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社会史"标签的书籍

甲骨文丛书·午夜北平(全2册)——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历史非虚构纪实小说,还原北平社会生活史!

编辑推荐

首部荣获埃德加·爱伦·坡最佳犯罪实录小说奖的中国题材小说。荣登世界各地畅销书排行榜,是可以改编为冲击奥斯卡的剧本的作品。

书中对案情调查的记述引人入胜,从第一页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阴暗的、骇人的、任何事似乎都不再合理的世界。

内容简介

《午夜北平》(Midnight in Peking)根据历史上真实案件所写,归类为非虚构写作。

本书共两册,上册为《民国奇案 1937》,下册为《“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

8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一起涉及英国人的谋杀案,死者为英国外交官年仅19岁的女儿帕梅拉。女孩的尸体在北京福克斯瞭望塔的角落里被发现,血液被全部抽光,胸腔敞露,心脏被挖出,场面极其惨烈。中英警方随即展开调查,但因随后战乱延绵和双方当局的阻挠,案的侦破不断被搁置,凶手逍遥法外。直到75年后,历史学家保罗•法兰奇辗转中外,翻阅了所有案卷,走访了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最终得以为这一桩悬而未决的神秘案件揭秘。这一故事基于存档文件创作,以警察或者医生的视角进行阐释,用感性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轻信他人、脆弱无力、却又被吓坏了的年轻女孩。书中身在北京的西方人像一群怪人一样,与只求生活安稳的纯良中国人截然不同。罪恶与光辉并存的奇幻般的时代重现于读者眼前。

媒体推荐

★ 一部出色的犯罪小说,精湛地讲述了一起谋杀案。关于旧中国的信息为故事增加了额外的乐趣,满足了读者的一切需求。
——JosephKanon,华盛顿邮报

★ 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华尔街日报》

★ 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悬疑元素,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的剧情……风格堪与雷蒙德•钱德勒比肩。
——《文学评论》

★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生于伦敦,求学于伦敦和格拉斯哥,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出版过多部传播甚广的分析、评论中国的专著。其力作《午夜北平》一度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单和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本周佳作》(Book of the Week)节 目。它还将由英国荣誉影视公司(Kudos Film and Television in the UK)制作成一部迷你电视连续剧,在世界范围内播出。

译者简介

兰莹,先后就读于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公务员,从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历史、美术领域的翻译,已出版译著三本。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 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家、群体和法律”,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除了庙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帮会社靠什么来管理?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想理解歷史,轉換視角是不夠的

這套書,讓你完全扭轉世界史的理解方式!

────────────────給我一個年分,我就給你全世界────────────────

全球性的快照 世界多元面向的統合觀察

重新審視地域邊界,建構眾多成群瞬間的因果網絡

★★★★★歷史教科書權威 日本山川出版社70周年紀念鉅獻★★★★★

西元1187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西亞:近東十字軍國家潰敗,埃及的薩拉丁奪回聖城耶路撒冷

➤南亞:穆斯林古爾王朝深入北印度,刺激在地印度教與之抗衡

➤東南亞:以佛教為主軸,領土國家吳哥王朝與港市國家聯盟的出現

➤東亞:華北游牧文化浸融,華南朝貢體制維持,儒釋道合一的多信仰民間社會

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時代,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各地君主仰賴宗教維繫政權正統性,而法律、貨幣、租稅、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無一不與信仰有關。這種遍及一切的信仰形式,是中世紀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本書以一一八七年哈丁之戰、薩拉丁打敗十字軍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為契機,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大信仰圈的象徵性衝突,讓此時代的結構與連鎖關係浮上檯面。

在西亞信仰圈,自八世紀阿巴斯朝開始的伊斯蘭勢力影響周邊地域深遠,此時由埃及的薩拉丁主導,強勢與近東十字軍國家抗衡。至於發源地阿拉伯則逐漸分裂割據,賽爾柱突厥滅亡後西亞不再有統一的勢力。

在南亞信仰圈,來自西北邊疆的伊斯蘭勢力以聖戰為名入侵印度河流域,拉傑普特聯軍也高舉印度教意識形態對抗。此後北印度形成與印度教共存的伊斯蘭統治體制,少數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蘇丹政權必須試圖調適兩種宗教間的衝突,而絕大多數印度教教徒也得維持共存關係,以抵禦更強大的蒙古軍。

在東南亞信仰圈,大陸區出現以佛教為核心的吳哥王朝,海洋區則是港市國家聯盟。此地區同時受印度教、伊斯蘭教及在地泛靈信仰影響,呈現多宗教的混雜情勢。此地穆斯林商人與中國商人的海上貿易盛行,促進各式文化交流,也為邁向近代大航海時代鋪下基礎。

至於東亞信仰圈,華北遼金等游牧民族的反覆浸融,與華南宋朝戮力維持以「中國」為霸權中心的朝貢秩序,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所謂的「唐宋變革期」,也應視地域不同而給予相異評價。而以信仰來看,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多信仰思想深深融入民眾生活,也與西亞一神教信仰之間的激烈衝突呈現極端對照。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人在異地心向歐洲故鄉的十字軍們、繞了大半圈地中海只為前往麥加的穆斯林朝聖者、北行途中滿是驚嚇的南宋讀書人……這些跨界移動者是每個「瞬間」的最佳代言人,當下的世界實貌得以被聚集、放大。他們串起的全球「快照」畫面,幫助我們透過特定的連續視點做平行解讀。這些繼承了眾多因果、填充多種意義的時點,也會連鎖影響下一個時代。這正是研究「轉換期」的意義所在。

「歷史的轉換期」套書特色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分,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分,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推薦序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分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