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全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则、对策措施、成效与结果。
第二部分专讲行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房地产业、工业产业、内陆加工贸易的转型、教育、金融、财政六大行业的重组与管理。每一类行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当时行业的状况、内在的困难、百姓的呼声、国家的政策要求,每一种行业重组都涉及从供给侧对各类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在结构性平衡中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本书是黄奇帆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关于中国经济的讲座合集。本书共收录了12次讲座,根据主题分为“宏观调控”“基础货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发展”“对外开放”“中美经贸”六个部分。除此之外,还收录了黄奇帆教授回顾他亲身参与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4篇文章作为附录。
本书所谈的都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重点、热点问题,从现实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为推进新时期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深入的思考。本书的研究方法高屋建瓴,采用“问题—结构—对策”的方法,面对各种问题时,先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结构性的、体制性的、机制性的、制度性的短板,通过改变问题的联系方式、边界条件,使得问题朝着理想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转化。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理上的深刻性,又有丰富的例证,表述生动,保持了演讲的特色,富有吸引力,可读性强,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竟然是政治!
是要深化民主,或者向威權靠攏?
《槍炮、病菌與鋼鐵》後,最具啟發性與解釋力的經典之作
克拉克獎章得主,經濟學界最耀眼的新生代大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致推薦
以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釋人類社會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作者的研究顯示,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糟糕的政策很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是整體社會的利益。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數千年的全球史也說明,制度可以往更具廣納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榨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
中世紀的威尼斯因為採行較廣納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而邁向富裕繁盛,反過來又帶動制度朝更加廣納的方向前進,盛極一時而稱霸地中海。但早期的菁英豪族不甘於新人輩出瓜分利益,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民主制度下反撲成功,將威尼斯快速拉往封閉的榨取方向,因而導致它逐漸衰落。
作者將備受推崇的多年學術成果,化為架構完整順暢易讀的一般讀物。他們以全球史為素材,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與政治學洞見,幾乎全面檢視歐美亞非等地的歷史發展,並提出簡潔有力的理論解釋。對於臺灣當前的內外處境,此書恰是幫助我們釐清方向的重要啟示。
基於十五年的原創研究,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列舉出許多精采的歷史證據,從羅馬帝國、馬雅城邦、中世紀的威尼斯、蘇聯、拉丁美洲、英國、歐洲、美國與非洲,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理論,非常貼近當前世界關心的重大課題:
◆中國在威權統治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狂飆並超越西方國家?
◆美國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了盡頭?美國是否正從抵抗既得利益菁英擴大自己權力的良性循環,走向讓一小撮人更富有並掌控更多權力的惡性循環?反觀臺灣呢?
◆要幫助數十億貧困國家的人民脫離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西方富國提供更高金額的人道援助?或是從本書作者對於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互動觀察當中找到可行方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將會改變你看待世界與理解世界的方式。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文推薦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馮勃翰(香港城市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推薦
有三個理由讓你愛上這本書:它是關於現代世界各國的所得差異,這或許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充滿許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讓你在雞尾酒會上滔滔不絕,例如為什麼非洲的波札那發展迅速而獅子山共和國卻完全沒有。而且它非常好看。就像我一樣,你可能會拚著一次把它讀完,然後回頭一讀再讀。──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許久以前一個沒沒無聞的蘇格蘭哲學家寫了一本書,討論國家成功的原因以及國家失敗的原因。《國富論》直到今天還是受到廣泛閱讀。以同等的洞察力及同等的廣闊歷史視野,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為我們這個時代重新處理同一個問題。兩個世紀之後,我們的曾曾…曾子孫同樣也會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為什麼外表相似的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發展卻有如此大的差異?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對這個論辯主題做了重大貢獻。透過廣泛多樣的歷史例證,他們說明制度發展有時候基於偶然的因素,卻造成影響巨大的結果。社會的開放性及其允許創造性破壞的意願,以及法治,似乎對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亞羅(Kenneth J. Arrow),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作者以很有說服力的方式證明,國家只有在具備適當的經濟制度時才能擺脫貧窮,尤其重要的是私有財產制與競爭。更具獨創性的是,他們認為當國家擁有開放的多元政治體系,可競爭政治公職、選舉權普及,同時新政治領袖有機會崛起時,才比較可能發展出適宜的制度。他們重大貢獻的核心就是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緊密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顯現在他們對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一項重大問題極為有力的研究中。──貝克(Gary S. 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重要而有獨到見解的書,以眾多歷史例證證明廣納的政治制度能支援廣納的經濟制度,而這是國家持續繁榮的關鍵。本書檢視一些良性的政權如何創建並經歷良性循環,而惡性政權則經歷惡性循環。這是世人不應忽略的重要分析。──戴蒙德(Peter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一些認為國家的經濟命途取決於地理或文化的人來說,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帶來的是壞消息。決定國家會變成富國或窮國的主要因素是人所創建的制度,而非取決於地理或我們祖先的信仰。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綜合了從亞當斯密、諾斯(Douglass North)到更晚近的經濟史學者的實證研究,寫出這本引人入勝又順暢好讀的書。──弗格森(Niall Ferguson),《貨幣崛起》作者
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這兩位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專家,揭露了導致國家富裕或貧窮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疾病或文化,而是制度與政治。這本深入淺出的書充滿深刻的洞見,適合專家和一般讀者閱讀。──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一本充滿睿智而且振奮人心的書──同時也敲響了令人深感不安的警鐘。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建立了一套極有說服力的理論,涵蓋幾乎一切與經濟發展有關的事務。當國家設置對成長有利的政治制度時就會興起,當這些體系僵化或無能調整時,國家就會衰敗,而且往往差距極大。所有國家的有權有勢者,永遠會追求完全掌控政府,出於貪婪而阻礙整體社會進步。因此必須以有效的民主節制這些人,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走向衰敗。──江森(Simon Johnson),《13個銀行家》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兩位全世界最傑出、最博學的經濟學家,挑戰一個最難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貧窮、有些則富裕?本書對經濟學與政治史有著極深刻的認識,很可能是迄今對「制度很重要」的觀點最強而有力的論述。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充滿教育性,同時又令人著迷的書。──莫基爾(Joel Mokyr),西北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史卓茲人文社會與科學教授
兩位當代社會科學的巨人在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中,引領我們輕鬆瀏覽四百年歷史,並帶給我們一個令人鼓舞而重要的訊息:自由讓世界富有。世界各地的暴君要顫抖了!──莫里斯(Ian Morris),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及古典學教授,《為什麼西方統治世界至今》作者
想像圍坐在桌邊聽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和麥迪遜(James Madison)探討兩千多年的政治史與經濟史。想像他們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一個前後一致的理論架構,這個架構建立在限制壓榨、鼓勵創造性破壞,和建立權力均享的強大政治制度上,然後你將開始明白這本睿智而引人入勝著作的貢獻。──佩吉(Scott E. Page),密西根大學及聖塔菲研究所
在這本內容驚人豐富的書中,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問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變富裕,有些國家則依舊貧窮?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政治體發展出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本書最了不起的是它的文字爽快而明瞭,論述優雅並充滿歷史細節。此刻正當西方各國政府必須喚起政治意志以因應史無前例的債務危機,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平卡斯(Steven Pincus),耶魯大學歷史與國際及區域研究杜菲教授
「笨蛋,問題在政治!」這就是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簡單但說服力十足的解釋,說明了為什麼許多國家未能繁榮發展的原因。從斯圖亞特王朝到戰前的美國南方、從獅子山到哥倫比亞,這本權威的著作證明菁英如何制訂圖利自己的規則,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作者審慎地尋求悲觀者與樂觀者間的平衡,說明歷史和地理未必決定國家的命途。他們也記述了明智的經濟思想和政策若沒有根本的政治改革輔助,往往成效不大。──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這不只是一本迷人而有趣的書,而且是真正重要的書。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高度原創的研究,闡明了經濟力量、政治和政策選擇如何共同演進並互相影響,以及制度如何影響此等演進,而這對瞭解社會與國家的成功與失敗極其重要。這些洞識在本書中以深入淺出、極吸引人的形式呈現。買這本書並開始閱讀的人會發現自己捨不得放下它。──史賓塞(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迷人而且容易閱讀的書,專注於討論政治與經濟制度複雜的共同演進,包括往良性和惡性的方向發展。它巧妙地掌握政治與經濟行為的邏輯,以及或大或小的偶發歷史事件(在關鍵時期)造成的方向轉變之間的平衡。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提供了極其廣泛的歷史例證,說明此等轉變如何促成有利的制度、進步的創新,以及經濟成功,或者惡化成壓榨性的制度並終至崩潰或停滯。這些例子能讓人感到刺激,同時也勾起反思。──梭羅(Robert Solow),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百万富翁快车道》破译了终生富足的密码,是解开致富快捷之路的密钥。
变更车道,找到你的爆炸性财富加速器,跳出财务平庸处境,脱离朝九晚五打工生活,缩短致富时间40年!
大多数人都遵循以下三种财富路径:
• 人行道——月光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行道的终点是贫困。
• 慢车道——上班族,牺牲当下,投资未来(40~50年后)。慢车道的终点是普通人。
• 快车道——创业者,掌控自己,努力工作,专注于为客户带来价值。快车道有望在未来5~10年内变得富有。
你现在处于哪条道上?《百万富翁快车道》作者颠覆性地认为,投资复利并不是一个快速实现财务自由的好方法。本书通过很多故事并结合当前最热门的行业(如互联网、电商、自媒体等)描述了三种财富路径及其风险,同时提出你是否需要踏上快车道,并如何踏上财务自由之路——需要遵循哪些戒律、做出哪些决定、摆脱哪些错误思维、避免哪些风险、处理哪些问题等。
“用两天时间读读这本书,你的收获将比读两年商学院课程还要多,却只需花后者1%的费用。”"
这是一本物理学家撰写得跨经济学、社会、物理学等多学科的专著。在伊达尔戈之前,从来没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研究经济增长。
什么是经济增长?为什么它只发生在历史长河的一些节点上?传统意义上的解释都强调了体制、地理、金融和心理因素。而塞萨尔?伊达尔戈告诉我们,想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还需要走出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信息、关系网和复杂性这样的自然科学中寻求答案。为了认识经济发展,塞萨尔?伊达尔戈认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秩序的增长。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在1975年,阿根廷的收入是韩国的3倍,是一个富裕国家。但当时阿根廷的国家发展能力并不见得比韩国强。这个例子说明,发展能力要比财富更加重要,那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国家发展能力要强于其他国家?
在《增长的本质》这本书中,伊达尔戈结合经济增长以及物理学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理论。复杂产品(从企业到机器人,应用程序到汽车)是经济知识的物理升华,是一个对其教育、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可衡量体现。
这是一本对全球经济进行全新诠释,并颠覆经济发展和财富起源传统假设的书。
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
全书一共七章。第一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在充满挑战的时代,真正的长期主义者会在关注短期业绩的同时,努力投资长期增长,从而实现个人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霍尼韦尔前 CEO 高德威深刻理解这一点。当他于 2002 年接手霍尼韦尔时,它正濒于破产边缘。公司所有人只关注完成 眼前的绩效,甚至不惜通过财务造假来达成目的。而当他于 2018 年离任时,这家公司复兴成为全球 500 强硬科技巨 头,市值更是从原来的 200 亿美元飙升至 1200 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 800%。
高德威对公司管理思维、组织流程、企业文化、投资和增长模式、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优化,通过实践长期主义,实施短期和长期同时发展的战略,高德威成功扭转了全公司短期主义的行事模式,在使公司起死回生的同时,更是实现了高速增长。
对于个人和企业管理者来说,了解长期主义的思维和决策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个人和企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贸易和投资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
天灾人祸的蝴蝶效应让全球供应链频频崩溃,波及甚广,
贫富差距、福利匮乏、税收失控愈演愈烈……
我们前所未有地开始质疑——全球化到底能不能继续?
这道看似独属21世纪的全球化难题,其实在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诞生时就初见端倪。
英国依靠工业革命的红利,获得压缩成本的先发优势,一举成为制造业霸主;
蒸汽船降低了运输成本,金本位制度使汇率稳定,全球经济联系才得以增强;
由欧洲列强主导的全球化,种下了富国剥削穷国的恶果…….
看清200年间全球化的过去,才能看懂现在全球化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从“资产负债表衰退”到摆脱“量化宽松陷阱”,作者详细说明了全球经济从2008年资产负债表衰退到缓慢复苏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隐藏的危险。著名经济学家辜朝明解释了阻碍经济复苏的独特政治和经济陷阱,这场经济衰退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许多经济学家所忽视。辜朝明预见了当前西方的困境,并在他之前的著作中发出过警告。这本书展示了历史是如何在欧洲重演的,而借鉴了日本经验的美国在避免“财政悬崖”上做得更好。然而,因为量化宽松政策,美国、英国、日本可能面临着一条与正常秩序背道而驰的路。辜朝明将凯恩斯开启的宏观经济学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摆脱“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量化宽松陷阱”,为全球解决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提供了良方。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 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 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梁永安、严飞作序,陈嘉映、项飙、刘擎、罗家德、冯仑联袂推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主要大国之间的博弈日趋复杂、多变且合作竞争并存,其另一个特征便是大国间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经济如何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开新局、树新机?中华民族如何在美国霸权的战略封锁下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李晓教授作为中国世界经济学界的著名经济学家,在这部著作中对当下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动态演变进行了全面论述,对美国霸权、美元体系的金融逻辑与金融权力、美国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不同有清晰的论断,从新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经济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探究了一条在兼顾“以开放促改革”的同时,突出未来中国应强调“以改革促开放”的可持续性崛起之路。
本书从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角度展示了未来世界经济秩序的战略图谱,书中关于“债务人逻辑”“全球化分裂”“全球货币超发”“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创新与大国兴衰”等内容与观点,值得各行业领军者、政府官员、外交人员等品味与深读。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从《原则》《债务危机》到本书,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研究角度涉及个体、组织、社会和世界。他想揭示的是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组织机构的运转原则、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原则、世界秩序的变化原则。
在这本书中,瑞·达利欧探究的是社会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原则,他考察了500年财富和权力的所有重大变化背后反复出现的模式和因果关系。他认为在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着永恒普适的规律。通过考察许多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的典型模式、规律、周期和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未来。
达利欧认为,历史通常也是通过相对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过渡而逐步演进的。所有帝国和王朝都是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的,可以就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判断之后的走向。目前相对财富、权力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典型的巨变,这将对所有国家的每个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分析和探究建立在达利欧独创的债务大周期、历史大周期的基础之上,揭示的是变化背后的永恒和普遍的力量,以此展望未来,搞清世界的运行原理,总结出永恒普适的原则,从而妥善地应对当前形势。
本书来自作者18年实际从业经验和研究心得,分六个部分详细介绍A股IPO的全貌。
第一部分常识性地介绍上市的本质、A股上市的方式等,并分析当前A股IPO面临的机遇;第二部分分析是否在A股IPO上市的八个主要决策因素;第三部分详细分析在A股IPO上市的全流程;第四部分分析目前A股IPO的审核方式、理念,主要的财务与非财务审核因素;第五部分介绍新三板挂牌及转板A股IPO;第六部分介绍未来将要实施的注册制,包括步骤、影响及对策等。
本书既包括从实务出发对上市流程和操作的详细分析,也包括对相关法规、政策和业务经验的具体介绍,还结合大量实务案例进行了精心分析和梳理,是投行、投资界专业人士,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学术研究人员及对经管有兴趣的社会公众开展IPO工作、了解IPO业务的必备工具书。
复杂的金融工程、高端的编程语言、纷繁的交易算法、尖端的硬件体系,这是高频交易的必备元素,但仅有这些是无法构造出高频交易系统的。
为了构建高频交易系统,投资者还必须掌握高频交易背后的市场机理、策略方法、交易规则等知识,而本书则对这些高频交易实际操作中的技巧和方法做了系统的梳理,有助于读者了解高频交易的实际操作与运营的基础知识。同时本书还介绍了做市商制度与各式套利策略。这对于国内读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理性乐观派》作者全新著作
一部万物进化历史,涵盖了这些主题
为什么一夫一妻制会取代其他婚姻制度成为主流?为什么在没有任何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原始群落中,人们也会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
为什么科学概念会从私人事业中崛起?为什么鼓励创新却从来带不来创新?
为什么重农主义要让步于重商主义?计划经济不能战胜市场经济?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成功,而很多国家的改革却陷入了停滞?
为什么嫁接他国的政治制度往往会给传统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为什么区块链技术会带来爆发式的金融革命,其他的制度设计却不能?
为什么美联储的调控反而会造成金融危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之际,全球一线投资者之一瑞·达利欧公开了他独到的债务危机应对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解释债务危机的发生机制,以及妥善应对危机应该遵守的原则。凭借这些原则,桥水在其他机构受困于危机的情况下,得以准确预见事态发展,并安然度过危机。
正如达利欧在其全球畅销书《原则:生活和工作》中解释的那样,他相信,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发生的,所以通过研究事物的规律,人们可以理解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制定妥善应对的原则。在这本书中,他用这种方式剖析了大规模债务危机,并分享了他的模型,希望以此来降低大规模债务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帮助人们在未来更好地掌控危机。
在这本书中,达利欧通过三部分内容阐述了债务危机及其应对原则:债务大周期模型(解释模型)、3个重要案例(深入考察20世纪20年代德国魏玛共和国、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48个历史案例和数据对照分析。
作为成功驾驭危机的极少数人之一,达利欧提供了他的非常规视角。无论你是投资者、决策者,还是仅仅对危机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帮助你以备受启发的新方式理解经济与市场。
何毅亭、黄奇帆、姚洋等顶级智囊权威解读,全方位阐述新格局下中国经济走向。从数据到案例讲清什么是“大循环”“双循环”,为什么要进行国内大循环,解读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棘手问题,破除“大循环”“双循环”理解误区,从宏观到微观搞懂供应链产业链的相关布局,帮助你看懂经济发展新格局,找准高质量发展之路,看清未来发展新趋势。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在本质上都为人类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科技也确实裹挟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工作越来越少的世界。丹尼尔-苏斯金德基于过去数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认为,很多过去远远超出计算机能力的任务现在都可以用普通计算机来完成,科技性失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之前的技术变革是互补型的,而这次的技术变革是替代型的。同时将会带来三个新问题。首先是不平等,即如何在传统薪酬机制不如过去有效的情况下分享社会繁荣。其次是科技垄断,面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应该如何决定由谁来控制那些对繁荣负有责任的科技。最后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即如何在一个工作不再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世界里赋予它新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丹尼尔·苏斯金德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自下而上的教育;成立针对科技巨头政治、经济权力的监督机构;以及自上而下的政府层面的解决方案,即提供有条件的基本工资(CBI)。
100余人,200多小时电话录音,景德镇、中山、宾阳等10个城市,岑科、愿景、Artand等企业,新能源汽车、房地产、教培等行业。2022年,著名学者何帆继续着他的调研与观察。
他看到那些像野草一样的人,不去与树争高,而是放低身段,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
他看到那些在竞 争中落败的企业,就像被对手逼上岸的鱼,穷途末路,却被激发出进化的勇气,成了胜利者的祖先。
他看到那些像恐龙一样的行业,在巨震之后,凭借鸟的基因,在全新的环境中辨别出新的资源。
他看到民粹主义的幽灵,像1692年的女巫一样在西方的上空盘旋,全球化受挫,但中国的优势与未来仍清晰可辨。
他看到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活下去,并把经验和智慧传给自己的种子。
我们就像哥伦布那艘大船上的水手,一路艰险,即将抵达陆地。
翻开这本书,让我们同舟共济。
今天,数字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世界,颠覆并重塑着经济社会运行的传统模式。在本轮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与此同时,“建设数字中国”明确纳入我国“十四五”时期国家战略体系。蓝图已绘就,企业如何把握蕴藏其中的产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 时逢中国加入APEC三十周年,为深入总结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先进经验,为产业发展贡献长期价值,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精心组织产业研究领域专家编撰本书。全书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路径,以及数字化变革中的底层认知启示为导言,由数字经济篇、数字社会篇和数字治理篇三部分组成,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活与消费、碳达峰与碳中和、新基建与数字城市、乡村振兴等核心领域,全面勾勒“数字中国”全貌。 本书精彩呈现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脉络,同时选取了代表中国数字经济独特优势以及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样本企业予以解读,以揭示产业繁荣背后的企业成长路径,研判数字经济新发展方向。
这是一本物理学家撰写得跨经济学、社会、物理学等多学科的专著。在伊达尔戈之前,从来没有人以这样的方式研究经济增长。 什么是经济增长?为什么它只发生在历史长河的一些节点上?传统意义上的解释都强调了体制、地理、金融和心理因素。而塞萨尔?伊达尔戈告诉我们,想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还需要走出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信息、关系网和复杂性这样的自然科学中寻求答案。为了认识经济发展,塞萨尔?伊达尔戈认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秩序的增长。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在1975年,阿根廷的收入是韩国的3倍,是一个富裕国家。但当时阿根廷的国家发展能力并不见得比韩国强。这个例子说明,发展能力要比财富更加重要,那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国家发展能力要强于其他国家? 在《增长的本质》这本书中,伊达尔戈结合经济增长以及物理学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理论。复杂产品(从企业到机器人,应用程序到汽车)是经济知识的物理升华,是一个对其教育、基础设施和能力的可衡量体现。 这是一本对全球经济进行全新诠释,并颠覆经济发展和财富起源传统假设的书。
《赢家的诅咒》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用简明易懂、极具挑战性且很有趣的实验与案例,来阐述生活中的一些反常现象,例如:○ 拍卖竞标的赢家往往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这就是“赢家的诅咒”现象;○ 放弃一项物品损失的效用,会大于获得它带来的效用,这就是“损失趋避”现象;○ 一个赌徒在输了一整天后,会孤注一掷,将赌资押在胜算最小(赔率最大)的目标上;○ 当一个人突然获得一笔小钱时,他通常会马上花掉它;当他获得了一大笔意外之财时,却往往会存起来;○ 一个足球迷最多会支付200美元买一张球赛门票,但当他准备出售这张票时,他却想卖到400美元以上。据此,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塞勒剖析了这些不理性决策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对最后通牒博弈、禀赋效应、偏好反转、损失趋避、现状偏误等诸多领域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行为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深入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启发读者的思考,在个人消费、企业营销与投资理财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收益。
作者在书中借鉴包括法国年鉴学派、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体系论在内的思想和方法,指出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以“漫长的”世纪更替一路走到现在,先后接续的各个时期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各自的特征。在每个这样的世纪,都存在一个资本主义核心,主导着资本积累沿特定路线发展,这个核心被称为霸权,而每个霸权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周期过程。
阿里吉被视为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漫长的20世纪》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为基础,运用布罗代尔长时段大范围的研究方法,综合了社会理论、比较历史和历史叙事,追溯了七百年间资本积累与国家形成之间的变化,创造性地构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资本积累周期理论,对资本主义扩张历史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了深入且极具说服力的分析,被誉为历史社会学的杰作。
这部杰作如此吸引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在过去半个世纪,作者积累了大量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杰出学术成果,又凭借一己之力调研、吸收和总括如此海量的知识,并把它们熔为一个严整的历史。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暂无简介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他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全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则、对策措施、成效与结果。
第二部分专讲行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房地产业、工业产业、内陆加工贸易的转型、教育、金融、财政六大行业的重组与管理。每一类行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当时行业的状况、内在的困难、百姓的呼声、国家的政策要求,每一种行业重组都涉及从供给侧对各类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在结构性平衡中实现超常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