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商业"标签的书籍

原则

※ 华尔街投资大神、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人生经验之作

作者瑞·达利欧出身美国普通中产家庭,26岁时被炒鱿鱼后在自己的两居室内创办了桥水,现在桥水管理资金超过1 500亿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盈利超过450亿美元。达利欧曾成功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现在将其白手起 家以来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公开。

※ 多角度、立体阐述生活、工作、管理原则

包含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涵盖为人处事、公司管理两大方面。此前从未有过的逐一详细解答,配合达利欧多年来的各种实例和感悟。任何人都可以轻松上手实践。用以指导桥水日常管理,是桥水的员工手册,帮助桥水屹立40余年不倒,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 半个金融圈、投资界、管理层都在期待简体中文版

2010年起,简略版的原则被放在桥水官网上,至今共计被下载了超过300万次,无数企业、管理者、职场人士争相阅读。

※ 适合多层次、多领域的读者

从为人处世、理解现实到日常工作、企业管理,覆盖管理者、普通白领、一般大众。所提炼的原则,也包括投资方面的感悟、公司治理、人类进化等,合适多层次、多领域的读者阅读。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比尔·盖茨 微软联合创始人

瑞·达利欧曾向我提供的非常宝贵的指导和忠告,你在《原则》一书中都能找到。

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对“人是什么”作答:“人具有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特性。”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创造出独特完美的自我?《原则》一书对此给出了可行的方案。

常振明 中信集团董事长

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的人生和投资经历堪称传奇,我认为他是投资界的“九段”高手。很高兴中信出版他的《原则》,这是一套基于逻辑、理性和常识的系统思考智慧,既有思想的定见,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朱民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瑞·达利欧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金融界的传奇人物,当然成功,但他的人格魅力更为精彩:开放、专注、真诚、善良、有哲理。他曾多次对我说,他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帮助他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行动。这是何等睿智的人生哲理和成功指南!在这本书里,他分享了这些原则,文字真实感人,案例栩栩如生,哲理深邃通透,人性温润细腻。希望读者喜欢这本书并建立自己的原则。

高西庆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投公司前总经理

认识达利欧近三十年了,很少见到过像他那样充满济世理想情怀、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诚实做人的原则,同时又能把金融战场上的逆市智慧和铁血纪律规则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人。《原则》极好地诠释了他这种罕见品质形成的过程和心路历程。非常值得一读。

潘石屹 SOHO中国董事长

瑞相信极度求真、极度透明,他居然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瑞从零做成了全世界最顶级的对冲基金公司。你想知道其中奥秘吗?《原则》就是他成功的秘籍。

欧阳谦 中粮集团董事、中信银行前副行长

许多对冲基金的成功依靠它的创始人/明星。当创始人/明星不在时,企业也不会存在了,而桥水还会存在与发展。”今天看到了《原则》,让我更加相信这一点。

傅盛 猎豹移动联合创始人兼CEO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原则》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

郭震洲 夸客金融CEO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金融的原则,还有人生的哲学,达利欧在书中不断地强调坚持和总结,这一观点可以让你受益终生。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原则》记载了一位出色的投资家领悟并遵循的种种原则……愿意像达利欧这样系统、坦率地分享出来的,并不多见,这也正凸显了《原则》的独特价值。

秦朔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我们在方方面面都需要倡导和坚持以原则为基础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

瑞·达利欧是当下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他极擅长将复杂事物背后的运行机制剥离出来,以简洁、易于理解的语言阐述。如果他没有进对冲基金这行,一定会成为出色的经济学者和财经作家。这本《原则》是达利欧理解、应对复杂世界的心得,向你推荐。

李笑来 INB资本合伙人

从本质上来看,这本书是个“开源的人生方法论”……无法想象这些方法论、这些价值观会造福多少人,能让多少人的操作系统升级,能让多少人从此改头换面,获得新生。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我们要重点借鉴的是书中的主要思想——对个人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对公司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创意择优。

吴晓鹏 华尔街见闻创始人、CEO

任何希望工作取得更好成绩,或希望生活过得更好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它绝对物超所值。

采铜 知名心理学者

通过达利欧的这套方法,我们能够认识世界、改变自己,并且通过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余家鸿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多资产投资团队负责人

处于不同行业和人生阶段,以及有不同职业抱负的人,将从这本书中获得不同的经验教训。

苏世民 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

你不应该错过《原则》这份天赐大礼。

杰米·戴蒙 摩根大通CEO

和他人分享人生经验很重要也很有益,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瑞以一种富有趣味和鞭策性的方式分享了他的经验。

迈克尔·布隆伯格 彭博新闻社创始人、纽约市前市长

瑞·达利欧拥有传奇性的市场嗅觉,但他之所以能独占鳌头,是因为他总结并践行了一套原则。每个拥有目标和梦想的人都能从瑞的做法那里得到教益。

里德·哈斯廷斯 Netflix创始人

《原则》一书对我的领导风格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以更真诚的方式生活。

安东尼·罗宾 世界潜能激励大师

我觉得此书极其不一般。每一页都写满了非比寻常的原则,全是真知灼见。我很喜欢瑞·达利欧将自己的历史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优雅写作方式。

阿里安娜·赫芬顿 《赫芬顿邮报》创始人

我简直太喜欢这本书了,笔法如此精当,字里行间充满智慧。

《纽约时报》

达利欧长久以来是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与他最初列出的那些原则相比,这本新书分量更重:一部分是他的自传,一部分是行动指南。这是一个鲜活的个人故事,达利欧以饱满的情绪回顾了他如何在1975年开创桥水,桥水内部的冲突,以及他职业生涯早年的奋斗。这本书既富有启迪,又出人意料地令人感动……达利欧的笔触是冷静、不动声色的,但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情感:他教导人们应该有谦逊感和内省意识,能够以开放心态思考尖锐的批评,并利用批评来不断改进。

《华尔街日报》

他是以优异赚钱本领和独特人生经历闻名于世的少数哲人投资家的代表。

《财富》

瑞·达利欧之所以令人叹服,不仅因为他的投资业绩,还有他获取投资收益的方式,以及他在理解市场、机构、经济和生活方面采用的严谨分析方法。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从《原则》《债务危机》到本书,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研究角度涉及个体、组织、社会和世界。他想揭示的是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组织机构的运转原则、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原则、世界秩序的变化原则。

在这本书中,瑞·达利欧探究的是社会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原则,他考察了500年财富和权力的所有重大变化背后反复出现的模式和因果关系。他认为在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着永恒普适的规律。通过考察许多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的典型模式、规律、周期和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未来。

达利欧认为,历史通常也是通过相对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过渡而逐步演进的。所有帝国和王朝都是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的,可以就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判断之后的走向。目前相对财富、权力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典型的巨变,这将对所有国家的每个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分析和探究建立在达利欧独创的债务大周期、历史大周期的基础之上,揭示的是变化背后的永恒和普遍的力量,以此展望未来,搞清世界的运行原理,总结出永恒普适的原则,从而妥善地应对当前形势。

问题即答案:解决棘手问题的突破性方法

· 什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

· 问题的力量如何使我们绝处逢生?

· 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在面对僵局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 我们如何创造提问友好型空间?

· 提问的艺术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学?

珍·古道尔说:“在我看来,提问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新 时代,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问题的引导作用常常在我们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被忽略了。

其实,问题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解锁各种各样的新洞见。不过在我们研究如何开门之前,应当首先看一看自己手里的钥匙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那把。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现代环境使我们越发不爱提问,甚至逐渐扼杀了我们原本具有的好奇心和提问冲动。赫尔·葛瑞格森建议我们及时从所谓的正确答案组成的信息泡沫中清醒过来,他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让我们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有利于提问的条件,开辟提问的绿洲。

问题决定了答案的框架,改变问题就能改变答案产出的范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是由一个又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问题驱动的。这本书介绍了不同领域的提问者如何运用问题的力量,打破僵局,走出困境。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关键问题,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世界。

*********************************************************************

【编辑推荐】

1. 打破思维遮蔽,激发创新活力。用“问题风暴”重塑思考框架,让“催化性问题”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有力助推!

2. 创新提问者赫尔·葛瑞格森深度采访200多位创新创意人士,总结提炼出一套关键提问法,帮助你用正确的提问走出僵局,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

3.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管理者,这本书帮你打造适宜的提问环境,开辟提问的绿洲,用催化性问题开拓全新局面;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打工人,这本书教你不盲从、不焦虑,用突破性的思维方法拓展格局和眼界。

4.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力荐,皮克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总裁艾德·卡特姆作序,胡泳、万维钢、喻颖正、成甲、崔璀 推荐。

**********************************************************************

【媒体评价】

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平等的。要学会提出催化性问题——这些问题能消除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并将对解决方案的追求引向新的、加速的途径。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人们一般以为提问是为了求知,而这本书说的提问是一种更基本的动作——发现事物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模型有冲突,可以是矛盾,可以是意外,也可以仅仅是感觉不太对。

这个冲突点要么是你思维模型的成长点,要么——这种情况更为难得——是这个事物的改进点。找到这样的点,事情就已经进展了一半,所以可以说:问题即答案。

能发现这样的点,你需要已经有一个很不错的思维模型,再加上敏锐的眼光;敢于把这个点公开提出来,你需要冒险精神,你需要拒绝与现状和解。后者决定了前者:你必须每一次都大胆反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问对问题,就是你对“某个地方或某样事物具有可能性”的信念。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下围棋时,假如告诉你某个局部有手段,你找到答案的成功率就要大得多。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问题,也是答案的极限。对人生而言,一个人如何对自己提问,决定了自己的未来,界定了此生的极限。

喻颖正(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创始人、公众号“孤独大脑”主理人)

我写《好好思考》的时候,对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了“问题—思维方式—思维模型”(“问思模”)体系,其中提出问题是非常基础而核心的能力。当时我还想,以后要继续研究“问题”这个题目。看到葛瑞格森教授的这本书后,我特别开心,他所做的工作比我能想象的还要好。如果你是想要找到好答案的人,这本书就会给你启发。

成甲(《好好学习》《好好思考》作者)

曾经,我认为提问是一种技巧,但创业到第5个年头,我意识到,提问首先是一种勇气。我们太过于“自以为是”,活在自己对世界的预设中。提问首先是打碎自己的城墙,让自己暴露在一片未知中。它让人感到不安全,但也让人感觉世界更宽广。其次,提问才是一种能力,要想得到一个好答案,首先要问出一个好问题。这本书,从勇气到能力,都会给你一些启发。

崔璀(个人成长探索者,优势教育创始人)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却充满了雄心壮志。他儿时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我们的石油提炼公司。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他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并被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从约翰?D?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10亿富翁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那么,是什么维系着洛克菲勒家族长久的兴旺?

这与他们从小对子女的教育如何做人做事,以及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息息相关。这点从老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书信中体现得尤其充分,通过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真实地揭示了洛克菲勒是如何创造财富神话的。

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优良的品德、卓越的经商才能,还可窥见这位商业巨擘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我们译取了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并将书信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展,让读者深刻了解书信里的精华。

华为研发

《华为研发》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翔实的资料,在国内第一次讲述了华为公司在高速成长过程中,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艰难前行的自主研发故事。本书围绕华为如何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第一桶金?如何解决自主研发的关键人才和资金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自主研发的管理体系?如何与竞争高手同台竞技并获得成功等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20多年来华为人如何破解并克服了众多中国企业难于逾越的产品规模化带来的人才和资金困境、研发低速度和低效率等弊病,为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战经验。

本书通过回顾华为公司和中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企业与人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对手这三组互动关系,并对人才应如何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企业应如何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如何正确扶持企业成长,推动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建议。相信本书这些不同层面的分析视角,会帮助人才、企业和政府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推动自身和经济的发展。

本书为企业家、广大研发人员、政府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EMBA、MBA和研究生生等人群,提供了全面完整了解华为自主研发实战经验的精华读本,也是广大关心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社会读者必读参考书。

中国式研发成长典范产业升级最佳指南

企业生存靠产品

持久发展靠研发

没有研发就没有销售

销售管一时,研发管一世。

华为公司是一张中国“名片”,也是一面中国民营企业的旗帜。华为从创业时做贸易起家,历经磨难,深刻体会到自主研发对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华为人20多年坚持不懈地自主研发和创新,成就了今日全球信息通讯产业中实力超群的中国企业。

华为真相

也许你并不仅仅满足于了解一个企业。比如,你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者,你对成功充满欲望。是的,你希望从华为学习到成功者的方法。没有问题,本书对于华为在解决企业所遇到的种种普遍问题时,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方法,都一一做了细致深入的描述。比如在研发、销售方面一贯采用的“压强技术”,人才垄断战略及“炼狱”式的培训,跨国营销与国家外交,群众运动嫁接西方管理。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至此,你可能会对这个伟大企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那么,本书建议你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书中的内容和华为这企业。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是“华为真相”、“任正非”、“华为批判”。“华为真相”部分涵盖了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管理、海外等方面内容,采取了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使读者从横向的角度深入华为的局部,同时总揽其全局态势,“任正非”部分分人生、思想、财富三个大的章节,这三部分内容广为人们关注,写作时采取了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重点解剖,最后一部分着重研究华为的一些强悍的、独特的、有效的估法的另一面。华为一直处于凶猛无比的扩张中,任正非自比为“狼”,媒体则把华为与跨国公司的竞争比作“土狼与狮子的战斗”。因此,华为必然不是一个均衡的企业,俗话说:歼敌一千,自伤七百。比如,连任正非都承认,筹集的大量资金,形成“企业银行”,但造成股权错综复杂,上市维艰。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