绝大多数军事迷来说,这本书应该是一顿饕餮大餐了。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姜鹏

在张明扬这里,古代战争不再是平面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是兵器、后勤、军事实力、战术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张经纬

百年战争简史

刀剑与火药,财富与荣耀,民族与国家

一段延续百年的历史,一场影响至今的战争

………………

※内容简介※

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英国以它的国王有权继承法国王位为借口多次入侵法国领土。此时的法国是一个庞大但难以控制的王国,英国则又小又贫穷。然而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主宰着战争的进程,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其中包括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库尔的伟大胜利。然而战争的天平却在贞德出现后的短短20多年中迅速向法国倾斜,最终以法国收回除加莱以外的所有大陆领土结束。

这场战争的主角们都是欧洲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约翰二世、查理五世、贞德与查理七世。他们用自己的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计共同谱写了一篇铁 与血的史诗。政治、军事与农业变革在这个时期层出不穷,英国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也在此时兴起。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复杂而牵涉广泛的历史事件,他追寻着战争过程中最终使法国获得胜利的那些变化,并将中世纪欧洲史诗中的阴谋与趣味生动地再现出来,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战争画卷。

………………

※媒体推荐※

苏厄德先生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喧嚣的时代所有著名的事件,并用丰富的细节与清晰的脉络将它们描绘出来。

——《纽约客》

这是一本精彩的叙事史,书中利用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一读。

——理查德·科布,《新政治家》

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在英国接受教育,上帝还赐予他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史实的天赋。他看起来是重述这一段复杂历史的理想作者。他将重大政治与军事事件的细节融合在这本精确又简短的书中,同时又没有使这本书太过学究气或体现出太过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

——《安提克评论》

对百年战争生动鲜活的叙述……本书语言优美、插图丰富,并配上了大量的战场示意图、世系表与地图,在普通读者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选择》

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

美国是是唯一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大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寻找着新的交流契机。它曾是印第安人的福地,最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终极梦想的乌托邦。

独立战争中,外来寻梦者决然斩断与欧洲母国的联系,之后便踏上西进之路。这是一项打破各种壁垒的创举,向西极大地扩张了美国国土,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新增土地带来了农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公路网络迅速打开,大坝提供了充足的水力与电力,新发现的石油如黑金般提供工业发展的动力,高校不断涌现为科技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拓荒精神相伴的是剧烈的文明冲突:印第安文明大量消失,印第安人痛失家园;非欧洲移民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境遇凄惨,对于“民主自由”的口号像是一种讽刺。“昭昭天命论”悄然出现,并衍生为美国广伸触角的常用辩护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对其他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一战”和“二战”的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反而以军事需求刺激美国政府加大科研投入,更是让美国以正当理由在全球广布军事基地,战争结束后,它们便成了美国控制海洋的前哨。在国际化浪潮中,亚太地区国家的崛起与美国太平洋沿岸坐拥高新技术的各州遥相呼应。

著名历史学家、东亚研究专家布鲁斯•卡明思以开阔的视野和天马行空般的叙事,回溯了美国从欧洲属地发展为超级大国两百余年的历史,重点记录了西进运动这一历史进程,提出了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论点:美国与太平洋各国的联系对其未来的塑造作用,将超越其与大西洋各国的联系,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编辑推荐

入选《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从海到光辉之海

从披荆斩棘的血泪之路到无垠海洋中的广阔机遇

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地区的未来紧密交织

美国是唯一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太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充满无限可能的太平洋,最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终极梦想的乌托邦。

布鲁斯•卡明思大胆挑战大西洋主义观点,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双重视角回溯美国历史

赞誉推荐

卡明思沿着不可阻挡的西进之势追溯美国历史,不仅讲述到加利福尼亚州和美洲大陆的边界,还一路来到了环太平洋地区。他辩称,这样的西进外展已经改变了美国的性格,书写了美国的命运,尽管这个过程并非一直都是好的。

——亚瑟•赫尔曼,《华尔街时报》

很长时间以来,这是我所读过的美国史著作中尤为丰富、最缜密的一部。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文学评论》

少有历史学家有能力如卡明思一样投身太平洋历史领域,读者会发现,本书构思别出心裁、严肃认真、幽默风趣,让读者易于理解美国如何在国内及国际上实现全球化,以及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去向何处。

——入江昭,哈佛大学

本书重塑并重新定向了我们对于美国历史的思考。它值得一读,值得一辩。它让我们骄傲,亦让我们羞愧。

——梅尔文•莱弗勒,弗吉尼亚大学

目录

V 前 言

XVII 个人说明

XXII 致 谢

001 第一部分 思想的边疆

003 第一章 花园里的机器

发展受限的太平洋/盎格鲁-撒克逊的大西洋/大西洋人的

太平洋/贵族的传统/例外主义未意识到它的起源和命运/

伊甸园/宅地和自耕农/花园里的机器/芝加哥:草原幽灵

/中部边地/农耕的网格/征服的机器/野蛮的战争/通过征

服重获新生/特纳花园里的机器/“处理事务的最重要原

则”:北美大陆的外交政策

063 第二章“无与伦比的远方”发现加州

陆地上的岛屿/西班牙人慢慢进入新大陆/发现内华达山脉

081 第二部分 从海到光辉之海:昭昭天命

083 第三章 五片信手拈来的领土构成北美大陆

四月在巴黎:帝国的请求/俄勒冈州的冬天:太平洋岸边

的帝国/毁灭性的浩劫/昭昭天命/毫不虚伪、质朴真实的

政府/入侵巴格达小镇/权力的流转:“去西部”/绕行全

球的机器/美国人领导世界?/通信革命/占领加利福尼亚

/发现日本/发现阿拉斯加和朝鲜/一个复杂国家不再明朗

的命运

140 第四章 天命之子的出现:黄金、铁路、得克萨斯州

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种族灭绝的小问题/四巨头/

统一大陆的机器:铁路/不合时宜的得克萨斯州/一个南

方州/一个西部州/愚昧但充满男子气概的西部/没有退却

义务/白种人研究/黑金/结论:光亮马上到来

190 第五章 海外征战

帝国?/充满活力的大陆/“准备好就开火”:占领马尼

拉/又一场野蛮战争/建立美国的全球系统/一个更小的美

国“湖泊”:加勒比海/伟大的白色海军/对西部的笃定

偏好/无关紧要的和平主义/结论:“无为”的帝国

233 第三部分 太平洋沿岸各州,新英格兰民族

235 第六章 伊甸园之东:太平洋西北部

迁移到西部的缅因州/美国佬在太平洋的保守主义/绿宝石

城——西雅图/东方的帝国建立者/锯屑帝国/西北部是3K

党地方支部还是苏维埃政府?

262 第七章 伊甸园的苍翠繁茂与寒冷刺骨

亚当和夏娃/比起糖业,更近上帝/奇怪的水果:菠萝

/“军队在火奴鲁鲁待命”:兼并/和糖料业一样有价值

的珍珠港/夏威夷白人霸权的终结/伊甸园般的荒野/灰白

的克里普尔克里克/西华德的远见

294 第八章 太平洋边境战:新州上的亚洲人

长久的加利福尼亚/美国的斯多葛学派/加利福尼亚的

“新日本”/和日本即将开战/归属感的缺失/东方伊甸园

的集中营/日本花园/园艺的恶劣影响/结论:没有归属感

323 第四部分 “地球之壳”——千变万化的加利福尼亚

325 第九章 花园式的科纳科皮亚

没有农民的地主/加州花园中的西部机器/统治地位的转

变:薄皮和大的反照率/居住在平地上的资本家/黑人的

柠檬果园/橙子政治/结论

362 第十章 “就在这里,拿走吧”:水力和电力

在四轮马车上探索未来/他创造了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挣

钱/当水遇上金钱/乌托邦还是帝国?/国家权力和企业权

力的一种新形式/“越少越好”

394 第十一章 南加州:太平洋上的岛屿

阿卡迪亚、乌托邦还是噩梦?/天使之城,购物天堂/汽

油,让生活更美好/电,让生活更美好/开创郊区生活/汽

车:彻底改变边境/福特主义的世界/为每个花园装上机

器/车轮上的消费/过去与现在的汽车梦/梦幻商人/白种

人研究:洛杉矶政治寡头/白种人研究:平民/总结:机

器吃掉了花园

443 第五部分 转折点

445 第十二章 自我伪装之国:开发西部

(西部)新政/转折点/战胜先生/是皇帝,不是法老/是

法老,不是皇帝/海军之珠:圣迭戈/人的大河:战争中

的平行与上向流动/“白人主宰美国”/阿卡迪亚工业的

崛起:太平洋空中力量/战争重塑了太平洋沿岸/结论:

大陆巨兽

495 第十三章 战后加州与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

改变格局的朝鲜战争/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关键的选举/橙

县,红县/崛起还是衰退?/水、电和贵族传统/当地人回归

535 第十四章 加州的影子中:战后西部其他地区

在波音工作/不在波音工作/世界级的西雅图,政治正确

的波特兰/得州的石油,得州的政治/布什王朝/伊甸群

岛:日裔赢了,夏威夷白人输了,五角大楼胜利了/吉杰

特去夏威夷/冰冷的冷战堡垒/又是黑金/遏制政策/太平

洋新婚沙发

571 第十五章 帝国的群岛:环球花园的美国坐标

成为霸主/群岛/军方的兴衰浮沉/面向世界的太平洋主义

方针/环视群岛/朝鲜:无路可退/保守派军方?/东方圣

殿骑士团:精良武器,骁勇战士/马戏团帐篷里的臭鼬/

军事化的西部/结论:永恒的群岛

620 第十六章 硅谷:依海而立的新世界

日本的太平洋世纪?/受庇护的革命/保护市场培育开放

市场/开端?/无线电的开端/微波的开端/半导体的开端/

斯坦福:灵活联轴器/苹果园/失利的亿万富翁/谷歌无处

不在——很快赚得盆满钵满/硅谷本体之外:竞争激烈的

西雅图与奥斯汀/得州也能做高科技/总结:快节奏的生

活,与美国主导世界

688 第十七章 总结:美国的主导地位

太平洋沿岸地区:依旧面向东部/衰退与大动乱?/终极

灾难再现:布什外交政策/美国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对中

国的战争?/太平洋文明的序曲:中美关系/美国的主导

地位真正意味着什么?

728 后记

技术/创造性毁灭/时间/空间与远距离贸易/帝国/霸权

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书写一战历史终局的经典之作

☆英文版风靡欧美40年累计销量超100万册

☆再现协约国与同盟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喋血大战

☆解密德意志帝国崩溃前夕无法遏制的再战野心

媒体推荐

曾创作《希特勒传》与《日本帝国衰亡史》的编年史作者约翰·托兰为读者带来全新作品。本书的背景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作者对西线战役的描述,对前线战场及俄国革命的分析,具有畅销作品应有的一切优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遍览日记、报刊及访谈录,为读者带来一部栩栩如生的编年史著作。此次的故事回到了1918年。在托兰看来,敢于冒险的精神与每一名士兵的作战素养,乃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科克斯书评》

在这本书中,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对1918年欧洲的外交、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各方面重大事件展开回顾。那一年里,在各因素共同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落下帷幕,却也给下一代人埋下灾难的种子,最终引发另一次欧洲大战。 ——《斯密森杂志》

约翰·托兰技巧娴熟,在历史的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为读者带来一幅引人入胜的一战群像图。 ——《商业周刊》

内容简介

《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是约翰·托兰唯一一部书写一战历史的作品,在其作品谱系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全书将视野聚焦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战争形势变化,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前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作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即1918年,发生的战事和一战参战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为主要线索,讲述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如何在战局僵持的情况下扭转战局,最终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历史事件。作者为此书采访了上百位一战亲历者并查阅了大量一战历史资料,生动还原了上到国家首相下到普通士兵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中的经历,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展现了当时一战结束前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鳄鱼

◑莫言获诺奖十年后再推重磅力作

◑从小说家到戏剧家——莫言的华丽转型。

◑心有大舞台,比小说还精彩!

“在莎士比亚故居的莎翁塑像前,我曾发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

“戏剧是我多年的梦想。写话剧,我确实有些经验和体会,一个剧作家坐在剧场里观看舞台上搬演自己的剧目,真的很享受。”

——莫言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推出的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话剧剧作。莫言曾在莎士比亚故居的莎翁塑像前发下誓言,用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本书即为这一誓言的见证,是莫言的华丽转型之作。

🐊《鳄鱼》的故事围绕主人公单无惮及其在生日派对上收到的贺礼“鳄鱼”展开。了解到鳄鱼的生长取决于环境限制程度的特性,心事重重的无惮对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年来,他不断为鳄鱼更换更大的鱼缸,纵容着鳄鱼不断长大,直至成为长达四米的庞然巨兽……通过一条无限生长的鳄鱼,故事挖掘人性深处的秘密,深刻探讨“欲望”这一主题。

🐊作品通过莎士比亚式的精彩对白和富于想象力的戏剧冲突设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不仅体现出作家在文学上的深入思考和创新,亦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教育警示作用。

——————————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式精彩对白+超绝想象的冲突设计

以“莫言式魔幻”打破现实主义话剧传统

◑说话的鳄鱼,失控的欲望!

鳄鱼无尽生长,洞观人性深处……

“人的欲望就像鳄鱼一样,如果有足够的空间和营养,便会快速生长……”

“欲望,这万物繁衍的原动力,这毁灭一切的魔鬼。万物因你而美好,万恶因你而产生。”

◑随书惊喜礼物:莫言书法题词收藏卡+莫言摄影作品收藏卡

——————————

【名人推荐】

🐊“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条鳄鱼,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条鳄鱼?莫言的《鳄鱼》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家 李洱

🐊 “这个不断增长的鳄鱼是一个象征,我觉得这里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内容,就是把人的欲望意象化。在我们今天,欲望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我们去从事各种事业的动力,这个动力有它有力量的地方,但也有它可怕的地方。这个问题我们在观看莫言的戏剧时也会得到某种体会。”

——学者 陈思和

🐊 “在莫言的作品中,既有中国的传统戏剧的民间性,也有莎士比亚、契诃夫、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的影响,并且熔合得非常恰当,真正做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学者 陈晓明

🐊 “在现代作家中,我以为大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复调的、对话性和戏剧性强的作家,一类是叙述的、抒情性和主体意味凸显的作家。莫言显然属于前者。”

——评论家 张清华

经纬华夏

◎内容简介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着这一发端,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传记。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超越五千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许倬云超越昨日之我的托付之作

-九十三岁高龄迎难而上,一部超越昨日之我的总结性作品

-七十余年的研究生涯,用二十万字圆满收官

-八易其稿,融汇学术界前沿成果,呈现毕生所思所得

-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平实语言,回归学问的本真境界

★传承《国史大纲》《乡 土中国》的文明通论

-一部真正面向新读者、写给新世代的文明通论

-大时代、大历史,在宏观格局中读懂中国文化的精微之处

-超越王朝更迭,以历史趋势叙述华夏文明的成长和成型

-将个人命运融入家国历史,以自身经历叙述对华夏大地的深情

★ 探寻华夏文明延绵永在的根本动力

-一部超越教科书的华夏新史,细述文化群体的多种起源与丰富样貌

-解释华夏文明历经劫难,仍能延续至今、延绵永在的奥秘

-透过历史迷雾,讲述中华文化的真谛,真正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充满温情与期盼的对话,审视现代人的结构性焦虑、困境,在文化中获取应对的方式

◎学者推荐

如果说《万古江河》犹如一幅构图细密、笔触重厚的西洋油画,那么本书更像浓淡相宜、舒卷自如的中国山水。现代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中西文化完全可以在各方自我检审、相济互惠的交流中臻于大同。

——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许先生一直是一位前瞻者,他从前现代走来,身处现代文明的漩涡,窥见了许多后现代的问题。这位世纪老人的警世恒言,处处散发着思想的辉光和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关怀。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许倬云先生深受《乡土中国》启蒙,与费孝通先生心思同调,眼界则更趋宏阔。《经纬华夏》作证,在时代精神的需要下,二人薪火相传,无需师承而特达自兴。从《乡土中国》到《经纬华夏》,两代学人,两盏学灯。

——张冠生,学者、费孝通先生晚年助手

百年战争:被英格兰夺走的法兰西王冠

1417年,英格兰军队在诺曼底登陆,百年战争的战火重燃,法军节节败退,在接下来充满戏剧性的30年中,英国人逐渐控制了北起诺曼底、南抵卢瓦尔河畔的广阔地区,在法国国土上建立起一个英格兰人的王国,将法国的王冠置于英国人头上,然而,曾经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英军却在短短12个月内分崩离析,1453年时,英格兰人在欧洲大陆仅剩加莱一处落脚点。本书的作者将带领读者重读百年战争最精彩的30年,通过史诗般的战斗、曲折的情节、形形色色的人物,探究让双方局势逆转的原因。这里有力挽狂澜的圣女贞德、第一任和最后一任来自英格兰的法国国王亨利六世,有残暴的雇佣军和投机取巧的强盗,也有足智多谋的间谍和被战争拆散的恋人。作者希望向更广泛的读者介绍这段非凡的历史:战争双方的生活被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戏剧性事件所塑造,同时也塑造着中世纪末到近代早期西欧历史的走势。希望读者既能获得知识,又乐在其中。

★换个视角,重看英法百年恩怨如何左右西欧历史进程。

★聚焦百年战争中戏剧性的“最后30年”。

★一位英格兰国王何以在巴黎加冕为法国国王?

★真的是圣女贞德带领法军反败为胜吗?

★占尽优势的英格兰人为何会迅速分崩离析?

★英国历史畅销书作家朱丽叶·巴克又一力作!

★20余幅高清全彩插图,还原中世纪的著名战争!

★史诗般的战斗和围城,诡谲的宫廷阴谋!

★千变万化的人物:圣女贞德、“英格兰阿喀琉斯” 约翰·塔伯特、法国摄政王……

★书后配有详细年表和英法王室谱系图,百年战争时间线和王室谱系全掌握!

对一段复杂历史的清晰指引……朱丽叶·巴克的叙述既充满戏剧性,又绝无低俗戏谑。可以说,百年战争的起源和结局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朱丽叶·巴克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个性、挣扎和最终徒劳,翔实又简洁。

——小阿拉姆·巴克希恩,《华盛顿时报》

朱丽叶·巴克的这本书扣人心弦,将时间带回1450年:英格兰如何在一连串的败仗、政治纷争和财政困难中,遗憾地丢掉了亨利五世的遗产。

——多米尼克·桑布鲁克,《每日电讯》

朱丽叶·巴克精彩重现了百年战争时期英格兰征服法国这段少有人涉足的历史……她的叙事笔法干脆利落,案头研究细致,书写了一部以政治纠葛与军事战略为主线的传奇故事,将英格兰国王对于权力的渴望、当时名声最响的女英雄守卫法国的顽强,展现得淋漓尽致。

——《出版者周刊》

朱丽叶·巴克将一段异常复杂的故事梳理得井井有条,英格兰贵族如何争夺法国的爵位、勃艮第人和苏格兰人在战争中的角色、法国领导者的两面派行为……积年累月的战争让经济崩溃、人口流失,诺曼底尤为严重。本书对于百年战争后期英格兰投入的巨大人力和物力有丰富的细节描述,无疑是一本引人入胜、写作上乘的书。

——F. J. 鲍姆加德纳,《选择》

朱丽叶·巴克运用同时代的一手资料,以流畅的叙事呈现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时代。条约、婚姻、谋杀、屠戮、饥荒、围城、战役和冲突,层出不穷,但朱丽叶·巴克目光如炬,能用细节捕捉那个久远时代的风采。

——斯蒂芬·布伦威尔,《华尔街日报》

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

在历代的王侯将相当中,刘裕的声望和影响并不十分突出,但他的战绩谋略,在中国历史中却罕有人与其匹敌——他出身低微,凭实力在一次次血战中崛起,两个北方政权、两个江南王朝、若干割据势力,先后覆亡在他脚下;他终结了江南士族百年共和政治,建立起血腥、高效的军人政权——而且从战争的紧张程度、从实力与战绩的“相对值”来看,刘裕战史的精彩度,不亚于横扫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

本书作者以细腻的文笔,书写了刘裕一生跌宕传奇的战争生涯,同时在写法上进行了若干有意识的探索,对此作者也十分有信心,在后记中放话说:“写出这本战史也有点“打擂台”的意思,期待能出现和本书较量的战史作品,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叙事也要进化。”

…………………………

【编辑推荐】

1)公元四到五世纪,中国南北分裂。北方,五胡十六国铁马长槊,驱驰中原;南方,门阀士族动辄反目内战,血染长江。就在这各族争雄、战争扰攘的大时代,一位出身低微的南国将领,在一次次血战中崛起。

他的战绩谋略,在中国历史中罕有人堪匹敌,却少有人知晓,更未曾被演义为话本、传唱为戏文。只有辛弃疾一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才能让人想起这位曾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寄奴”刘裕……

2)新锐历史学者李硕,继畅销书《南北战争三百年》后又一精彩力作。以他一贯主张回到历史现场的细腻书写,侧重叙事,将原本一段冷门的历史,鲜活地端上读者书桌。通过一场场激烈的战事,以战史书写的方式,重新走进这个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关键时代。

…………………………

一个不亚于成吉思汗的战争天才,

为何被历史打入“冷宫”

一个出身低微的“穷二代”,

如何一战成名,逆风翻盘

两个北方政权,两个江南王朝

在他的脚下,纷纷覆灭

也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到如今,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谁人还知刘寄奴

“南北战争”风云再起

新锐历史学者李硕

携全新战史作品重磅回归

以“打擂台”的方式“觅知音”

期待在”历史现场”

与诸位同好一较高下

原则

※ 华尔街投资大神、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人生经验之作

作者瑞·达利欧出身美国普通中产家庭,26岁时被炒鱿鱼后在自己的两居室内创办了桥水,现在桥水管理资金超过1 500亿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盈利超过450亿美元。达利欧曾成功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现在将其白手起 家以来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公开。

※ 多角度、立体阐述生活、工作、管理原则

包含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涵盖为人处事、公司管理两大方面。此前从未有过的逐一详细解答,配合达利欧多年来的各种实例和感悟。任何人都可以轻松上手实践。用以指导桥水日常管理,是桥水的员工手册,帮助桥水屹立40余年不倒,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 半个金融圈、投资界、管理层都在期待简体中文版

2010年起,简略版的原则被放在桥水官网上,至今共计被下载了超过300万次,无数企业、管理者、职场人士争相阅读。

※ 适合多层次、多领域的读者

从为人处世、理解现实到日常工作、企业管理,覆盖管理者、普通白领、一般大众。所提炼的原则,也包括投资方面的感悟、公司治理、人类进化等,合适多层次、多领域的读者阅读。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比尔·盖茨 微软联合创始人

瑞·达利欧曾向我提供的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忠告,你在《原则》一书中都能找到。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对“人是什么”作答:“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创造出独特完美的自我?《原则》一书对此给出了可行的方案。

常振明 中信集团董事长

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的人生和投资经历堪称传奇,我认为他是投资界的“九段”高手。很高兴中信出版他的《原则》,这是一套基于逻辑、理性和常识的系统思考智慧,既有思想的定见,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朱民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瑞·达利欧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当然成功,但他的人格魅力更为精彩:开放、专注、真诚、善良、有哲理。他曾多次对我说,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帮助他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行动。这是何等睿智的人生哲理和成功指南!在这本书里,他分享了这些原则,文字真实感人,案例栩栩如生,哲理深邃通透,人性温润细腻。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并建立自己的原则。

高西庆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投公司前总经理

认识达利欧近三十年了,很少见到过像他那样充满济世理想情怀、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诚实做人的原则,同时又能把金融战场上的逆市智慧和铁血纪律规则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人。《原则》极好地诠释了他这种罕见品质形成的过程和心路历程。非常值得一读。

潘石屹 SOHO中国董事长

瑞相信极度求真、极度透明,他居然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瑞从零做成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对冲基金公司。你想知道其中奥秘吗?《原则》就是他成功的秘籍。

欧阳谦 中粮集团董事、中信银行前副行长

许多对冲基金的成功依靠它的创始人/明星。当创始人/明星不在时,企业也不会存在了,而桥水还会存在与发展。”今天看到了《原则》,让我更加相信这一点。

傅盛 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兼CEO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原则》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

郭震洲 夸客金融CEO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金融的原则,还有人生的哲学,达利欧在书中不断地强调坚持和总结,这一观点可以让你受益终生。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原则》记载了一位出色的投资家领悟并遵循的种种原则……愿意像达利欧这样系统、坦率地分享出来的,并不多见,这也正凸显了《原则》的独特价值。

秦朔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我们在方方面面都需要倡导和坚持以原则为基础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

瑞·达利欧是当下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他极擅长将复杂事物背后的运行机制剥离出来,以简洁、易于理解的语言阐述。如果他没有进对冲基金这行,一定会成为出色的经济学者和财经作家。这本《原则》是达利欧理解、应对复杂世界的心得,向你推荐。

李笑来 INB资本合伙人

从本质上来看,这本书是个“开源的人生方法论”……无法想象这些方法论、这些价值观会造福多少人,能让多少人的操作系统升级,能让多少人从此改头换面,获得新生。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我们要重点借鉴的是书中的主要思想——对个人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对公司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创意择优。

吴晓鹏 华尔街见闻创始人、CEO

任何希望工作取得更好成绩,或希望生活过得更好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它绝对物超所值。

采铜 知名心理学者

通过达利欧的这套方法,我们能够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并且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余家鸿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多资产投资团队负责人

处于不同行业和人生阶段,以及有不同职业抱负的人,将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同的经验教训。

苏世民 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

你不应该错过《原则》这份天赐大礼。

杰米·戴蒙 摩根大通CEO

和他人分享人生经验很重要也很有益,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瑞以一种富有趣味和鞭策性的方式分享了他的经验。

迈克尔·布隆伯格 彭博新闻社创始人、纽约市前市长

瑞·达利欧拥有传奇性的市场嗅觉,但他之所以能独占鳌头,是因为他总结并践行了一套原则。每个拥有目标和梦想的人都能从瑞的做法那里得到教益。

里德·哈斯廷斯 Netflix创始人

《原则》一书对我的领导风格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以更真诚的方式生活。

安东尼·罗宾 世界潜能激励大师

我觉得此书极其不一般。每一页都写满了非比寻常的原则,全是真知灼见。我很喜欢瑞·达利欧将自己的历史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优雅写作方式。

阿里安娜·赫芬顿 《赫芬顿邮报》创始人

我简直太喜欢这本书了,笔法如此精当,字里行间充满智慧。

《纽约时报》

达利欧长久以来是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与他最初列出的那些原则相比,这本新书分量更重:一部分是他的自传,一部分是行动指南。这是一个鲜活的个人故事,达利欧以饱满的情绪回顾了他如何在1975年开创桥水,桥水内部的冲突,以及他职业生涯早年的奋斗。这本书既富有启迪,又出人意料地令人感动……达利欧的笔触是冷静、不动声色的,但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情感:他教导人们应该有谦逊感和内省意识,能够以开放心态思考尖锐的批评,并利用批评来不断改进。

《华尔街日报》

他是以优异赚钱本领和独特人生经历闻名于世的少数哲人投资家的代表。

《财富》

瑞·达利欧之所以令人叹服,不仅因为他的投资业绩,还有他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以及他在理解市场、机构、经济和生活方面采用的严谨分析方法。

逃离巴斯特谷仓

【编辑推荐】

★《夏洛的网》之后,又一部关于爱与勇气、友谊与协作的动物小说。

★美国青少年图书馆协会选书。黑白钢笔插画,极具经典之风。《爱丽丝漫游奇境》《绿野仙踪》《哈利·波特》著名译者马爱农翻译。

★作者丽贝卡·邦德的故事和插画风格,被誉为“有E.B.怀特(E.B.White)、盖斯·威廉姆斯(Garth Williams)、凯特·迪卡米洛(Kate DiCamillo)之风”。

★故事中的角色,个性特征鲜明;不过,虽然这些动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勇气和奉献。

★他们的逃避、恐惧、怀疑、动摇、绝望,我们都会遭遇;他们的爱、关心、勇气、担当、成长,又能给我们温暖和希望。

【内容简介】

谷仓猫刺毛头偷偷溜进农舍,想找个地方取暖,结果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秘密:农庄的所有动物都即将面临厄运。唯一的办法似乎是逃跑。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一场大的暴风雨就要来了,他们无处可去,而且他们被紧紧锁在了谷仓里。怎么办?

在这部引人注目的经典动物小说中,友谊、忠诚和团队合作受到了考验。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扣人心弦,黑白钢笔画插图可爱迷人。

适读年龄:7-12岁

【媒体推荐与读者评论】

喜欢《夏洛的网》和其他动物故事的读者,会很喜欢《逃离巴斯特谷仓》。温暖的故事,意外的幸运结局,读来有一种令人安慰的、经典的气息。——《学校图书馆杂志》

丽贝卡·邦德充满活力的黑白素描,承袭盖斯·威廉姆斯(插画作品有《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黑兔和白兔》)的钢笔画风格,描绘出动物们截然不同的性情,以及他们共同的勇气和奉献。——《出版者周刊》

这本书让小读者有机会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尤其是跟父母或哥哥姐姐一起读的时候……故事寓意很清楚,让读者明白团队协作的乐趣,以及接受他人的不同的重要性。——《书单》杂志

动物们的才能和性格特征,跟他们各自所属的物种相匹配,这使得这个幻想故事有着现实的基础。迷人的小插图,以及时而单页和跨页的插画,创造出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这会让即将发生的大灾难更令人震惊。——《科克斯书评》

我的学生们超爱《逃离巴斯特谷仓》。甚至在我给一个三年级的班级读完这个故事,全班同学鼓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此很生气:“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的鼓掌?故事结束了,再也听不到更多的故事了,真让人伤心。”——Goodreads读者Cadie Sommer

我爱这本书的一切!从讨人喜欢的角色塑造,到有趣的情节,《逃离巴斯特谷仓》里有你想要从一本中年级小说中读到的一切。而且,书中的那些插画让我更爱这些动物了,尤其是绵羊绒绒和灰猫刺毛头。——Goodreads读者Kelly

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

全球唯一中文本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撰寫序言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素帕猜˙帕尼帕迪博士撰寫前言

在香港金融領域出任公職的生涯裡,我曾有幸遇上朱總。他為人高瞻遠矚,處事運籌帷幄,加上鞠躬盡瘁的態度,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朱總對我的支持、鼓勵和稱許,更為我的工作增添了無限的動力。《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恰恰把我心目中朱總的印象,細緻地描繪出來。這本書更詳述了朱總對中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值得讀者咀嚼細閱。 ——任志剛(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1981年剛20歲時,他就來到中國,並在中國長期生活和工作,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國際危機調停人、政治經濟學家和作家。

他以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了解,加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寬厚的經濟學功底和廣泛深入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將讀者帶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那時改革開放伊始,市場經濟的秩序尚未建立,陳腐機械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腐敗、違規、詐騙、投機等等亂象充斥金融、國企、房地產等各個經濟領域。

朱鎔基以非凡的勇氣擔當起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艱巨工程,採用了作者稱之為“受管理的市場化”的方法,再造了中國的金融系統,引導中國平穩地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打破“鐵飯碗”,重組了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精簡了各級政府機構,重建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等。朱鎔基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保持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朱鎔基創造了歷史。

作者客觀公正、條理清晰地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朱鎔基在1992-2002年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和總理這十年來經濟改革政策逐一點評,論證其成敗得失。希望本書能使讀者更多地了解朱鎔基、了解當下中國!

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

《冷战》,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新的读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惊人的原创作品。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作者)

对冷战全面而睿智的调查。即使像我这样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判断的人也能从他的研究和调查中获益颇多。——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冷战史学泰斗用这本书总结了冷战。一部精彩的历史作品,引人入胜的权威之作。——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Lt.-General Brent Scowcroft)(陆军中将,1989—1993年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危险和政治在每一页朝你扑面而来。——彼得•亨尼西(Peter Hennessy)

扣人心弦!——莱恩•戴顿(Len Deighton)

“一流……重大事件的大集合”——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扣人心弦且清晰易懂……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伦敦《标准晚报》

“才华横溢”——英国《独立报》

“生动、值得阅读的一段历史”——英国《泰晤士报》

“令人信服……加迪斯谨慎的为这一代人描绘了冷战”——英国《观察家报》

“关于那些几乎将超级大国带向战争的政治内容和事件的大师级调查……由一位大师级历史学家撰写……一流”——《英国广播电视公司历史杂志》

“伟大的冷战历史专家”——《文学评论》

“美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的精妙、值得一读的研究内容”——《每日论坛报》

“新鲜、令人钦佩的概括性故事……加迪斯对材料的高度熟悉,用他娴熟的风格和视角来讲述那段历史让他的新作赏心悦目”——《经济学人》

“简洁明了地论证的报告……富有激情的叙述,内容清晰明了,这是对本书内容的最理想的介绍”——《苏格兰人报》

“近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雅致的非科幻书籍……令人着迷”——The Tablet

“着眼世界、极具风格,但是语言平实直接,内容简单同时解除了疑惑,但有深度而且睿智,它描述了复杂历史事件最扼要的内容,关于历史争端的新的观点,还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威廉•塔博曼(普利策奖得主,《戈尔巴乔夫》作者)

“针对复杂冷战战略的大师级指导”——英国《每日电讯报》

美国、俄国和冷战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