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我们对于何为真实的判断暧昧晦暗。现代社会庞大的信息数据网络,除了如同迷魂阵令人难辨真假,也如同牢笼将我们封锁其中。回顾来路,20世纪的变革既漫长又短暂,一方面,科学的迅速发展建立起现代人膨胀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学和人文的相互隔绝,使人意识到用科学来寻找主体及意义世界仿佛缘木求鱼。于是,当元宇宙作为热词常挂在头版头条,当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在娱乐的热潮过后,我们猛然堕入由无知和茫然带来的无限焦虑甚至恐惧之中。当我们认为科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却不明真假,难分好坏。现代性的危机横亘于前,仿佛来历不明的飓风横扫一切。
真实性哲学的探索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真实性的丧失难以避免,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坍塌。在前著《消失的真实》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而这本书将延续这一提问,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认为,要找到这一方法,最根本的是要破除科学与人文割裂导致的现代人对科学发展的迷信与幻想,建立一种科学认识论的新框架。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现代科学”,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面临什么问题。其次,立足于此,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对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进展的反思。最后,通过借鉴“科学真实”,直面“社会真实”与“个人真实”,寻找一种将科学、人文社会和艺术统一起来的理论。不同文明的超越视野,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重建,以及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都将在这种崭新的哲学中获得理解。
* 科学史扛鼎之作!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誉为“20年来深具影响力的书之一”
*从中世纪自动发条机器人到当代人工智能,探求生命的本源之问。机械狂人、蒸汽朋克、机械奇幻、人工智能爱好者的宝藏之书
*《图书馆杂志》2016年畅销书名单
* 亚马逊2016年连续60天销售榜首
*《自然》《卫报》《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权威期刊一致称赞,不吝专文推荐,口碑赛高
【内容简介】
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像是有了“能动的生命”。这一切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人和机器、物质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争论不休。17世纪是翻天覆地的思想大变革时代,机械论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范式得以确立,整个宇宙被看作一台机器,包括动物和人类,但仍将其动力和精神归于上帝之手。然而,更为反叛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则认为生命机器具有内在动能。现代生命科学就在这两种矛盾的机械论中兵分两路。笛卡儿、玻意耳及其追随者,坚持经典的被动机械论,莱布尼茨、拉马克创造性发展了主动机械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被动和主动模型之间摇摆不定。由此还催生了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说,薛定谔则用颠覆性的量子力学解释生命体能从“秩序生秩序”。机械论接连引发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以及认知科学、进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理论和学科的形成,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联动下,铺展成一幅气势磅礴、方兴未艾的现代科学图景。
杰西卡·里斯金拥有哲学、历史学和科学研究综合背景,她用生动而思辨的文笔,原创性地将一手资料、学界往来通信和文献档案熔融一炉,顺着生命本源问题的脉络,展开这场“长达四个世纪的争论”。理解现代科学的历史,对于思考当下、想象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本科学史著作不仅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科学的认知,还将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问题的思考利器。
【编辑推荐】
1. 鲜活逼真、荒诞离奇的自动发条机器人,让你眼界大开、着迷发狂,唤醒你心中美好潜藏的机器人情结。17世纪以来,沃康松的机器鸭子、雅凯德罗的写字小男孩、坎普林的土耳其下棋机器人等,让一代又一代朝圣者趋之若鹜,如同《剪刀手爱德华》《人工智能》《机械奇迹》《银翼杀手》里的机器人一样,带给你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2. 宇宙是一台机器吗?机器会拥有像人一样的生命吗? 400多年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达尔文、道金斯、薛定谔等,都试图从机器和生物机体之间,寻找“理解生命的线索”。他们以机械时钟为喻,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模型:生命是需要外力推动运行的时钟呢,还是自主运行、永不停歇的时钟呢?
3. 被动机械论和主动机械论左右着对生命科学的解释,由此还催生了控制论、目的论、进化论、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新的理论和细分学科,矛盾与争论,尝试与反复,理论与造物,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具思辨色彩的现代科学图景。
4. 斯坦福大学欧洲史和科学史教授杰西卡·里斯金,带我们从历史中,读懂关于生命未来的多种可能。里斯金的文笔生动而有思辨性,她用历史阐明我们的现代科学概念,对当下理解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多幅罕见迷人插图,再现人造机器人的时代样貌;零基础阅读门槛,尽享妙趣的故事和科学的魅力。
【专家和媒体推荐】
过去二十年ZUI具影响力的书之一……人类和机器之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个引人深思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四个多世纪以前,杰西卡·里斯金的《永不停歇的时钟》用扎实而丰富的资料、有趣而共鸣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悠长的历史。
——史蒂文·夏平(哈佛大学教授,当代杰出科学史专家)
在这本有原创性的、堪称杰作的书中,里斯金讲述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机械师是如何在纸上、画布上、车间里和石头中与生命实体的本质搏斗的。这里有康德、笛卡儿、莱布尼茨和达尔文,有会排便的机械鸭子、会说话的头和机器人,作者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那些陌生又熟悉的事物,用散文般优美巧妙的文笔进行了分析。
——丹尼尔·J. 凯夫莱斯(耶鲁大学教授,《巴尔的摩事件》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追寻生命奥秘之谜底的深入探索。里斯金写得清晰而充满智慧,其文字背后深厚的学识令人惊叹。
——《泰晤士高等教育》
里斯金对机器人的描述富有启发性,她追溯了这些机器人的历史,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早期教堂中被驱动的机器恶魔,再到二战后的机器人。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很吸引人,它对有外行读者来说足够易懂,对学者来说也很有用。
——《图书馆杂志》
里斯金通过研究文艺复兴之后的自动装置、进化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让她的研究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
——《自然》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全球性的快照 世界多元面向的統合觀察
重新審視地域邊界,建構眾多成群瞬間的因果網絡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西元1187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西亞:近東十字軍國家潰敗,埃及的薩拉丁奪回聖城耶路撒冷
➤南亞:穆斯林古爾王朝深入北印度,刺激在地印度教與之抗衡
➤東南亞:以佛教為主軸,領土國家吳哥王朝與港市國家聯盟的出現
➤東亞:華北游牧文化浸融,華南朝貢體制維持,儒釋道合一的多信仰民間社會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時代,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各地君主仰賴宗教維繫政權正統性,而法律、貨幣、租稅、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無一不與信仰有關。這種遍及一切的信仰形式,是中世紀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本書以一一八七年哈丁之戰、薩拉丁打敗十字軍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為契機,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大信仰圈的象徵性衝突,讓此時代的結構與連鎖關係浮上檯面。
在西亞信仰圈,自八世紀阿巴斯朝開始的伊斯蘭勢力影響周邊地域深遠,此時由埃及的薩拉丁主導,強勢與近東十字軍國家抗衡。至於發源地阿拉伯則逐漸分裂割據,賽爾柱突厥滅亡後西亞不再有統一的勢力。
在南亞信仰圈,來自西北邊疆的伊斯蘭勢力以聖戰為名入侵印度河流域,拉傑普特聯軍也高舉印度教意識形態對抗。此後北印度形成與印度教共存的伊斯蘭統治體制,少數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蘇丹政權必須試圖調適兩種宗教間的衝突,而絕大多數印度教教徒也得維持共存關係,以抵禦更強大的蒙古軍。
在東南亞信仰圈,大陸區出現以佛教為核心的吳哥王朝,海洋區則是港市國家聯盟。此地區同時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在地泛靈信仰影響,呈現多宗教的混雜情勢。此地穆斯林商人與中國商人的海上貿易盛行,促進各式文化交流,也為邁向近代大航海時代鋪下基礎。
至於東亞信仰圈,華北遼金等游牧民族的反覆浸融,與華南宋朝戮力維持以「中國」為霸權中心的朝貢秩序,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所謂的「唐宋變革期」,也應視地域不同而給予相異評價。而以信仰來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多信仰思想深深融入民眾生活,也與西亞一神教信仰之間的激烈衝突呈現極端對照。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人在異地心向歐洲故鄉的十字軍們、繞了大半圈地中海只為前往麥加的穆斯林朝聖者、北行途中滿是驚嚇的南宋讀書人……這些跨界移動者是每個「瞬間」的最佳代言人,當下的世界實貌得以被聚集、放大。他們串起的全球「快照」畫面,幫助我們透過特定的連續視點做平行解讀。這些繼承了眾多因果、填充多種意義的時點,也會連鎖影響下一個時代。這正是研究「轉換期」的意義所在。
「歷史的轉換期」套書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推薦序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律,神化王权,建立起工作的伦理、家庭的观念。
人类进入轴心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不仅提供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影响广泛涉及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而这些观念预示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统治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
在信仰的时代之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接踵而至,发现世界,也发现人性。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是订立现代世界法则的思想大爆发时期,孕育出自由、民主和平等等现代社会的基础共识。进入19世纪,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崇尚暴力、种族血统、科学至上、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国家的崇拜流行。“进步时代”被鲜血溶解,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20世纪的恐怖事件中。
历史,从未终结。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放弃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分化、多元、不确定的世界?……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角。思想既是人类攀升的关键能力,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历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这部大历史视角下20万年人类思想史,将带你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之后,又一解答人类文明逻辑的巨作
从狩猎采集为生的小团伙,演变为人口规模达数十亿的全球社会,从原始人类的洞穴和森林,到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现代世界,人类为什么能崛起?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的不确定性?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跃动、观念跃升的历史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变革和思想的先导! “比肩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从思想的视角,来看20万年人类大历史。一部人类观念发展的史诗级作品。
☆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陈嘉映、刘北成、苏德超、大卫•克里斯蒂安、尼尔•弗格森等盛赞的学术通识读物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既是当世历史学巨擘,也是致力于为大众传播知识的杰出历史作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本书面向普通读者,是学术通识写作的标杆之作。
【名人推荐】
一部大历史视角下的思想史,颇有新意的尝试。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试图跨越科学与人文、考古与历史、思想与实践的鸿沟,为我们提供一幅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的全面画卷。对常见观点和潜在假设的挑战和重新解释,令人有兴奋和愉悦的阅读感。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让我们比没有头脑更疯狂,这就是观念的力量。世界原本混沌,让一切变得清晰的是观念。让观念的发展史变得清晰的是这本书。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一部关于想象力和思想如何塑造20万年智人历史的杰出著作。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著名历史学家、大历史学科开创者)
宏大的视野,同时充满有趣的细节。这是一部每一页都有新思想的思想史。
——约翰•格雷(John Gray,英国著名哲学家)
一部典范之作。不可思议的旁征博引,总是通俗易懂,时常诙谐幽默,《观念的跃升》不仅是思想史家必不可少的读物,也是对人类过去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我们对于何为真实的判断暧昧晦暗。现代社会庞大的信息数据网络,除了如同迷魂阵令人难辨真假,也如同牢笼将我们封锁其中。回顾来路,20世纪的变革既漫长又短暂,一方面,科学的迅速发展建立起现代人膨胀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学和人文的相互隔绝,使人意识到用科学来寻找主体及意义世界仿佛缘木求鱼。于是,当元宇宙作为热词常挂在头版头条,当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在娱乐的热潮过后,我们猛然堕入由无知和茫然带来的无限焦虑甚至恐惧之中。当我们认为科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命运,却不明真假,难分好坏。现代性的危机横亘于前,仿佛来历不明的飓风横扫一切。
真实性哲学的探索来自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真实性的丧失难以避免,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坍塌。在前著《消失的真实》中,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而这本书将延续这一提问,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认为,要找到这一方法,最根本的是要破除科学与人文割裂导致的现代人对科学发展的迷信与幻想,建立一种科学认识论的新框架。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现代科学”,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面临什么问题。其次,立足于此,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对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进展的反思。最后,通过借鉴“科学真实”,直面“社会真实”与“个人真实”,寻找一种将科学、人文社会和艺术统一起来的理论。不同文明的超越视野,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重建,以及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都将在这种崭新的哲学中获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