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政治"标签的书籍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内容简介」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名人推荐」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的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

比较的视野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也就是从森林开始,慢慢聚焦到树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有一片隐隐约约的森林,它提醒着你,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

可能我思考得越多,就越相信,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刘瑜

以比较的视野辨析相似与差异,从妙趣横生的事例引向缜密的逻辑推论,澄清认知的盲点和误区,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抵达高深的学理分析,最终揭示政治世界的种种奥秘。刘瑜的写作天赋与学术训练功力都已为人所知,在这本书中,二者达到了几近完美的融合,为我们呈现出真正深入浅出的典范。

——刘擎

什么叫“可能性的艺术”?在这个年代活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可能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整套影响我们生活、塑造我们日常社会行为的政治制度,还有什么可能吗?

人类历史上所有政治制度的出现、形成、演变的空间何在?很多时候要透过比较才看得到,而由刘瑜老师来讲述,则是再精彩不过了。

——梁文道

「编辑推荐」

★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继《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出版近10年后,政治学者刘瑜新作出版。在保留其理性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清晰而缜密的逻辑叙述的基础上,这一次,她带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政治,从高处看国际格局,形成广阔的俯瞰视野。

★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围绕比较政治学两个核心维度——政治转型和国家能力,将不同国家、地区、古今纳入其中,带来全方位的比较。同时,书中不仅有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的分析,也有对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墨西哥、泰国、智利、伊拉克等的介绍;在分析经济发展、民主转型的成功案例时,也会剖析失败案例,以此突破认识的偏见,将当下问题纳入历史长河,以历史为尺度,形成看问题的比例感,跳出现象,对问题做出公正的判断。

★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政治在社会结构中”“政治在经济中”“政治在历史中”“政治在地理中”“政治在文化中”。本书通过分析南非的转型、智利经济政策的选择、美国的社会运动以及韩国的观念变迁等,带我们认识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政治选择与政治行动的可能。

★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本书基于作者在看理想平台的音频节目而成,保留了作者通俗的讲述风格,同时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优秀的写作能力以及对现实的敏锐分析,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以易懂的方式讲给我们听。

★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政治的多变与不确定性让我们对它的思考很难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我们不断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将“此时时刻”和无数的“他时他刻”联系起来,以此形成明晰的社会洞察力。

★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政治是复杂的,但不是随机的。本书通过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照系,将每个国家编织在同一网络下,以此理解他国,也照见自身,于差异中寻找规律,进而定位现实,理解我们自身。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竟然是政治!

是要深化民主,或者向威權靠攏?

《槍炮、病菌與鋼鐵》後,最具啟發性與解釋力的經典之作

克拉克獎章得主,經濟學界最耀眼的新生代大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致推薦

以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釋人類社會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作者的研究顯示,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糟糕的政策很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是整體社會的利益。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數千年的全球史也說明,制度可以往更具廣納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榨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

中世紀的威尼斯因為採行較廣納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而邁向富裕繁盛,反過來又帶動制度朝更加廣納的方向前進,盛極一時而稱霸地中海。但早期的菁英豪族不甘於新人輩出瓜分利益,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民主制度下反撲成功,將威尼斯快速拉往封閉的榨取方向,因而導致它逐漸衰落。

作者將備受推崇的多年學術成果,化為架構完整順暢易讀的一般讀物。他們以全球史為素材,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與政治學洞見,幾乎全面檢視歐美亞非等地的歷史發展,並提出簡潔有力的理論解釋。對於臺灣當前的內外處境,此書恰是幫助我們釐清方向的重要啟示。

基於十五年的原創研究,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列舉出許多精采的歷史證據,從羅馬帝國、馬雅城邦、中世紀的威尼斯、蘇聯、拉丁美洲、英國、歐洲、美國與非洲,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理論,非常貼近當前世界關心的重大課題:

◆中國在威權統治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狂飆並超越西方國家?

◆美國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了盡頭?美國是否正從抵抗既得利益菁英擴大自己權力的良性循環,走向讓一小撮人更富有並掌控更多權力的惡性循環?反觀臺灣呢?

◆要幫助數十億貧困國家的人民脫離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西方富國提供更高金額的人道援助?或是從本書作者對於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互動觀察當中找到可行方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將會改變你看待世界與理解世界的方式。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文推薦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馮勃翰(香港城市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推薦

有三個理由讓你愛上這本書:它是關於現代世界各國的所得差異,這或許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充滿許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讓你在雞尾酒會上滔滔不絕,例如為什麼非洲的波札那發展迅速而獅子山共和國卻完全沒有。而且它非常好看。就像我一樣,你可能會拚著一次把它讀完,然後回頭一讀再讀。──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許久以前一個沒沒無聞的蘇格蘭哲學家寫了一本書,討論國家成功的原因以及國家失敗的原因。《國富論》直到今天還是受到廣泛閱讀。以同等的洞察力及同等的廣闊歷史視野,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為我們這個時代重新處理同一個問題。兩個世紀之後,我們的曾曾…曾子孫同樣也會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為什麼外表相似的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發展卻有如此大的差異?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對這個論辯主題做了重大貢獻。透過廣泛多樣的歷史例證,他們說明制度發展有時候基於偶然的因素,卻造成影響巨大的結果。社會的開放性及其允許創造性破壞的意願,以及法治,似乎對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亞羅(Kenneth J. Arrow),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作者以很有說服力的方式證明,國家只有在具備適當的經濟制度時才能擺脫貧窮,尤其重要的是私有財產制與競爭。更具獨創性的是,他們認為當國家擁有開放的多元政治體系,可競爭政治公職、選舉權普及,同時新政治領袖有機會崛起時,才比較可能發展出適宜的制度。他們重大貢獻的核心就是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緊密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顯現在他們對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一項重大問題極為有力的研究中。──貝克(Gary S. 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重要而有獨到見解的書,以眾多歷史例證證明廣納的政治制度能支援廣納的經濟制度,而這是國家持續繁榮的關鍵。本書檢視一些良性的政權如何創建並經歷良性循環,而惡性政權則經歷惡性循環。這是世人不應忽略的重要分析。──戴蒙德(Peter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一些認為國家的經濟命途取決於地理或文化的人來說,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帶來的是壞消息。決定國家會變成富國或窮國的主要因素是人所創建的制度,而非取決於地理或我們祖先的信仰。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綜合了從亞當斯密、諾斯(Douglass North)到更晚近的經濟史學者的實證研究,寫出這本引人入勝又順暢好讀的書。──弗格森(Niall Ferguson),《貨幣崛起》作者

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這兩位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專家,揭露了導致國家富裕或貧窮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疾病或文化,而是制度與政治。這本深入淺出的書充滿深刻的洞見,適合專家和一般讀者閱讀。──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一本充滿睿智而且振奮人心的書──同時也敲響了令人深感不安的警鐘。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建立了一套極有說服力的理論,涵蓋幾乎一切與經濟發展有關的事務。當國家設置對成長有利的政治制度時就會興起,當這些體系僵化或無能調整時,國家就會衰敗,而且往往差距極大。所有國家的有權有勢者,永遠會追求完全掌控政府,出於貪婪而阻礙整體社會進步。因此必須以有效的民主節制這些人,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走向衰敗。──江森(Simon Johnson),《13個銀行家》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兩位全世界最傑出、最博學的經濟學家,挑戰一個最難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貧窮、有些則富裕?本書對經濟學與政治史有著極深刻的認識,很可能是迄今對「制度很重要」的觀點最強而有力的論述。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充滿教育性,同時又令人著迷的書。──莫基爾(Joel Mokyr),西北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史卓茲人文社會與科學教授

兩位當代社會科學的巨人在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中,引領我們輕鬆瀏覽四百年歷史,並帶給我們一個令人鼓舞而重要的訊息:自由讓世界富有。世界各地的暴君要顫抖了!──莫里斯(Ian Morris),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及古典學教授,《為什麼西方統治世界至今》作者

想像圍坐在桌邊聽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和麥迪遜(James Madison)探討兩千多年的政治史與經濟史。想像他們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一個前後一致的理論架構,這個架構建立在限制壓榨、鼓勵創造性破壞,和建立權力均享的強大政治制度上,然後你將開始明白這本睿智而引人入勝著作的貢獻。──佩吉(Scott E. Page),密西根大學及聖塔菲研究所

在這本內容驚人豐富的書中,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問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變富裕,有些國家則依舊貧窮?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政治體發展出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本書最了不起的是它的文字爽快而明瞭,論述優雅並充滿歷史細節。此刻正當西方各國政府必須喚起政治意志以因應史無前例的債務危機,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平卡斯(Steven Pincus),耶魯大學歷史與國際及區域研究杜菲教授

「笨蛋,問題在政治!」這就是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簡單但說服力十足的解釋,說明了為什麼許多國家未能繁榮發展的原因。從斯圖亞特王朝到戰前的美國南方、從獅子山到哥倫比亞,這本權威的著作證明菁英如何制訂圖利自己的規則,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作者審慎地尋求悲觀者與樂觀者間的平衡,說明歷史和地理未必決定國家的命途。他們也記述了明智的經濟思想和政策若沒有根本的政治改革輔助,往往成效不大。──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這不只是一本迷人而有趣的書,而且是真正重要的書。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高度原創的研究,闡明了經濟力量、政治和政策選擇如何共同演進並互相影響,以及制度如何影響此等演進,而這對瞭解社會與國家的成功與失敗極其重要。這些洞識在本書中以深入淺出、極吸引人的形式呈現。買這本書並開始閱讀的人會發現自己捨不得放下它。──史賓塞(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迷人而且容易閱讀的書,專注於討論政治與經濟制度複雜的共同演進,包括往良性和惡性的方向發展。它巧妙地掌握政治與經濟行為的邏輯,以及或大或小的偶發歷史事件(在關鍵時期)造成的方向轉變之間的平衡。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提供了極其廣泛的歷史例證,說明此等轉變如何促成有利的制度、進步的創新,以及經濟成功,或者惡化成壓榨性的制度並終至崩潰或停滯。這些例子能讓人感到刺激,同時也勾起反思。──梭羅(Robert Solow),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

全球唯一中文本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撰寫序言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素帕猜˙帕尼帕迪博士撰寫前言

在香港金融領域出任公職的生涯裡,我曾有幸遇上朱總。他為人高瞻遠矚,處事運籌帷幄,加上鞠躬盡瘁的態度,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朱總對我的支持、鼓勵和稱許,更為我的工作增添了無限的動力。《朱鎔基傳--朱鎔基與現代中國的轉型》恰恰把我心目中朱總的印象,細緻地描繪出來。這本書更詳述了朱總對中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值得讀者咀嚼細閱。 ——任志剛(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

本書作者是美國人,1981年剛20歲時,他就來到中國,並在中國長期生活和工作,成為一個社會活動家、國際危機調停人、政治經濟學家和作家。

他以對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了解,加以嚴謹的創作態度、寬厚的經濟學功底和廣泛深入的第一手調查資料,將讀者帶回到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那時改革開放伊始,市場經濟的秩序尚未建立,陳腐機械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頭腦,腐敗、違規、詐騙、投機等等亂象充斥金融、國企、房地產等各個經濟領域。

朱鎔基以非凡的勇氣擔當起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艱巨工程,採用了作者稱之為“受管理的市場化”的方法,再造了中國的金融系統,引導中國平穩地渡過了亞洲金融危機,打破“鐵飯碗”,重組了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精簡了各級政府機構,重建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等。朱鎔基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中保持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把中國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朱鎔基創造了歷史。

作者客觀公正、條理清晰地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對朱鎔基在1992-2002年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和總理這十年來經濟改革政策逐一點評,論證其成敗得失。希望本書能使讀者更多地了解朱鎔基、了解當下中國!

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

《冷战》,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新的读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惊人的原创作品。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作者)

对冷战全面而睿智的调查。即使像我这样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判断的人也能从他的研究和调查中获益颇多。——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冷战史学泰斗用这本书总结了冷战。一部精彩的历史作品,引人入胜的权威之作。——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Lt.-General Brent Scowcroft)(陆军中将,1989—1993年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危险和政治在每一页朝你扑面而来。——彼得•亨尼西(Peter Hennessy)

扣人心弦!——莱恩•戴顿(Len Deighton)

“一流……重大事件的大集合”——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扣人心弦且清晰易懂……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伦敦《标准晚报》

“才华横溢”——英国《独立报》

“生动、值得阅读的一段历史”——英国《泰晤士报》

“令人信服……加迪斯谨慎的为这一代人描绘了冷战”——英国《观察家报》

“关于那些几乎将超级大国带向战争的政治内容和事件的大师级调查……由一位大师级历史学家撰写……一流”——《英国广播电视公司历史杂志》

“伟大的冷战历史专家”——《文学评论》

“美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的精妙、值得一读的研究内容”——《每日论坛报》

“新鲜、令人钦佩的概括性故事……加迪斯对材料的高度熟悉,用他娴熟的风格和视角来讲述那段历史让他的新作赏心悦目”——《经济学人》

“简洁明了地论证的报告……富有激情的叙述,内容清晰明了,这是对本书内容的最理想的介绍”——《苏格兰人报》

“近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雅致的非科幻书籍……令人着迷”——The Tablet

“着眼世界、极具风格,但是语言平实直接,内容简单同时解除了疑惑,但有深度而且睿智,它描述了复杂历史事件最扼要的内容,关于历史争端的新的观点,还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威廉•塔博曼(普利策奖得主,《戈尔巴乔夫》作者)

“针对复杂冷战战略的大师级指导”——英国《每日电讯报》

美国、俄国和冷战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无责任”的帝国: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 : 1895-1945

重新审视这段我们熟悉却陌生的日本历史

4条线索,全景式呈现日本帝国兴衰起落的50年

◎编辑推荐

1.这50年的历史,我们只知道结果,却从未关心过程;

我们看似熟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事件,但其成因、过程、人物的动机,却不甚明了。本书恰恰通过追究此类历史书写中“不甚明了”“一笔带过”的重要事件的深层动因和发生机制,填补过往认知中“日本为何以及如何侵略”的关键过程。

2.四条线索、全景式洞悉日本帝国的兴衰起落;

提供内政、外交、战争和历史人物四条线索,多维度还原日本帝国崛起与崩溃的多重原因。究竟谁来承担日本帝国堕入深渊的责任?是天皇、政治家,还是官僚、不法之徒,甚至不成熟的民众?恐怕都难逃其责。

3.拿起“微距镜头”,还原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等历史转折点前,日本社会的众生百态;

本书将历史的“微距镜头”转入“舞台后方”——明治天皇明明不想开战,为何无奈同意并含泪写下著名和歌:“四海之内皆兄弟,何以风波乱世间。”? 几个渔民妻子的井边闲聊,为何直接引发日本民间的全国性大骚乱?

4.一反严肃的历史书设计,解构主义封面与失序的文字排列,凸显荒诞与唏嘘;

封面展开为一个解构后的日本国旗,代表日本帝国从扩张到崩坏的过程。分解后的四个板块分别对应本书的四条线索。失序、倾斜的书名排列,模拟积木崩塌掉落的瞬间。

◎媒体推荐

梁文道(作家、媒体人)、李长声(旅日作家、知名日本文化学者)、刘柠(独立学者 作家)、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宋成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联袂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的近现代史,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梁文道 作家、媒体人

日本近现代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几乎都密切关涉中国。商兆琦先生将为我们解读一部更惊悚、更刺激、也更惨烈、更富于“启示录”色彩的日本帝国兴亡史。

——刘柠 独立学者 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1938年随父到加拿大,1950年来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工作,1958年加入美国籍。1961年成为肯尼迪总统的主要外交顾问之一。1962年任国务院顾同和兰得公司顾问。1977—1981年任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后,专注于研究工作,不断发表文章和著作,为美国当权者出谋献策。1989年出版《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这本书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 所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书中为“和平演变”作了“理论”论证:(一)从总体上攻击和诋毁共产主义。书中全面诽谤了马克思主义和100多年的共产主义运动,断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阐明共产主义的“大失败”是这本书的主旨。他认为20世纪大多数时间是被共产主义的激情所支配,然而,共产主义诞生还不到100年,就已“开始衰落”、“信誉全无”,进入了“最后危机”。(二)全面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书中抓住苏联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集中攻击污蔑列宁和列宁主义。他从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全盘否定在列宁领导下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竭力夸大斯大林的错误及其后果,并将斯大林的错误归咎于列宁主义,说什么“斯大林造成灾难的根源要追溯到列宁”,“正是列宁创建了造就斯大林的这一制度”。这样他就达到了否定列宁和列宁主义的目的。同时,他还认为,列宁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党的领袖”,列宁的事业是“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实验”。很显然,他以为只要推倒了列宁主义,也就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三)曲解中 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称其为“商业共产主义”。他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情况、固有的传统和更加现实的民族需要结合起来”,不得不承认中国改革的成就,对中国进一步变革的前景表示“乐观”。但他从资产阶级反共立场出发,把中国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 义商品经济理论和实践,称之为“商业共产主义”,它“要求进一步摒弃马列主义学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公有制的国家”。(四)提出“机体排斥”理论。书中除了直接否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外,还 用“机体排斥”论来解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胡说“马列主义是通过帝国势力强加于这一地区的一种外来学说,它的统治在文化上与被统治的民族格格不入”。他从否定马列主义的普遍意义,来否定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实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结合得好不好,与能 不能结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不能混淆。(五)提出所谓“后共产主义”理论。书中写道,“目前,正在出现一种新现象——后共产主义”。他认为20世纪是共产主义发起巨大挑战的时代,但这种挑战,正在随着共产主义影响的减弱而迅速“销声匿迹”,未来的“后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共产主义的消亡已经进展到如此程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共产党人的实践,都不再对那时的国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总之,《大失败》给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增加了新内容,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根据,受到一切反共势力的重视。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 年代开始至40年代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会代表选举内幕、二战前夕的苏德政治军事交易、二战背景下的军人将领和高层政要的表现以及斯大林台前幕后的作为做了评价和描述。同时回顾了苏联军民在二战初期失利直到卫国战争转败为胜这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二卷讲述的是赫鲁晓夫一生中处于权力颠峰、即担任苏共和政府领导人的最重要时期的工作。详细叙述了开垦东部荒地和大规模工厂式住宅建设的历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合理平衡开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论及。同时详细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班子的组成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苏共二十大就斯大林在本国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报告的出发点。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三卷主要涉及苏联国际事务或详或简地叙述了苏联与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以及赫鲁晓夫对各国领导人的态度。尤其集中回顾和评价了中苏关系对后来出现的关系冷却、恶化最终决裂做出了个人的解释描述了从他的角度所看到的一切对于重现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图景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中文版全译本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于1964年失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后开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忆录。该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本书是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的选译本,记述了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经历。全书35万字左右,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中文版全译本《赫鲁晓夫回忆录》。

總統俱樂部:從杜魯門到歐巴馬,二戰後歷任美國總統的競爭、和解與合作

我愛我的國家勝於政治

──喬治.W.布希

和解,是因為彼此相知相惜。

合作,是為了讓國家繼續向前。

儘管身處全球權力中樞,對二戰後的12任白宮的主人來說,

還有許多比權位、名利更重要的事。

選前咬牙切齒,選後相互提攜。從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布希父子,一直到柯林頓及歐巴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2任美國總統,無論當選前有任何利益、情感、意識形態的衝突,在他們入主白宮著手政治日常之後,都將學會體恤、尊敬他的前任。因為,作為美國總統,只有你的前任真正瞭解你的處境。而每一位前總統,出於理解與尊重、為了國家的未來與尊嚴,都將選擇助其繼任者一臂之力。於是,在1953年艾森豪就職那天,杜魯門與胡佛建立了一個前總統俱樂部……

凡能入主白宮成為橢圓形辦公室主人者,無不帶著戰無不勝的驕傲,肩負著帶領國家開創新局的自信。但事實上,白宮的主人既孤單又無助。龐大的官僚與明爭暗鬥的官場角力癱瘓了他們的夢想與意志。過去他對前任的批評如今成了眾人對他的批評,過去他厭惡的政策如今他奉行不渝。終於,由競爭而互助、由仇視而敬愛,由唇齒相譏而真誠感謝。他們選擇放下黨派之爭與私人恩怨,攜手合作。

鬥爭在所難免,甚至是常態。杜魯門與艾森豪因為麥卡錫的挑撥而撕破臉。尼克森與雷根為角逐共和黨總統提名而明爭暗鬥。卡特曾串通他國反對老布希出兵伊拉克的計畫。小布希窮一切可能不要成為柯林頓;歐巴馬誓言不要成為柯林頓或小布希二人中的任何一位。然而,總統們同時知道,國家比黨派或個人更重要。所以,小布希對歐巴馬的政策方向不但不出惡言,還協助後者處理2010年海地大地震救援工作;柯林頓與老布希發展出情同父子的友誼,在外交政策上仰仗不同黨派的戰略大師尼克森;在甘迺迪被暗殺後,艾森豪指導詹森如何在遽變中安定民心;在二戰後的滿目瘡痍中,杜魯門倚靠胡佛與艾森豪展開重建歐洲與重塑美國國際角色的歷史性工程。

《總統俱樂部》兩位作者分別為前任《時代雜誌》總編輯、史上撰述最多封面故事的資深記者,以及現任的執行副總編輯。兩人爬梳70多年來12位美國總統的無數演講稿、電報、往返信件、傳記以及各種檔案史料,呈現一幅跟你我想像不一樣的白宮史詩:總統們真正在意的不是一時的民調高低,爭奪的不是眼前淺薄的利益,而是在歷史長河中的定位。他們追求的救贖在於國家長遠的福祉與安定。而在他們的努力能被看到之前,他們是俱樂部裡唯一的夥伴。因為,除了他們,誰能夠真正的褒貶臧否他們?

◎◎◎總統的苦,只有總統俱樂部的伙伴知道◎◎◎

★德懷特.艾森豪:「總統的孤獨,唯有在無情的戰場上、處於煙硝四散、砲聲隆隆、死亡迫在眉睫之中的士兵的無助可以相比。這個人必須本於職責,謹慎地、從容地、恭敬地審視每一次爭論、每一個計劃、每一個預報、每一個選擇方案與每一個他行動後帶來的結果,然後,獨自一人做出決策。」

★約翰.甘迺迪:「美國總統只有他自己一人知道他得承受什麼壓力,以及他還有什麼其他選擇……你人生中過去的所有經驗,都不可能幫你做一個好總統做好準備。」

★林登.詹森:「一道令人生畏的高牆如今將我們分隔開來,這道高牆伴隨我當選美國總統而來。只要我還在任,除了我的家人,沒有人能穿過它……這樣的氣氛令我恐懼不安。」

★傑拉德.福特:「假使同情心與悲憫心無法與政治相容,那麼政治就出毛病了。」

★喬治.H.W.布希:「當我們決定要競選總統時,我們都知道這份工作有多麼沉重,至少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但要直到你第一次聽取簡報,才可能完全搞懂你身上的職責。」

★比爾.柯林頓:「老布希身上有我一直喜愛和尊敬的地方,雖然我們在選戰上成為對手,我真的開始喜愛上他……而且我也一次又一次地認識到,我們為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的爭鬥虛擲了我們多少生命。」

★喬治.W.布希:「我不會浪費時間批評歐巴馬。我想,對一位前總統而言,現在是退出舞台的時候,讓現任總統努力去解決全世界的問題……我愛我的國家甚於政治。我認為歐巴馬必須能從白宮裡面得到協助。」

★巴拉克.歐巴馬:「我想布希父子與柯林頓都明白這份工作中的那種孤寂。你會得到建議,你也有人諮商。但最終,你才是那個拍板定案的人。我已經能感覺到那個壓力了。」

各界推薦

推薦序: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掛名推薦:卜大中(資深媒體人)、林添貴(翻譯家、業餘史學研究者)、胡忠信(歷史學者)、夏珍(《風傳媒》總主筆)、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蔡詩萍(作家、資深媒體人)

社会契约论

法国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社会,全国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僧侣构成第一等级,贵族构成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前身以及广大农民均属第三等级。第一、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而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地位。   启蒙思想与启蒙运动最初产生于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并迅速波及荷兰、比利时等国。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当时,法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著作,它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向人们提供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最为先进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思想基础。他们的诸多思想,构成了启蒙主义思潮。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同时也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和《社会契约论》,使得卢梭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倡导“自由”、“平等”,是卢梭所追求的,而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也是卢梭为人类社会所思考的。卢梭的伟大就在于:他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寻找方向。   卢梭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把原始社会描绘成黄金时代,指出人类的不平等源自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财富的不平等造成了社会的一切罪恶,并且批判了封建专制和暴政,提出了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张。   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的,好像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有年龄、健康、体力、智力等的不同,但这些并不具有道德的意义,不会因此而造成精神的或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找不到任何社会不平等的基础。   但是,人类社会产生了私有制,这成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赫鲁晓夫回忆录(全三卷)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一卷记述了赫鲁晓夫自20世纪20 年代开始至40年代卫国战争胜利结束这段时期的政治生活经历。对基洛夫被刺事件、“大清洗”和中央全会代表选举内幕、二战前夕的苏德政治军事交易、二战背景下的军人将领和高层政要的表现以及斯大林台前幕后的作为做了评价和描述。同时回顾了苏联军民在二战初期失利直到卫国战争转败为胜这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二卷讲述的是赫鲁晓夫一生中处于权力颠峰、即担任苏共和政府领导人的最重要时期的工作。详细叙述了开垦东部荒地和大规模工厂式住宅建设的历程,对于确保国家安全合理平衡开支的重要性也多有论及。同时详细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新领导班子的组成,赫鲁晓夫与贝利亚之间的冲突,以及在苏共二十大就斯大林在本国人民面前所犯罪行所做报告的出发点。 三卷本《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第三卷主要涉及苏联国际事务,或详或简地叙述了苏联与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以及赫鲁晓夫对各国领导人的态度。尤其集中回顾和评价了中苏关系,对后来出现的关系冷却、恶化,最终决裂,做出了个人的解释,描述了从他的角度所看到的一切,对于重现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图景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中文版全译本!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涵盖了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60年代苏联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他于1964年失去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后开始以口授形式完成回忆录。该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画面,披露了长期以来讳莫如深的苏联最高层的重要活动,介绍了某些政治事件始末,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本书是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的选译本,记述了赫鲁晓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前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经历。全书35万字左右,由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亲自编辑整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中文版全译本《赫鲁晓夫回忆录》。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