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历史军事"标签的书籍

唐朝那些事儿(卫星地图精装版 又名趣话隋唐)

史书上的杨广,大概是集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有的缺点:弑父杀兄,荒淫好色,狡诈少德,只顾自己享受哪管他人死活。总之,古代帝王该有的缺点他都有了,不该有的缺点也有了。或许唯一能跟他有一拼的,就只剩下商朝的纣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杨广的“光辉事迹”完全是由他的竞争对手撰写的。作为靠“劝退”隋炀帝、“踢走”隋恭帝而发家致富的李渊父子,他能把杨广塑造的像施瓦辛格一样高大威猛吗?出于政治需要,义务为对手编点黑材料,搜集点花边新闻,再弄个“拉链门”、“水门”什么的,即便在今天也是件稀疏平常的小事。更何况,唐朝史官写书那阵儿,隋王朝早已宣告破产,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起诉他侵犯名誉权。所以,对于史书内容,万万不可尽信。   但是,完全不信史书的观点也有问题。想一想,为什么隋王朝没亡在杨坚手上,却亡在杨广手上?为什么隋末英雄那么多,就只有李渊父子笑到了最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肯定有他的原因。或许,史书对杨广的记载有夸张的成分,有诋毁的成分,甚至有虚构的成分。但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李渊(指使下属)对杨广写了什么,而在于他获得了写的权利。这种权利,只有竞争中的最后胜利者才能获得。   一旦你成为胜利者,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评价失败者,这就是中国历史亘古不衰的游戏规则。永远不要忘记:胜利在前,评价在后。

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清朝政府彻底覆灭之后,进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仍然陷于一片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乱世之中,草莽出身的张作霖脱颖而出,依靠自己的谋略,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北洋军中的奉系派别首领和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个掌权者。为了与对手“争夺天下”,这位“东北王”既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又要对日本入侵和控制东北的企图保持着一定戒心,甚至采用虚与委蛇的办法应付。日本关东军先是通过“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接着又突袭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抗战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上御侮自强的一部恢宏诗篇由此展开卷轴。   本书以“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政局为参照,以“九一八”事变为铺垫,通过马占山抗战、“一二八”会战、国联外交等生动的历史画面,着力展现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纷纷登场的各类人物的形象,并刻画了中日两国在外交、战争上的历史纠葛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方位殊死角逐。   这是一个关于抗战但又不仅限于抗战的长篇历史故事,作者想集中阐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近代历史的形成固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规律,但能够构成并延续这一发展链条的,更多的还是无数的偶然和精彩瞬间,而值得我们回味和反思的地方正在于此。

原来这才是春秋

2009年,听易中天讲春秋,看贾志刚写春秋   易中天说,春秋是中华思想史上的奥林匹克,贾志刚说,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   历史不可以写得很好看,还可以写得很有趣,很回味……   除了春秋,我们可以去任何朝代,中国还是中国。   如果假设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不可缺失,如果我们只能留下一个朝代,应该留下哪一个,   清朝,0分;明朝,0分;宋朝,一分;唐朝,2分;汉朝,3,接近答案了。   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也就是东周。为什么这样说,了解春秋就知道了。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如果没有春秋,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不知道礼义廉耻是什么意思,因为孔子来自春秋。   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道德经》和《易经》,因为老子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也不知道法治是什么意思,因为法家的列祖列宗管子、苟子和商鞅都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就不知道怎样打胜仗,因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就是春秋人。   如果没有春秋,我们写文章就不会生动,因为一半以上的成语典故来自春秋故事。   好像,如果没有春秋,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文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