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人生"标签的书籍

昨日随风而逝,明天永远崭新。

内容简介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斯佳丽,美貌而叛逆。她爱上了英俊的小伙子艾希礼,但艾希礼选择了善良的媚兰。妒火中烧的斯佳丽一气之下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尔斯。很快,战争夺去了查尔斯的生命,斯佳丽成了寡妇。为了撑起家业,斯佳丽又结了两次婚,却没有一次是出于真心。当她发现今生真正的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玛格丽特·米切尔编著的《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而是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生动再现了美国内战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献给南方的一曲挽歌”,也是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编辑推荐

1、优选人文社&99读书人版,知名译者朱攸若老先生经典译本。在2015年企鹅经典版基础上精心编排,校对修订。

2、西西弗独家定制珍藏版,精装函套+双册装帧设计,工艺材质彰显版本高级感与珍藏性。

3、独具特色的主题篇章页设计,串联故事发展脉络。

4、双色丝印书签带彰显全书主旨。上下册书签带分别选用经典主题句 Yesteday has gone with the wind Tomoow is anothe day印刷,既能呼应书名和主题层次,又能唤起读者熟悉感和情感共鸣。

5、特色艺术感画面环衬,高昂特种纸印制,提升精致典藏感。

6、随书附赠主题复古画片两张,特邀插画师根据小说场景还原,展现女主角斯佳丽成长转变历程。

此生未完成:一个母亲、妻子、女儿的生命日记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中国日报》

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在博客上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这些提前到来的参悟,也许会对那些仍在苦苦追求的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启迪。

——《齐鲁晚报》

复旦大学“抗癌教师”于娟在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莫透支青春的警诫感动了无数人。

——《新民晚报》

斯通纳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人生由我

她15岁次登台,22岁结婚,31岁成为破产的单身母亲,随后辗转于3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开展自己的事业,独立培养出3个出色的子女,同时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60多岁的她重返模特舞台,在头发变白的时候走红,69岁时,她的形象在美国时代广场独占4个广告牌。她是72岁的“网红”,是众多女性眼中的励志偶像,也许她最出名的标签是“硅谷钢铁侠”、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但她更是自己人生的女王,她是梅耶·马斯克。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她也曾因为害怕而多年默默忍受丈夫的家暴,身为令众人艳羡不已的超模却说自己衣品差,在看中名气和年龄的职场圈不断遭遇歧视,拥有成功的后半生但至今仍未遇到可与之共度余生的人。她并不是媒体塑造的“女性代言人”,事实上,就是这种人设给普通人制造了数不清的压力和困惑。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女性是怎样逐步探索世界和重建自我的。

虽然人生困境重重,但成功的蜕变依然有法可循。梅耶在书中真诚地分享了关于美丽、职场、家庭、教育和健康等人生问题的经历和建议,我们或许无法避免遇到与之相似的困境,但可以像她一样积极应对。世上没有一步到位的解决办法,我们要有足够的常识和制订计划的能力;不必把人生中的每一次改变都精确到细节,可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再着手解决;拥有良好的心态,让外表和内心一样“胸有成竹”,不因为爱而羞愧或恐惧,人生由我。

刀锋

《刀锋》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而且这个人干脆不再是作者惯用的阿辛登笔

名,而是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名实姓。小说写一个参加第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

拉里·达雷尔。在军队中,拉里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是那样一个生龙

活虎般的置生死于度外的飞行员,但在一次遭遇战中,因趋救拉里而中弹牺牲。拉

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恶和不幸(这也是毛姆在《总结》

中提出过的)。复员后,拉里既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终极。

为此,他丢下未婚妻来到巴黎;两年后,和未婚妻解约,又从巴黎遍游世界各地,

最后到了印度,找到了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于是了悟人生,把自己的一点薄产分散

给亲友,自己返回美国,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出租汽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以终天

年。小说以拉里为中心,描绘了许多美国男女,有拉里的未婚妻,贪图物质享受的

伊莎贝儿;有以买卖古董起家,一心想钻进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略特·谈波登;有头

脑简单但心地忠厚的格雷·马图林,他原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子,但是一九二九年的

经济大崩溃使他破了产,他是个只知道做生意发财的典型美国社会产物;有伊莎贝

儿的同学,索菲·麦唐纳,因丈夫和儿子在车祸中丧命,被夫家放逐到巴黎来过着

堕落的生活,终于被不逞之徒杀害;还有一个模特儿兼妓女的法国女子苏姗·鲁维

埃,和拉里与作者都相识,最后和法国一个外地厂商结婚而得到生活保障。作者本

人在书中也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他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背景多半是在法国,特

别是巴黎。由于毛姆大半生是在法国度过的,而写作本书时,正因战争避地美国,

所以写到巴黎时,特别流露出怀乡情绪,如写他在赴拉里约会之前,穿过卢森堡博

物馆的公园时,描写园中游人的那一段回忆自己青年时期的描述,完全属于自叙性

质,和小说毫无关系。又如第六章论述莱辛的《贝蕾妮丝》,都是离开主题发挥自

己的文学见解。书中的主要角色除掉苏姗·鲁维埃外,全都是美国人,使人想起一

句调侃美国人的谚语:“人死后进天堂,美国人死后去巴黎。”但是,他们最后都

死的死了,回国的回国了,连苏姗·鲁维埃也嫁到外地去,如作者所说,“在我的

生命中也消失了。”当然,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只占据作者生活的很少一部分,但我

们仍不免兴一种落寞之感,仿佛作者是“珠箔飘灯独自归”。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交代的,他这本书并不想“阐述所谓《奥义书》的哲学体系。”

“我懂得太少了,但即使懂得很多,这也不是阐述《奥义书》的地方……我想的只

是拉里。”在本书结尾时,他又说,“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

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因此,他和克里斯朵夫·衣修午

德[注]不同,并不打算向西方推荐吠陀经哲学,或者提倡人人都学拉里;单拿一点

来说,不近女色,如果人人都象拉里那样奉行,岂不会造成灭种的灾祸!毛姆的道

德观是如我国嵇康在《绝交书》中所主张的“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他把拉里

捧得很高,但并不把艾略特·谈波登那个“大大的势利鬼”贬得很低。他对放浪形

骸的索菲·麦唐纳只有同情,对当模特儿兼妓女的苏姗·鲁维埃能够有一个归宿感

到欣幸,对头脑简单的格雷·马图林,在他的笔下绝少挖苦,而往往突出他的忠厚

和慈爱,但对伊莎贝儿则毫不徇情地揭露她蓄意破坏索菲和拉里婚事的阴谋,尽管

他很欣赏她的美,并且是她多年来的“知心”朋友。但他接着也写伊莎贝儿获悉拉

里分散自己财产,并且返回美国预备当司机的消息后,伤心啜泣的情景,从而让读

者自己对伊莎贝儿作出结论。不妨说,伊莎贝儿的用心是狠毒的,但是,她破坏的

是一个本来不可能有好结果的婚姻,因为如果索菲连伊莎贝儿布置那点诱惑都抵御

不了,拉里即使学会了瑜伽修道士的那点法力,能把她从自甘堕落的道路上拉得回

转吗?

尽管作者在本书开头声称,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可述,但是,他仍旧充分运用

了叙事的技巧,从而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碰到这样的

情形,即一面译,一面盘算着不知他对这种铺开的局面怎样收拾法。但是,使我佩

服的是他笔头一转,很快就结束掉;例如在第二章末尾,当伊莎贝儿告诉作者自己

和拉里解约的经过,以及作者给了伊莎贝儿忠告之后,他只用两三行文字就结束了

他们精心策划的汉普顿宫之游:

雨仍旧下个不停,我们认为不去看汉普顿宫那些华贵建筑,甚至伊丽

莎白女王的床,伊莎贝儿也可以活下去,所以就坐车子回到伦敦。

我想如果有个金圣叹的话,很可能在这一段后面插进一些双行批语:“随手收拾掉

汉普顿宫,妙。盖汉普顿官之游不过是为了找个场合让伊莎贝儿能向作者倾吐胸臆,

现在目的已达,再叙述作者领她游览汉普顿宫便是呆鸟矣。”

......

小说不是历史,不需要反映一个时代的全貌,但它反映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其

中的人物,必须给人以真实感,不能只是影子。有时候,由于文学修养差,欣赏不

了作家所创造的人物,这情形是有的。我当学生时,对莎士比亚的黎耶王形象就不

能欣赏,后来读了A.C.布雷德利[注]的《莎士比亚悲剧》才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

不足。但是,有些名家笔下的人物,如最近我读到的狄更斯的《小杜丽》,就只能

说是概念的产物了。毛姆的《刀锋》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次大战之

间那个时期的一个人物画廊。

周煦良

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

(译者序的节选)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