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罗马走向衰亡的悲壮史诗,追问帝国倾覆的真正根源,严谨研究和流畅书写的完美融合,全球热销50万册!革新爱德华•吉本的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罗马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内容简介】
鼎盛时代的罗马帝国,统治着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作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复杂的行政体系和繁荣的交通贸易网。当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陷落。
罗马人想不到的是,帝国由盛转衰只在转瞬之间,而毁灭的种子来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烟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人骑兵打破了罗马世界的平衡,本来已经和罗马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人击溃、驱赶。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大量涌入的蛮族人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开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暴乱的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局势逐渐失控,蛮族军队开始蚕食罗马的领土。406年,莱茵河防线失守;410年,罗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沦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统治;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北非远征惨败;476年,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难民的后裔。
我们不仅疑惑,罗马帝国的金城汤池是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一个世纪的衰亡史,难道就没有挽回的机会?“永恒帝国”的失败,人口大迁徙,以及欧洲再也没能实现的“分久必合”之梦,给我们的启示几何?本书将用精彩的故事和详实的细节,重现罗马帝国这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百年。
【编辑推荐】
◎罗马史权威学者彼得•希瑟25年心血力作,全球销量超过50万本
《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罗马帝国衰落的最后一百年(4世纪末—5世纪末),是综合半个世纪来罗马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如大侦探一般,把历史学家几十年来发现的时空碎片,一片一片地拼给你看,奇迹般重建罗马帝国的宏大面貌;同时,他又为我们演示了这个大帝国崩坏、倒塌的悲壮史诗。
◎穿透历史迷雾,刷新罗马史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了解晚期罗马史的不二之选
从378年罗马军在哈德良堡之战中惨败,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时间对解释罗马灭亡至关重要,但它尴尬地落在古典史和中世纪史研究的视域交界处,缺少整体而权威的审视。《罗马帝国的陨落》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重整了罗马末年的政治-社会图景,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这个时代。从非洲的繁忙商业,到罗马东方的漫长防线,再到欧洲蛮族的多样生活,这个广阔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反映帝国衰亡的镜子。
◎重开欧洲史上最大疑案:罗马帝国为何终结?
罗马帝国的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给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疑问。人们不禁会问: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套制度体系,但它最后怎么就失败了呢?
难道它具有致命的内部缺陷?抑或公元5世纪的欧洲民族的迁徙大潮太过汹涌,外部压力使国家难以支撑?又或者,帝国的皇帝、将军做出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书中,希瑟站在新的历史和知识高度,对罗马衰亡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大国兴亡、欧洲秩序、移民……种种话题中回响的现代启示,值得我们侧耳倾听。
【评论】
关于那个至关重要却又很难透彻理解的时代,彼得•希瑟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一见的作品,集合了他讲故事的天分和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就像一座新立的灯塔,照透了笼罩着西罗马帝国最后岁月的历史迷雾。
——汤姆•霍兰(Tom Holland,《卢比孔河》《波斯战火》作者)
麦考利(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曾说,畅销历史学家应该以取代年轻女孩床边的轻小说为己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易读的文风和出众的学识。希瑟三者兼具……吉本当然还是经典。但是希瑟用一样的热忱,革新了吉本的事业;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希瑟只用了吉本六分之一的篇幅。
——约翰•曼(John Man,亚洲史学家、作家)
爱德华•吉本的旧事新说,一部丰富而有戏剧性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先生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所述的这个大变革的故事,也在于其幕后历史学家的杰出工作。希瑟先生就像大侦探一般,使用了十八般手段——从考古学的花粉检测到文学批评——只为了还原一段淹没历史的真相。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诗人、批评家)
阿拉里克的哥特人、阿提拉的匈人、盖萨里克的汪达尔人,还有罗马帝国的奋斗目标和糟糕统治,都被丢进希瑟的大熔炉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吉本也不会轻视这种说法——罗马的帝国主义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普通读者会被希瑟那种生动、清新、没有难解术语的讲述所吸引,他的口吻犹如在大学的历史大讲堂。……对读者的细心讲解,以及详尽的注释,使这本书能够吸引任何对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感兴趣的人。
——劳伦斯•岗村(Lawrence Okamura,罗马史学家)
开卷有益的大师之作。
——《前言杂志》(ForeWord Magazine)
极富感染力,充满历史的跌宕起伏和伟大人物。
——《旁观者》(Spectator)
激动人心的故事,汹涌激荡的往事……这本书可以推荐给任何人,不论是历史专家还是业余读者。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就像一个罗马末代皇帝一样,彼得•希瑟决定重整罗马破碎的山河,防止江山沦于历史的迷茫与无序。和罗马末代皇帝不同的是,希瑟成功了。
——《泰晤士报》(The Times)
希瑟熟练地梳理了罗马衰亡过程中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同时用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讲述,重塑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的故事与人物。……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不同年代之间观点的跳跃碰撞,还有富于感染力的历史热情。
——《独立报》(Independent)
日本料理,为何能成为“世界的料理”?《多谢款待!日本料理完全保存本》是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的第22本书,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日本料理百科全书。从日本料理的味觉基础探索、历史发展梳理,再到对其精神内核的思考,本书挖掘出了日本料理的多样魅力,料理形式、料理人、饮食历史与文化、进餐礼仪、烹饪技巧……以不同维度对日本料理进行综合解读。
更有22道家庭日本料理食谱,另附日本金缮食器鉴赏图册。
食帖WithEating,国内超人气内容品牌,探索有关食物的生活方式。
现已出版22本特集书+3本「食帖Lab」图书,全国同期热售。
她15岁次登台,22岁结婚,31岁成为破产的单身母亲,随后辗转于3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开展自己的事业,独立培养出3个出色的子女,同时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60多岁的她重返模特舞台,在头发变白的时候走红,69岁时,她的形象在美国时代广场独占4个广告牌。她是72岁的“网红”,是众多女性眼中的励志偶像,也许她最出名的标签是“硅谷钢铁侠”、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但她更是自己人生的女王,她是梅耶·马斯克。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她也曾因为害怕而多年默默忍受丈夫的家暴,身为令众人艳羡不已的超模却说自己衣品差,在看中名气和年龄的职场圈不断遭遇歧视,拥有成功的后半生但至今仍未遇到可与之共度余生的人。她并不是媒体塑造的“女性代言人”,事实上,就是这种人设给普通人制造了数不清的压力和困惑。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女性是怎样逐步探索世界和重建自我的。
虽然人生困境重重,但成功的蜕变依然有法可循。梅耶在书中真诚地分享了关于美丽、职场、家庭、教育和健康等人生问题的经历和建议,我们或许无法避免遇到与之相似的困境,但可以像她一样积极应对。世上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办法,我们要有足够的常识和制订计划的能力;不必把人生中的每一次改变都精确到细节,可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再着手解决;拥有良好的心态,让外表和内心一样“胸有成竹”,不因为爱而羞愧或恐惧,人生由我。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再现罗马走向衰亡的悲壮史诗,追问帝国倾覆的真正根源,严谨研究和流畅书写的完美融合,全球热销50万册!革新爱德华•吉本的事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罗马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内容简介】
鼎盛时代的罗马帝国,统治着西起不列颠、西班牙,东至幼发拉底河的土地。千百年来,罗马帝国被当作人类统治的制度典范,拥有严密的防御体系、训练有素的职业军队、复杂的行政体系和繁荣的交通贸易网。当时人们相信,“永恒之城”罗马永远不会陷落。
罗马人想不到的是,帝国由盛转衰只在转瞬之间,而毁灭的种子来自最匪夷所思的地方——北方人烟稀少的草原。公元4世纪末,呼啸而来的匈人骑兵打破了罗马世界的平衡,本来已经和罗马相安无事的欧洲蛮族被匈人击溃、驱赶。376年,第一批哥特人难民请求进入罗马境内居住,大量涌入的蛮族人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帝国百年衰亡史的大幕拉开了。
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罗马军队惨败于暴乱的哥特武装,皇帝瓦伦斯战死。局势逐渐失控,蛮族军队开始蚕食罗马的领土。406年,莱茵河防线失守;410年,罗马城首次被洗劫;412年,西班牙全境沦陷; 439年,北非全境失守;446年,不列颠行省脱离罗马统治;455年,罗马再次遭到洗劫;468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北非远征惨败;476年,帝国灭亡。讽刺的是,废黜罗马末代皇帝的哥特势力,正是100年前那批哥特难民的后裔。
我们不仅疑惑,罗马帝国的金城汤池是从哪里开始崩塌的?一个世纪的衰亡史,难道就没有挽回的机会?“永恒帝国”的失败,人口大迁徙,以及欧洲再也没能实现的“分久必合”之梦,给我们的启示几何?本书将用精彩的故事和详实的细节,重现罗马帝国这意味深长的最后一百年。
————————————————————————————————————————
【编辑推荐】
◎罗马史权威学者彼得•希瑟25年心血力作,全球销量超过50万本
《罗马帝国的陨落》讲述罗马帝国衰落的最后一百年(4世纪末—5世纪末),是综合半个世纪来罗马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如大侦探一般,把历史学家几十年来发现的时空碎片,一片一片地拼给你看,奇迹般重建罗马帝国的宏大面貌;同时,他又为我们演示了这个大帝国崩坏、倒塌的悲壮史诗。
◎穿透历史迷雾,刷新罗马史写作的深度与广度,了解晚期罗马史的不二之选
从378年罗马军在哈德良堡之战中惨败,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段时间对解释罗马灭亡至关重要,但它尴尬地落在古典史和中世纪史研究的视域交界处,缺少整体而权威的审视。《罗马帝国的陨落》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重整了罗马末年的政治-社会图景,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察这个时代。从非洲的繁忙商业,到罗马东方的漫长防线,再到欧洲蛮族的多样生活,这个广阔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是反映帝国衰亡的镜子。
◎重开欧洲史上最大疑案:罗马帝国为何终结?
罗马帝国的陨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给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与疑问。人们不禁会问:罗马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套制度体系,但它最后怎么就失败了呢?
难道它具有致命的内部缺陷?抑或公元5世纪的欧洲民族的迁徙大潮太过汹涌,外部压力使国家难以支撑?又或者,帝国的皇帝、将军做出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决定?书中,希瑟站在新的历史和知识高度,对罗马衰亡的原因做出了全面分析——大国兴亡、欧洲秩序、移民……种种话题中回响的现代启示,值得我们侧耳倾听。
————————————————————————————————————————
【评论】
关于那个至关重要却又很难透彻理解的时代,彼得•希瑟为我们带来了一部难得一见的作品,集合了他讲故事的天分和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就像一座新立的灯塔,照透了笼罩着西罗马帝国最后岁月的历史迷雾。
——汤姆•霍兰(Tom Holland,《卢比孔河》《波斯战火》作者)
麦考利(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曾说,畅销历史学家应该以取代年轻女孩床边的轻小说为己任。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易读的文风和出众的学识。希瑟三者兼具……吉本当然还是经典。但是希瑟用一样的热忱,革新了吉本的事业;而且令人欣慰的是,希瑟只用了吉本六分之一的篇幅。
——约翰•曼(John Man,亚洲史学家、作家)
爱德华•吉本的旧事新说,一部丰富而有戏剧性的集大成之作。……希瑟先生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所述的这个大变革的故事,也在于其幕后历史学家的杰出工作。希瑟先生就像大侦探一般,使用了十八般手段——从考古学的花粉检测到文学批评——只为了还原一段淹没历史的真相。
——亚当•基尔希(Adam Kirsch,诗人、批评家)
阿拉里克的哥特人、阿提拉的匈人、盖萨里克的汪达尔人,还有罗马帝国的奋斗目标和糟糕统治,都被丢进希瑟的大熔炉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吉本也不会轻视这种说法——罗马的帝国主义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
普通读者会被希瑟那种生动、清新、没有难解术语的讲述所吸引,他的口吻犹如在大学的历史大讲堂。……对读者的细心讲解,以及详尽的注释,使这本书能够吸引任何对古典时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感兴趣的人。
——劳伦斯•岗村(Lawrence Okamura,罗马史学家)
开卷有益的大师之作。
——《前言杂志》(ForeWord Magazine)
极富感染力,充满历史的跌宕起伏和伟大人物。
——《旁观者》(Spectator)
激动人心的故事,汹涌激荡的往事……这本书可以推荐给任何人,不论是历史专家还是业余读者。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就像一个罗马末代皇帝一样,彼得•希瑟决定重整罗马破碎的山河,防止江山沦于历史的迷茫与无序。和罗马末代皇帝不同的是,希瑟成功了。
——《泰晤士报》(The Times)
希瑟熟练地梳理了罗马衰亡过程中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现实,同时用丰富多彩、扣人心弦的讲述,重塑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的故事与人物。……其中不乏敏锐的洞察,不同年代之间观点的跳跃碰撞,还有富于感染力的历史热情。
——《独立报》(Indepen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