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美国"标签的书籍

昨日随风而逝,明天永远崭新。

内容简介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斯佳丽,美貌而叛逆。她爱上了英俊的小伙子艾希礼,但艾希礼选择了善良的媚兰。妒火中烧的斯佳丽一气之下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尔斯。很快,战争夺去了查尔斯的生命,斯佳丽成了寡妇。为了撑起家业,斯佳丽又结了两次婚,却没有一次是出于真心。当她发现今生真正的至爱时,爱又离她而去……

玛格丽特·米切尔编著的《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而是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生动再现了美国内战时期南方动乱的社会现实,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献给南方的一曲挽歌”,也是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编辑推荐

1、优选人文社&99读书人版,知名译者朱攸若老先生经典译本。在2015年企鹅经典版基础上精心编排,校对修订。

2、西西弗独家定制珍藏版,精装函套+双册装帧设计,工艺材质彰显版本高级感与珍藏性。

3、独具特色的主题篇章页设计,串联故事发展脉络。

4、双色丝印书签带彰显全书主旨。上下册书签带分别选用经典主题句 Yesteday has gone with the wind Tomoow is anothe day印刷,既能呼应书名和主题层次,又能唤起读者熟悉感和情感共鸣。

5、特色艺术感画面环衬,高昂特种纸印制,提升精致典藏感。

6、随书附赠主题复古画片两张,特邀插画师根据小说场景还原,展现女主角斯佳丽成长转变历程。

癌症传:众病之王

平装版《癌症传》,普利策奖作品,文津奖推荐,10周年全新译本。

这是一部恢弘、深刻和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癌症传记”,讲述了癌症在几千年前首次被记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人类认识、治疗和征服癌症的过程,并对癌症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

作为医生、科研工作者和普利策获奖作家,穆克吉以细胞生物学家的精准、历史学家的视角和传记作家的热情,来审视癌症,记录了几千年来人类的抗癌战争,最终为读者带来这部内容震撼的癌症编年史。

癌症的故事饱含人类的智慧、坚韧和毅力,但也掺杂着傲慢、家长式作风和误解。穆克吉通过医学前辈和同辈的视角,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医疗工作者眼中的认识、挫折、胜利和死亡,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对抗这个无限狡猾的对手。就在30年前,人们还认为,通过一场全面的“抗癌战争”,人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这个对手。

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部以癌症为主角的惊悚小说。从切除乳房的波斯女王阿托萨,到接受原始放疗和化疗的人,再到作者的白血病患者卡拉,这本书讲述了那些为了生存而经受严酷治疗的人的故事,同时也加深对这种标致性疾病的理解。

这本内容引人入胜、情节紧迫和到处充满惊奇的书,为癌症治疗的未来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也为那些试图了解癌症真相的人打开了清晰的视角。

---------------

看点:

医学人文领域经典畅销著作,10周年纪念版。

穆克吉医生历时六年写作,马向涛医生多年打磨,两位医学专家强强联合。

2011年获得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

豆瓣评分9.1,超过10000+条评论,豆瓣医学热门。

《时代周刊》《纽约客》《经济学人》等数十家媒体推荐。

比尔·盖茨、韩启德、尹烨、马向涛、李治中(菠萝)、薄世宁等,赞誉推荐!

文津奖推荐图书,本书被改编成3集长达6小时纪录片由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

高超的叙事和专业知识、历史、现实融合。

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充满人文关怀。

非虚构写作的经典文本。

医学专业的推荐图书,更是写个普通读者的读物。

什么是癌症?

癌症是细胞不受控制的、畸形而疯狂的病理性生长和变异。它不停的复制,吞噬人的生命,从而达到永生的目的。癌症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一整族疾病的统称。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

因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致癌理论,是癌症研究史上第yi个令人信服的、综合全面的致癌理论。细胞分裂,就会发生一定数目的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引起某些细胞的癌变,癌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变异就可能引发癌症。

人类能战胜癌症吗?

目前来看,不能完全战胜。癌症不是由外部侵入,而是从生命内部的基因层面发起变异攻击。癌症医学干预的是人类的生命密码-基因组,这就意味着,人类很可能根本无法把癌症从自己身体里分离出来。

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癌症?

靶向药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先进医学手段和药物的诞生,使得癌症的死亡率稳步下降,如果未来我们能在人衰老之前阻止癌症带来的死亡,把癌症筛查等预防手段放在和癌症治疗同样重要的位置,把癌症变成慢性疾病,这或许是生命和癌症和谐共存的好办法。

---------

精彩推荐:

(癌症)是一种潜伏性疾病,尽管治疗取得了突破,但仍困扰着医学。《癌症传》是结合临床诊断和个人经验,对癌症漫长历史的探究,文风优雅。

——2011年普利策奖评语

穆克吉的这部医学作品及时而重要,既客观又引人共鸣,令人敬佩。

——《时代周刊》

很难想象有多少书,能为普通读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某个领域描写得如此智慧、通俗易懂和感同身受。《癌症传》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纽约客》

穆克吉秉持科学家的洞察力和耐心,将那些孤立的线索编织成连贯的故事,引人入胜。

——《经济学人》

我喜欢穆克吉2015年的TED演讲和他关于癌症的精彩著作《癌症传》,这本书在2011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一个医生能在业余时间写作并赢得普利策奖,一定让全职作家非常恼火!

——比尔·盖茨 (微软联合创始人)

本书讲述了百余年来人类与癌症斗争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彰显的勇气、坚韧、智慧、宽容与善良,让读者深入理解癌症,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与意义,体会到医学的温度。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癌症医生,又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既能保持学术的严谨,又能结合自身经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复杂的医学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

本书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医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疾病与人性结合起来,把内史与外史结合起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医学史著作。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癌症传》不仅是我心中祈望的白色巨塔,它也是我从医二十余年的人生感悟。愿这部作品能够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一丝抚慰,愿我们心中隐形的太阳能够继续发出璀璨的生命之光。

——马向涛(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没有突然发生的肿瘤,只有突然发现的癌症。

如果说只推荐一本癌症相关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部《癌症传:众病之王》。

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没错和佛祖名字相同,是一位印度裔美国医生和作家。他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这一步浸染了浓郁人文色彩的优秀作品。癌症不是个容易讲的话题,或者过于沉重,又难免陷于晦涩的专业,而此作在人类和癌症数千年抗争史中娓娓道来,在科技蜿蜒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说尽人间冷暖,在很多关键的飞跃点上让一众挺身而出的凡人跃然纸上——令读者在悲天悯人的共情中,渐渐衍生出超脱生死的达观。

时至今日,手术技术和放疗技术有了快速进步,而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一系列新技术也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癌种五年生存率超过了90%甚至更高……癌症在很多国度早已不是众病之王。更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癌症的真相:因为寿命的提升,人类终究无法摆脱肿瘤,但是无论是早期干预还是晚期保持较高质量的带瘤生存都会是更为睿智和实际的选择。

从更高的视野看,人类应该更加敬畏自然,珍视环境,爱护同类和家庭。真正的“癌症”恰恰是停留在我们意识中的无知和自大,对于地球来讲,我们难道不更加像“癌细胞”么?

——尹烨(华大集团CEO)

一部关于癌症的传记,兼具历史、医学的准确以及传记文学的跌宕;亦是一部人类与癌症抗争、与之共存共生的历史,有挫折与成功,也有(过度的)乐观和悲观。

——苏静静(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很多人都是谈癌色变,《癌症传》是一本客观,有趣且温暖的癌症科普作品。它完mei地将专业知识、历史文化和精巧叙事融合在一起,不仅普及知识,更帮助读者树立正确、客观的认识。

——李治中(菠萝)(癌症科普作家)

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癌症研究和治疗史上的黑暗面,而是客观陈述了在百余年的抗癌历史中犯下的种种错误甚至罪行,不少共性问题甚至今天还在重演,善于思考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反思当下癌症医疗和预防工作的误区。

——薄世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2019年“中国好书”《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作者)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竟然是政治!

是要深化民主,或者向威權靠攏?

《槍炮、病菌與鋼鐵》後,最具啟發性與解釋力的經典之作

克拉克獎章得主,經濟學界最耀眼的新生代大師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致推薦

以截然不同的角度,重新解釋人類社會的命運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作者的研究顯示,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糟糕的政策很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是整體社會的利益。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數千年的全球史也說明,制度可以往更具廣納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榨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

中世紀的威尼斯因為採行較廣納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而邁向富裕繁盛,反過來又帶動制度朝更加廣納的方向前進,盛極一時而稱霸地中海。但早期的菁英豪族不甘於新人輩出瓜分利益,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民主制度下反撲成功,將威尼斯快速拉往封閉的榨取方向,因而導致它逐漸衰落。

作者將備受推崇的多年學術成果,化為架構完整順暢易讀的一般讀物。他們以全球史為素材,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與政治學洞見,幾乎全面檢視歐美亞非等地的歷史發展,並提出簡潔有力的理論解釋。對於臺灣當前的內外處境,此書恰是幫助我們釐清方向的重要啟示。

基於十五年的原創研究,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列舉出許多精采的歷史證據,從羅馬帝國、馬雅城邦、中世紀的威尼斯、蘇聯、拉丁美洲、英國、歐洲、美國與非洲,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嶄新理論,非常貼近當前世界關心的重大課題:

◆中國在威權統治下的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狂飆並超越西方國家?

◆美國的好日子是否已經到了盡頭?美國是否正從抵抗既得利益菁英擴大自己權力的良性循環,走向讓一小撮人更富有並掌控更多權力的惡性循環?反觀臺灣呢?

◆要幫助數十億貧困國家的人民脫離貧困,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西方富國提供更高金額的人道援助?或是從本書作者對於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互動觀察當中找到可行方法?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將會改變你看待世界與理解世界的方式。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專文推薦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孟奇(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馮勃翰(香港城市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推薦

有三個理由讓你愛上這本書:它是關於現代世界各國的所得差異,這或許是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它充滿許多迷人的故事,可以讓你在雞尾酒會上滔滔不絕,例如為什麼非洲的波札那發展迅速而獅子山共和國卻完全沒有。而且它非常好看。就像我一樣,你可能會拚著一次把它讀完,然後回頭一讀再讀。──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許久以前一個沒沒無聞的蘇格蘭哲學家寫了一本書,討論國家成功的原因以及國家失敗的原因。《國富論》直到今天還是受到廣泛閱讀。以同等的洞察力及同等的廣闊歷史視野,艾塞默魯與羅賓森為我們這個時代重新處理同一個問題。兩個世紀之後,我們的曾曾…曾子孫同樣也會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艾克羅夫(George Akerlof),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為什麼外表相似的國家,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發展卻有如此大的差異?艾塞默魯與羅賓森對這個論辯主題做了重大貢獻。透過廣泛多樣的歷史例證,他們說明制度發展有時候基於偶然的因素,卻造成影響巨大的結果。社會的開放性及其允許創造性破壞的意願,以及法治,似乎對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亞羅(Kenneth J. Arrow),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作者以很有說服力的方式證明,國家只有在具備適當的經濟制度時才能擺脫貧窮,尤其重要的是私有財產制與競爭。更具獨創性的是,他們認為當國家擁有開放的多元政治體系,可競爭政治公職、選舉權普及,同時新政治領袖有機會崛起時,才比較可能發展出適宜的制度。他們重大貢獻的核心就是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緊密關聯性,這種關聯性顯現在他們對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一項重大問題極為有力的研究中。──貝克(Gary S. 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重要而有獨到見解的書,以眾多歷史例證證明廣納的政治制度能支援廣納的經濟制度,而這是國家持續繁榮的關鍵。本書檢視一些良性的政權如何創建並經歷良性循環,而惡性政權則經歷惡性循環。這是世人不應忽略的重要分析。──戴蒙德(Peter Diamond),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對一些認為國家的經濟命途取決於地理或文化的人來說,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帶來的是壞消息。決定國家會變成富國或窮國的主要因素是人所創建的制度,而非取決於地理或我們祖先的信仰。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綜合了從亞當斯密、諾斯(Douglass North)到更晚近的經濟史學者的實證研究,寫出這本引人入勝又順暢好讀的書。──弗格森(Niall Ferguson),《貨幣崛起》作者

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這兩位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發展專家,揭露了導致國家富裕或貧窮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疾病或文化,而是制度與政治。這本深入淺出的書充滿深刻的洞見,適合專家和一般讀者閱讀。──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政治秩序的起源》作者

一本充滿睿智而且振奮人心的書──同時也敲響了令人深感不安的警鐘。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建立了一套極有說服力的理論,涵蓋幾乎一切與經濟發展有關的事務。當國家設置對成長有利的政治制度時就會興起,當這些體系僵化或無能調整時,國家就會衰敗,而且往往差距極大。所有國家的有權有勢者,永遠會追求完全掌控政府,出於貪婪而阻礙整體社會進步。因此必須以有效的民主節制這些人,否則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走向衰敗。──江森(Simon Johnson),《13個銀行家》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

兩位全世界最傑出、最博學的經濟學家,挑戰一個最難解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貧窮、有些則富裕?本書對經濟學與政治史有著極深刻的認識,很可能是迄今對「制度很重要」的觀點最強而有力的論述。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充滿教育性,同時又令人著迷的書。──莫基爾(Joel Mokyr),西北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史卓茲人文社會與科學教授

兩位當代社會科學的巨人在這本深入淺出的著作中,引領我們輕鬆瀏覽四百年歷史,並帶給我們一個令人鼓舞而重要的訊息:自由讓世界富有。世界各地的暴君要顫抖了!──莫里斯(Ian Morris),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及古典學教授,《為什麼西方統治世界至今》作者

想像圍坐在桌邊聽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和麥迪遜(James Madison)探討兩千多年的政治史與經濟史。想像他們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一個前後一致的理論架構,這個架構建立在限制壓榨、鼓勵創造性破壞,和建立權力均享的強大政治制度上,然後你將開始明白這本睿智而引人入勝著作的貢獻。──佩吉(Scott E. Page),密西根大學及聖塔菲研究所

在這本內容驚人豐富的書中,艾塞默魯和羅賓森問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變富裕,有些國家則依舊貧窮?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政治體發展出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本書最了不起的是它的文字爽快而明瞭,論述優雅並充滿歷史細節。此刻正當西方各國政府必須喚起政治意志以因應史無前例的債務危機,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書。──平卡斯(Steven Pincus),耶魯大學歷史與國際及區域研究杜菲教授

「笨蛋,問題在政治!」這就是艾塞默魯和羅賓森簡單但說服力十足的解釋,說明了為什麼許多國家未能繁榮發展的原因。從斯圖亞特王朝到戰前的美國南方、從獅子山到哥倫比亞,這本權威的著作證明菁英如何制訂圖利自己的規則,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作者審慎地尋求悲觀者與樂觀者間的平衡,說明歷史和地理未必決定國家的命途。他們也記述了明智的經濟思想和政策若沒有根本的政治改革輔助,往往成效不大。──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這不只是一本迷人而有趣的書,而且是真正重要的書。艾塞默魯和羅賓森高度原創的研究,闡明了經濟力量、政治和政策選擇如何共同演進並互相影響,以及制度如何影響此等演進,而這對瞭解社會與國家的成功與失敗極其重要。這些洞識在本書中以深入淺出、極吸引人的形式呈現。買這本書並開始閱讀的人會發現自己捨不得放下它。──史賓塞(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一本迷人而且容易閱讀的書,專注於討論政治與經濟制度複雜的共同演進,包括往良性和惡性的方向發展。它巧妙地掌握政治與經濟行為的邏輯,以及或大或小的偶發歷史事件(在關鍵時期)造成的方向轉變之間的平衡。艾塞默魯和羅賓森提供了極其廣泛的歷史例證,說明此等轉變如何促成有利的制度、進步的創新,以及經濟成功,或者惡化成壓榨性的制度並終至崩潰或停滯。這些例子能讓人感到刺激,同時也勾起反思。──梭羅(Robert Solow),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

美国是是唯一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大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寻找着新的交流契机。它曾是印第安人的福地,最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终极梦想的乌托邦。

独立战争中,外来寻梦者决然斩断与欧洲母国的联系,之后便踏上西进之路。这是一项打破各种壁垒的创举,向西极大地扩张了美国国土,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新增土地带来了农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公路网络迅速打开,大坝提供了充足的水力与电力,新发现的石油如黑金般提供工业发展的动力,高校不断涌现为科技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拓荒精神相伴的是剧烈的文明冲突:印第安文明大量消失,印第安人痛失家园;非欧洲移民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境遇凄惨,对于“民主自由”的口号像是一种讽刺。“昭昭天命论”悄然出现,并衍生为美国广伸触角的常用辩护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对其他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一战”和“二战”的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反而以军事需求刺激美国政府加大科研投入,更是让美国以正当理由在全球广布军事基地,战争结束后,它们便成了美国控制海洋的前哨。在国际化浪潮中,亚太地区国家的崛起与美国太平洋沿岸坐拥高新技术的各州遥相呼应。

著名历史学家、东亚研究专家布鲁斯•卡明思以开阔的视野和天马行空般的叙事,回溯了美国从欧洲属地发展为超级大国两百余年的历史,重点记录了西进运动这一历史进程,提出了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论点:美国与太平洋各国的联系对其未来的塑造作用,将超越其与大西洋各国的联系,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编辑推荐

入选《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从海到光辉之海

从披荆斩棘的血泪之路到无垠海洋中的广阔机遇

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地区的未来紧密交织

美国是唯一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太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充满无限可能的太平洋,最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终极梦想的乌托邦。

布鲁斯•卡明思大胆挑战大西洋主义观点,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双重视角回溯美国历史

赞誉推荐

卡明思沿着不可阻挡的西进之势追溯美国历史,不仅讲述到加利福尼亚州和美洲大陆的边界,还一路来到了环太平洋地区。他辩称,这样的西进外展已经改变了美国的性格,书写了美国的命运,尽管这个过程并非一直都是好的。

——亚瑟•赫尔曼,《华尔街时报》

很长时间以来,这是我所读过的美国史著作中尤为丰富、最缜密的一部。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文学评论》

少有历史学家有能力如卡明思一样投身太平洋历史领域,读者会发现,本书构思别出心裁、严肃认真、幽默风趣,让读者易于理解美国如何在国内及国际上实现全球化,以及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去向何处。

——入江昭,哈佛大学

本书重塑并重新定向了我们对于美国历史的思考。它值得一读,值得一辩。它让我们骄傲,亦让我们羞愧。

——梅尔文•莱弗勒,弗吉尼亚大学

目录

V 前 言

XVII 个人说明

XXII 致 谢

001 第一部分 思想的边疆

003 第一章 花园里的机器

发展受限的太平洋/盎格鲁-撒克逊的大西洋/大西洋人的

太平洋/贵族的传统/例外主义未意识到它的起源和命运/

伊甸园/宅地和自耕农/花园里的机器/芝加哥:草原幽灵

/中部边地/农耕的网格/征服的机器/野蛮的战争/通过征

服重获新生/特纳花园里的机器/“处理事务的最重要原

则”:北美大陆的外交政策

063 第二章“无与伦比的远方”发现加州

陆地上的岛屿/西班牙人慢慢进入新大陆/发现内华达山脉

081 第二部分 从海到光辉之海:昭昭天命

083 第三章 五片信手拈来的领土构成北美大陆

四月在巴黎:帝国的请求/俄勒冈州的冬天:太平洋岸边

的帝国/毁灭性的浩劫/昭昭天命/毫不虚伪、质朴真实的

政府/入侵巴格达小镇/权力的流转:“去西部”/绕行全

球的机器/美国人领导世界?/通信革命/占领加利福尼亚

/发现日本/发现阿拉斯加和朝鲜/一个复杂国家不再明朗

的命运

140 第四章 天命之子的出现:黄金、铁路、得克萨斯州

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种族灭绝的小问题/四巨头/

统一大陆的机器:铁路/不合时宜的得克萨斯州/一个南

方州/一个西部州/愚昧但充满男子气概的西部/没有退却

义务/白种人研究/黑金/结论:光亮马上到来

190 第五章 海外征战

帝国?/充满活力的大陆/“准备好就开火”:占领马尼

拉/又一场野蛮战争/建立美国的全球系统/一个更小的美

国“湖泊”:加勒比海/伟大的白色海军/对西部的笃定

偏好/无关紧要的和平主义/结论:“无为”的帝国

233 第三部分 太平洋沿岸各州,新英格兰民族

235 第六章 伊甸园之东:太平洋西北部

迁移到西部的缅因州/美国佬在太平洋的保守主义/绿宝石

城——西雅图/东方的帝国建立者/锯屑帝国/西北部是3K

党地方支部还是苏维埃政府?

262 第七章 伊甸园的苍翠繁茂与寒冷刺骨

亚当和夏娃/比起糖业,更近上帝/奇怪的水果:菠萝

/“军队在火奴鲁鲁待命”:兼并/和糖料业一样有价值

的珍珠港/夏威夷白人霸权的终结/伊甸园般的荒野/灰白

的克里普尔克里克/西华德的远见

294 第八章 太平洋边境战:新州上的亚洲人

长久的加利福尼亚/美国的斯多葛学派/加利福尼亚的

“新日本”/和日本即将开战/归属感的缺失/东方伊甸园

的集中营/日本花园/园艺的恶劣影响/结论:没有归属感

323 第四部分 “地球之壳”——千变万化的加利福尼亚

325 第九章 花园式的科纳科皮亚

没有农民的地主/加州花园中的西部机器/统治地位的转

变:薄皮和大的反照率/居住在平地上的资本家/黑人的

柠檬果园/橙子政治/结论

362 第十章 “就在这里,拿走吧”:水力和电力

在四轮马车上探索未来/他创造了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挣

钱/当水遇上金钱/乌托邦还是帝国?/国家权力和企业权

力的一种新形式/“越少越好”

394 第十一章 南加州:太平洋上的岛屿

阿卡迪亚、乌托邦还是噩梦?/天使之城,购物天堂/汽

油,让生活更美好/电,让生活更美好/开创郊区生活/汽

车:彻底改变边境/福特主义的世界/为每个花园装上机

器/车轮上的消费/过去与现在的汽车梦/梦幻商人/白种

人研究:洛杉矶政治寡头/白种人研究:平民/总结:机

器吃掉了花园

443 第五部分 转折点

445 第十二章 自我伪装之国:开发西部

(西部)新政/转折点/战胜先生/是皇帝,不是法老/是

法老,不是皇帝/海军之珠:圣迭戈/人的大河:战争中

的平行与上向流动/“白人主宰美国”/阿卡迪亚工业的

崛起:太平洋空中力量/战争重塑了太平洋沿岸/结论:

大陆巨兽

495 第十三章 战后加州与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

改变格局的朝鲜战争/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关键的选举/橙

县,红县/崛起还是衰退?/水、电和贵族传统/当地人回归

535 第十四章 加州的影子中:战后西部其他地区

在波音工作/不在波音工作/世界级的西雅图,政治正确

的波特兰/得州的石油,得州的政治/布什王朝/伊甸群

岛:日裔赢了,夏威夷白人输了,五角大楼胜利了/吉杰

特去夏威夷/冰冷的冷战堡垒/又是黑金/遏制政策/太平

洋新婚沙发

571 第十五章 帝国的群岛:环球花园的美国坐标

成为霸主/群岛/军方的兴衰浮沉/面向世界的太平洋主义

方针/环视群岛/朝鲜:无路可退/保守派军方?/东方圣

殿骑士团:精良武器,骁勇战士/马戏团帐篷里的臭鼬/

军事化的西部/结论:永恒的群岛

620 第十六章 硅谷:依海而立的新世界

日本的太平洋世纪?/受庇护的革命/保护市场培育开放

市场/开端?/无线电的开端/微波的开端/半导体的开端/

斯坦福:灵活联轴器/苹果园/失利的亿万富翁/谷歌无处

不在——很快赚得盆满钵满/硅谷本体之外:竞争激烈的

西雅图与奥斯汀/得州也能做高科技/总结:快节奏的生

活,与美国主导世界

688 第十七章 总结:美国的主导地位

太平洋沿岸地区:依旧面向东部/衰退与大动乱?/终极

灾难再现:布什外交政策/美国与世界的新型关系/对中

国的战争?/太平洋文明的序曲:中美关系/美国的主导

地位真正意味着什么?

728 后记

技术/创造性毁灭/时间/空间与远距离贸易/帝国/霸权

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书写一战历史终局的经典之作

☆英文版风靡欧美40年累计销量超100万册

☆再现协约国与同盟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喋血大战

☆解密德意志帝国崩溃前夕无法遏制的再战野心

媒体推荐

曾创作《希特勒传》与《日本帝国衰亡史》的编年史作者约翰·托兰为读者带来全新作品。本书的背景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作者对西线战役的描述,对前线战场及俄国革命的分析,具有畅销作品应有的一切优点。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遍览日记、报刊及访谈录,为读者带来一部栩栩如生的编年史著作。此次的故事回到了1918年。在托兰看来,敢于冒险的精神与每一名士兵的作战素养,乃是战场上的决定性因素。 ——《科克斯书评》

在这本书中,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对1918年欧洲的外交、经济、政治及军事等各方面重大事件展开回顾。那一年里,在各因素共同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落下帷幕,却也给下一代人埋下灾难的种子,最终引发另一次欧洲大战。 ——《斯密森杂志》

约翰·托兰技巧娴熟,在历史的巨幅画卷上挥毫泼墨,为读者带来一幅引人入胜的一战群像图。 ——《商业周刊》

内容简介

《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是约翰·托兰唯一一部书写一战历史的作品,在其作品谱系中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全书将视野聚焦于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战争形势变化,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前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作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即1918年,发生的战事和一战参战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为主要线索,讲述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如何在战局僵持的情况下扭转战局,最终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历史事件。作者为此书采访了上百位一战亲历者并查阅了大量一战历史资料,生动还原了上到国家首相下到普通士兵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中的经历,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展现了当时一战结束前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

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

《冷战》,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新的读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惊人的原创作品。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作者)

对冷战全面而睿智的调查。即使像我这样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判断的人也能从他的研究和调查中获益颇多。——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冷战史学泰斗用这本书总结了冷战。一部精彩的历史作品,引人入胜的权威之作。——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Lt.-General Brent Scowcroft)(陆军中将,1989—1993年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危险和政治在每一页朝你扑面而来。——彼得•亨尼西(Peter Hennessy)

扣人心弦!——莱恩•戴顿(Len Deighton)

“一流……重大事件的大集合”——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扣人心弦且清晰易懂……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伦敦《标准晚报》

“才华横溢”——英国《独立报》

“生动、值得阅读的一段历史”——英国《泰晤士报》

“令人信服……加迪斯谨慎的为这一代人描绘了冷战”——英国《观察家报》

“关于那些几乎将超级大国带向战争的政治内容和事件的大师级调查……由一位大师级历史学家撰写……一流”——《英国广播电视公司历史杂志》

“伟大的冷战历史专家”——《文学评论》

“美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的精妙、值得一读的研究内容”——《每日论坛报》

“新鲜、令人钦佩的概括性故事……加迪斯对材料的高度熟悉,用他娴熟的风格和视角来讲述那段历史让他的新作赏心悦目”——《经济学人》

“简洁明了地论证的报告……富有激情的叙述,内容清晰明了,这是对本书内容的最理想的介绍”——《苏格兰人报》

“近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雅致的非科幻书籍……令人着迷”——The Tablet

“着眼世界、极具风格,但是语言平实直接,内容简单同时解除了疑惑,但有深度而且睿智,它描述了复杂历史事件最扼要的内容,关于历史争端的新的观点,还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威廉•塔博曼(普利策奖得主,《戈尔巴乔夫》作者)

“针对复杂冷战战略的大师级指导”——英国《每日电讯报》

美国、俄国和冷战

本书初版于1967年,历经多次修订而畅销不衰,是冷战史的经典之作。1980年商务印书馆引进翻译此书第三版,定名《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深受好评。

正如书名《美国、俄国和冷战》所揭示的,这是一本从美苏视角来解析冷战的著作。它聚焦于冷战的两个主角,上溯19世纪末两国的纠葛,下及2006年双方的动向,由此论述了冷战的缘起、演变、结束以及对今日美俄关系的影响。

本书强调两国国内政治对于冷战进程的重大影响。两国的意识形态、经济状况、领导人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对外政策。美国在这一点上尤甚。作者认为,美国在冷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主导性,故对其予以更为严厉的批判。

◆本书亮点◆——————————————————————

史学大家的冷战史经典 本书作者沃尔特•拉费伯尔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对外关系史学者之一,美国历史学中激进的威斯康星学派主要代表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的第一版面世于1967年冷战正酣之际,40年间历经10次修订再版而畅行不衰,成为在历史学界内外备受推崇、广为阅读的权威性、经典性的冷战史叙事文本。本书第十版吸收补充了近年来冷战史研究中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并增写了新的内容,从而呈现出历久弥新的风貌气象。

宏阔的历史视野 本书以美国和俄国之间的冲突为中心,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揭示和解说了冷战多方面的动力、内容和影响。它将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上溯至两国在19世纪的历史纠葛,在主体部分中讲述和阐释了冷战中的历次重大事件和总体演变趋势,最后又把富含洞察力的史家眼光投向“后冷战”时代直至2006年的国际关系冲突,从而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历史和当代世界之间的深刻关联。

高超的叙事技巧 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冷战史成为一幕幕贯穿着清晰的线索的鲜活灵动的历史活剧。本书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美苏两国高层在冷战中的危机和“热战”、斗争和“缓和”中的决策活动,而且深刻揭示了双方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美国方面,影响冷战决策的意识形态、民意波动、经济走势、领导人性格、官僚机构的冲突、国会和总统之间的博弈等多种因素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揭示。

批判的锋芒 作为激进派史学家,拉费伯尔批判的锋芒在更大程度上指向了美国,他在本书中致力于揭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自私的动机、固执的意识形态偏见、对别国的错误认知和估算,以及所产生的对自身和别国所产生的灾难性的后果。书中不仅对政策精英的虚妄谬误厉声直斥,也不避对美国民众的短视盲从予以讽言讥评。这部书,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历史学家对他的祖国发出的“以负责和诚实的方式来使用美国的权力”的恳切而有力的呼吁。

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

有些东西,你为什么总是戒不掉?

有关多巴胺与成瘾科学研究的科普力作,畅销20多个国家,尹烨、李松蔚倾情推荐!

随书附赠超实用的戒断卡和贴纸,助你更快戒掉让你上瘾的东西。

------------------------------------------------

★内容介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极其丰富的世界,各种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成瘾物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越来越迷失自我,感受不到幸福,精神空虚,甚至抑郁痛苦。基于此,伦布克博士探索出了有关成瘾科学的最新发现,这些发现解释了为什么纵使我们不懈地追求快乐,却往往以痛苦的形式告终……

伦布克博士通过深受成瘾之害的患者的案例,将这些鲜活的故事融入书中,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大脑的奖赏机制,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些患者的经验与教训中受益。她为我们讲述快乐与痛苦的平衡之道,提出了自我约束策略等有效的解决方案。

------------------------------------------------

★编辑推荐

◎斯坦福大学著名神经学与成瘾治疗专家安娜·伦布克博士有关成瘾科学研究的最新科普力作!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书!蝉联美国亚马逊科普类畅销书榜!畅销20多个国家!

◎华大集团CEO尹烨、著名心理学家李松蔚强烈推荐!

◎本书英文版Dopamine Nation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众多自媒体大V自发推荐。

◎讨论时代性普遍性热点话题:成瘾认知+情绪疗愈,创造性比喻痛苦与快乐像一架天平,我们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多巴胺天平的平衡。

◎大量鲜活、真实的成瘾故事,伴随作者科学、有效的指导。

◎随书附赠超实用的戒断卡和贴纸,助你更快戒断成瘾行为。

不要逃避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沉浸其中,从而找到解决之道!

------------------------------------------------

★名人推荐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过去一个世纪脑科学最重要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了大脑处理快乐和痛苦的脑区和机制竟然殊途同归,而每个人则一直试图让其保持平衡。须知,低级的欲望只要放纵就能实现,高级的欲望需要自控才能达成。而所谓自控,就是用无私的人性去对抗自私的基因。

——尹烨,华大集团CEO,科普作家

《成瘾》指出了碎片化的快乐带来的“多巴胺陷阱”。越是在一个快乐唾手可得的环境,我们越是需要不断自省。要获得健康、稳定、富足的生活,我们必须接受不一样的挑战。

——李松蔚,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

★媒体评论

为我们探索从智能手机、娱乐、零食中追求多巴胺刺激与保持健康、富足、安稳的生活之间的平衡。

——《纽约时报》

关于享乐和成瘾的研究令人大开眼界……寻求多巴胺平衡的读者将得到伦布克博士详尽、令人兴奋的指导。”

——《出版人周刊》

……引人入胜的病人故事,以及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

——《科克斯评论》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 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从《原则》《债务危机》到本书,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研究角度涉及个体、组织、社会和世界。他想揭示的是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原则、组织机构的运转原则、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原则、世界秩序的变化原则。

在这本书中,瑞·达利欧探究的是社会和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原则,他考察了500年财富和权力的所有重大变化背后反复出现的模式和因果关系。他认为在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着永恒普适的规律。通过考察许多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可以看到这些变化的典型模式、规律、周期和因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推断未来。

达利欧认为,历史通常也是通过相对明确的生命周期、随着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过渡而逐步演进的。所有帝国和王朝都是在典型的大周期中崛起和衰落的,可以就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此判断之后的走向。目前相对财富、权力和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典型的巨变,这将对所有国家的每个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分析和探究建立在达利欧独创的债务大周期、历史大周期的基础之上,揭示的是变化背后的永恒和普遍的力量,以此展望未来,搞清世界的运行原理,总结出永恒普适的原则,从而妥善地应对当前形势。

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埃里克·方纳、《经济学人》重磅推荐!

从世界的边缘到中心,从与世隔绝到息息相关,全球视野下重塑美国历史。

将美国史纳入更为广阔的全球史视野中,已是大势所趋。托马斯·本德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首倡跨国史理念并付诸实践。《万国一邦》是本德的代表作,已成为美国史研究的经典作品。本德摒弃单一而孤立的民族国家史,打破早已定型的研究框架,将美国重新放置在全球视野下,重构美国历史。作者将美国独立战争、西进运动、内战、工业革命、现状与未来等美国史中的一切重大主题和独特事件,全部放在全球史背景下接受检视。从16世纪新世界殖民时期到20世纪的社会改革,美国必须被视为全球的一部分,并作为其中一分子与世界互动。

-------------

全球史译丛(见识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么[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尔(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纪大转型[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04: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美]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幕府时代日本的相遇[英]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动(1400—1800年)[美]查理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蚊子帝国:1620—1914年间加勒比地区的生态战争[美]J. R. 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

08:中间地带: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和共和国(1650—1815年)[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

09:美国宪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美]乔治·A.比利亚斯(George Athan Billias)著

10: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英]C. A. 贝利(C. A. Bayly)著

11:交换之物: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与科学[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鸟粪与太平洋世界的开启:全球生态史[美]格里高利·库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气候变化与全球史[美]约翰·L. 布鲁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与社会[英]布鲁斯·M. S. 坎贝尔(Bruce M. S. Campbell)著

-----------------------------

【编辑推荐】

1.新美国史。首倡“跨国史”,打破国别史的既有模式,从全球史着眼,重新书写美国历史。观点新颖,视野宏大,令人耳目一新。

不受传统民族国家史的限制,针对“美国例外论”,放弃单纯在国家框架内进行历史研究的做法,将美国史的空间背景扩展至全球,超越民族主义的藩篱,着重分析美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方法与视野更胜一筹。

2.读懂美国的经典之作。想要深度理解美国,摆脱自娱自乐,不可缺少本书。

托马斯·本德专门从事美国史研究,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本书是托马斯·本德的代表作,涉及美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当下问题的根源等诸多议题,从历史理解现实,绕不过美国史的经典著作。

3.知识量大,兼容并包。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环境史并重,一本书贯穿美国史方方面面。

除了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件,本书还囊括了美国历史上没有被广泛了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如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首次相遇时的文化戏码、移民活动和亚裔美洲社区的建立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穿插互动,共同构成完整、系统又生动活泼的美国史。

4.布局细致入微,隐喻恰到好处。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与入木三分的分析论断交相辉映,感染力强。

不同于以往讲述美国史的图书,本书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如从历史上的诉讼案看美国政党政治、非自由劳工的经济模式对未来工业化组织的指向等,史实之外更有精妙的观点。

5.多位顶尖学者、重量级媒体联袂推荐。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埃里克·方纳,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托尼·普拉特教授,爱荷华大学琳达·K. 克柏教授、《经济学人》等对本书赞誉有加。

【赞誉推荐】

本德颇具深度的观点令人兴奋,而其阅读的广度又让人望而生畏。这个听上去非常简单的事实就是:美国不可能与世隔绝。这个事实值得反复强调,本德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雄心勃勃、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这本书必将改变我们研究和教授美国史的方式。假如我们需要强调我们过往的历史如何融入到全球历史当中,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场结合了睿智与激情的论战。这部生动的著作既不居高自傲又不晦涩难懂。本德并没有按照既有模式书写一段详尽的美国历史,而是用他的全球化观点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

——托尼·普拉特(Tony Platt)

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本德教授用宏大的气魄和精妙绝伦的文笔,挑战了我们对美国历史的想象。他那清新、活力四射的诠释让陈旧的教科书黯然失色。他为我们理解21世纪世界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我对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

——琳达·K. 克柏(Linda K. Kerber)

爱荷华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富于启发性且可读性很高的迷人著作……这本书获得了太多的称赞。本德除了对美国史进行全新的解读之外,还提醒我们,美国只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众多国家中的一个。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达•芬奇密码

午夜,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将自己的身体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躺倒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还在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哈佛大学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着手对一大堆 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他们发现一连串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

兰登猛然领悟到,馆长其实是郇山隐修会的成员——这是一个成立于一〇九九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如牛顿、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以及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一个既能给人启迪又异常危险的秘密……

——————

全球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智性悬疑小说大师

丹•布朗

纪念珍藏版(6种)

——————

自“哈利•波特”系列出版之后,还没有一位作者设下这样的圈套哄骗读者,诱使他们屏住呼吸来追逐情节,并罪大恶极地公然以此为乐。

——《纽约时报》

丹•布朗是这个国家最棒的、最聪明的、最成功的作家。《达•芬奇密码》令其他以智慧见称的恐怖小说黯然失色。这真是天才之作。

——尼尔森•德米勒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阴谋与惊悚被巧妙地糅合到诸多精心设置的悬念当中,这是我迄今看过最好的一部悬念小说。众多的难解之谜,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令人着迷的神话。

——克莱夫•库斯勒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

《达•芬奇密码》引人入胜。对热爱探究历史的人、喜爱耍弄诡计的人、热衷猜谜的人以及任何醉心于离奇故事的人而言,它几近完美。我爱这部小说。

——哈伦•柯本

《跟谁也别说》作者

高堡奇人

“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成长于西方科技文明创造出的崭新辉煌的时代。彼时,人类进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成功制造出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科技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主流科幻小说对人类创造力的无比自信,克拉克、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撑起了西方科幻的黄金时代。可是,迪克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的主人公迷惘于亦真亦假的世界上,挣扎于文明的陷落中,充满了对生命的依恋和对人性的追求。

《高堡奇人》是菲利普•迪克代表作之一,架空历史最杰出的经典,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小说以《易经》牵引情节,讲述了一种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分割霸占,集权政治与东方哲学相互碰撞,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与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著名科幻作家韩松长文导读。

2015年,亚马逊将这部小说改编成13集系列剧《高堡奇人》,并在2016年12月出完第二季,再次让这部小说成为话题爆点,引发观众和读者热议:如果同盟国输了二战,世界将变怎样?

小说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种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华盛顿传

【内容简介】

他的名字是美国的首都,他的头像出现在总统山上和一美元的钞票上,我们知道他是美国的缔造者、第一任总统,但是在这被神化的赫赫声名之下,华盛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从北美殖民地一名年轻军官,到独立战争枪林弹雨中的司令,再到共和国总统,他是怎样历尽艰辛一路走来?本书要讲的故事,就是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创造历史的伟人。

在18世纪末的美国人看来,华盛顿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神奇力量。年轻时,他参与法国、英国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事,经历的失败远多于胜利,却在挫折中把弗吉尼亚团培养成当时北美最具战斗力的队伍。美国独立战争中,他率领一支三分之一的战士打赤脚的“大陆军”,击败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英国陆军。革命胜利后,人们以为他会像恺撒、克伦威尔或者后来的拿破仑那样,建立自己的独裁帝国,但是他毫不贪恋权力,出演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民主共和国。

在革命与建国历史的波澜之下,华盛顿以怎样的心情和信念,迎接着人生和事业的大起大落?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使他超越其他建国者,成为美国革命精神和民主精神的最高象征?这本书将带你回到这个超级大国的草莽时代,感受美国国父在被奉为神圣之前的激荡人生。

————————————————————————

【编辑推荐】

1、 华盛顿的一生,就是美国的独立、建国史——不了解华盛顿,就不了解美国

华盛顿代表了美国的“初心”,是美国革命和建国的缩影。华盛顿带领殖民地人从英国统治下争取自由,革命胜利后又丝毫不贪恋权力,主持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共和国。这些功绩使他成了美国自由和民主精神的象征。华盛顿做出的先例、制定的规则,成立两百多年来美国人需要恪守的原则。

2、 名家名作,还原一个活生生的美国国父

美国建国史权威作家约瑟夫•J•埃利斯经典作品,比其他介绍华盛顿的权威作品要精炼得多。作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找出最能体现华盛顿性格和真实心理的信件、日记,用流畅的叙述和细致的观察写成本书,让人真切地理解美国第一位总统的成长史。

3、 兼具知识性和励志性的伟人传记,解码美国“国父之父”的领导魅力

华盛顿一生中发生了很多在美国尽人皆知的故事,比如激励了无数美国人的“福吉谷之冬”。论能力和资质,华盛顿在美国的众位建国者中并不突出。相比之下,富兰克林更聪明,汉密尔顿更有才华,杰斐逊更博学,麦迪逊在政治上更为精明……而华盛顿能够成为众多建国精英中的领袖,他是怎样做到的?本书将深入历史和美国国父的心灵,为你揭晓答案。

————————————————————

【名人推荐】

作者让人真切地理解美国第一位总统的成长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尊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像。明晰、精到的讲述, 概括了这位埃利斯所说的“国父之父”,文笔优雅、文思巧妙。

——著名批评家、书评人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华盛顿传》巧妙而精彩地化用了华盛顿个人信件和资料。更不用说,这本书比其他关于华盛顿总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大部头要简要得多。埃利斯语言虽精炼,却十分响亮,让读者得以透过神话窥见背后那位平凡的人。

——波士顿学院教授安德鲁•C•博因顿

埃利斯优雅地实现了从历史的纪念碑中发现真正的人的历程。他文笔直率,总是明晰、自信、侃侃而谈。

——权威美国史学者戈登•S•伍德,《新共和》

你一生的故事

★ 科幻大片《降临》原著小说。

★ 美国华裔科幻奇才特德·姜代表作,得遍世界大奖的开脑洞之作。

★ 始于科学内核,收于人文关怀:如果注定失去,你会害怕拥有吗?

★ 每一个“科幻必读”书单上都有特德·姜。

特德·姜,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出道30年,仅17个短篇, 却四获星云奖/四获雨果奖/三获轨迹奖/三获日本科幻大奖,此外还获得过英国科幻协会奖/斯特金奖/坎贝尔奖。

刘慈欣:科幻的想象力有时具有上帝的力量,能够创造出一个想象世界并使其生动地运转,《巴比伦塔》就是这方面最为震撼的作品。

《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八篇作品:电影《降临》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赏心悦目》——

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

为了离上帝更近,人类伐木烧砖,拉车砌塔,经过无数个世代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巍峨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通天塔。

只要一小瓶药水,就能拥有超人智慧,这个诱惑无人能挡。可惜超人不止一个,荡气回肠的超人对决之后,领悟终极的智慧。

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两个人的感情除以零,结果是什么?

在一个“名字驱动一切”的世界,命名师们玩转七十二个字母,寻找人类种族繁衍的密码。

当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解读后人类的科研成果时,这种研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妻子在天使下凡时去世,丈夫却必须学习如何热爱上帝,以便死后与妻子团聚。

斯通纳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

瘟疫周期:人口、经济与传染病的博弈循环

本书讲述了全球化、城市化、人口与传染病的关系,以及瘟疫周期是如何影响经济周期的,从而引发我们思考应该如何把握瘟疫周期的规律,如何赢得未来。

几千年来,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一直受到传染病的很大制约。在大部分时间里,人类对待瘟疫的普遍做法是隔离和封锁,除此之外束手无策。因此瘟疫周期给人类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并且影响了文明兴衰的周期和节奏。

但过去200年史无前例的卫生和医疗革命,一定程度上让人类摆脱了瘟疫周期的制约,带来了一个城市化、全球化和拥有巨额财富的世界。人口膨胀和全球贸易等因素让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便捷的交通和高度的城市化也让人类在面对新的瘟疫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堪一击。所以,加快研制和接种疫苗、加强全球合作等,将变得刻不容缓。

现在以及未来,循环往复的“瘟疫周期”还会发生,人类如何破解和应对,仍是当下面临的全球问题。

本书横跨历史、经济和公共卫生领域。在全球后疫情时代,面对周而复始的传染病循环,本书的研究不但引人入胜,亦恰逢其时。

--------

看点:

瘟疫周期如何影响经济周期?

全球化、城市化、人口与传染病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如何把握瘟疫周期的规律,赢得未来。

迈克尔·克雷默、福山、平克等隆重推荐。

为企业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析视角。

瘟疫周期在古代和现代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博弈关系。在古代,瘟疫和人类的博弈主要表现在瘟疫和人口、经济的关系,瘟疫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造成很大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致命的,甚至会导致某一地区大部分乃至全部人口的消亡,瘟疫比战争和饥荒对人口造成的影响都要大,这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相似,人口和城市的规模一直受到传染病的很大制约。

在现代,瘟疫和人类的博弈主要表现在瘟疫和医疗水平、经济的关系,伴随着医疗卫生革命的发生,瘟疫基本不会造成大规模人口消亡,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已经站不住脚,但瘟疫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冲击很大,可以断定的是,瘟疫还会继续降临,在未来,医疗、经济与瘟疫的不停博弈,造成新的循环往复的“瘟疫周期”。

以上更简单直观的总结就是,古代瘟疫周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瘟疫爆发→人口下降→经济衰退→瘟疫消失→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瘟疫爆发……现代瘟疫周期:卫生革命→瘟疫爆发→经济衰退→疫苗对抗→瘟疫消失→经济复苏→瘟疫爆发→经济衰退→疫苗对抗……

作者肯尼是卫生和经济领域专家,作者在2015年就准备本书的写作,这不是简单的为切合热点而生的图书,在全球疫情不断升级的当下,在后疫情时代,作者“瘟疫周期”概念的提出,以及对瘟疫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本书意义重大,恰逢其时。

本书好评如潮,获得了来自迈克尔·克雷默、福山、平克等专家学者的隆重推荐:

这本书为企业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析视角。

——迈克尔·克雷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让人欲罢不能……为疾病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提供了宏伟的视角。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作者

瘟疫不止是当下的重要话题,也是上下五千年的重要话题,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全球瘟疫的历史背景和全貌。

——斯蒂芬·平克,心理学家、作家、科学家,《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瘟疫周期》是年度推荐图书……如果你想了解当前的新冠肺炎危机,也想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那就读读这本书吧。

——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作者

肯尼写出了一篇包罗万象但又简明易懂、可读性强的故事,探究了人类与疟疾、天花、霍乱和冠状病毒等致命病原体之间旷日持久、你死我活的斗争。

——蒂莫西·温加德,《蚊子》作者

本书以理服人……肯尼提醒我们,能令我们人类反目成仇的唯有传染病,而能令我们人类团结一心的,也唯有传染病。

——凯尔·哈珀,《罗马的命运》作者

从本书中,你还会看到:

在古代,瘟疫比战争和饥荒加起来造成的人口死亡都要多。但在当代之前,人口规模从未超出地球环境承载能力。

狩猎—采集时代,地广人稀,所以传染病无法成为死亡元凶。

城市化、全球化导致了疫病全球大流行。

直到几十年前,大部分人都还活不到死于心脏衰竭的年纪,而是会被各种传染病击倒。

20世纪以前的医生为改善病人身体状况所做的努力,就算有,也是微乎其微。

疫苗、科技和公共卫生的发展有效延长了人类寿命。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已经从1870年代的不足30岁,提高到今天的70岁以上。

现在全球两大致死元凶是心脏病和癌症。

但滥用抗生素、开发生化武器、反疫苗运动等,也成为现在令人不安的一种趋势,对于这些如此紧迫的重要问题,本书是很有价值的读物。

观念的跃升:20万年人类思想史

在这个残酷而混乱的星球上,只有一个物种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人类。而推动人类走向胜利的,正是因为我们拥有想象力,能够重新想象世界,并在现实世界中将其构建出来。思想,正是想象力的产物。

在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就发展出我们现在的大部分观念:区分生死、符号交流、想象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存在。进入农业时代,经历了社会组织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从酋长到国王的演进,知识分子出现,书写文字,制定法律,神化王权,建立起工作的伦理、家庭的观念。

人类进入轴心时代,相继迎来了摩西、琐罗亚斯德、孔子和古希腊诸贤,他们不仅提供了创世的观念,还有救赎的观念和博爱的观念,影响广泛涉及肉体和精神、国家和教会、政治和宗教。而这些观念预示了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统治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达1400年之久。

在信仰的时代之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接踵而至,发现世界,也发现人性。18世纪是启蒙的时代,是订立现代世界法则的思想大爆发时期,孕育出自由、民主和平等等现代社会的基础共识。进入19世纪,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崇尚暴力、种族血统、科学至上、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国家的崇拜流行。“进步时代”被鲜血溶解,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20世纪的恐怖事件中。

历史,从未终结。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放弃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分化、多元、不确定的世界?……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思想才是真正的主角。思想既是人类攀升的关键能力,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变化和历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历史和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这部大历史视角下20万年人类思想史,将带你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编辑推荐】

☆继《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之后,又一解答人类文明逻辑的巨作

从狩猎采集为生的小团伙,演变为人口规模达数十亿的全球社会,从原始人类的洞穴和森林,到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的现代世界,人类为什么能崛起?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人类历史进程?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的不确定性?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跃动、观念跃升的历史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变革和思想的先导! “比肩汤因比、布罗代尔的历史学家”从思想的视角,来看20万年人类大历史。一部人类观念发展的史诗级作品。

☆领略人类知识的全貌,重新理解社会,认识我们自己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基本思想工具,都是在上万年的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如果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就要直面思想的演变和观念的价值。

☆陈嘉映、刘北成、苏德超、大卫•克里斯蒂安、尼尔•弗格森等盛赞的学术通识读物

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既是当世历史学巨擘,也是致力于为大众传播知识的杰出历史作家,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本书面向普通读者,是学术通识写作的标杆之作。

【名人推荐】

一部大历史视角下的思想史,颇有新意的尝试。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试图跨越科学与人文、考古与历史、思想与实践的鸿沟,为我们提供一幅我们现在赖以生活的思想观念从何而来的全面画卷。对常见观点和潜在假设的挑战和重新解释,令人有兴奋和愉悦的阅读感。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让我们比没有头脑更疯狂,这就是观念的力量。世界原本混沌,让一切变得清晰的是观念。让观念的发展史变得清晰的是这本书。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一部关于想象力和思想如何塑造20万年智人历史的杰出著作。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著名历史学家、大历史学科开创者)

宏大的视野,同时充满有趣的细节。这是一部每一页都有新思想的思想史。

——约翰•格雷(John Gray,英国著名哲学家)

一部典范之作。不可思议的旁征博引,总是通俗易懂,时常诙谐幽默,《观念的跃升》不仅是思想史家必不可少的读物,也是对人类过去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异乡异客

首次登陆火星的地球探险家全部遇难,只在火星上留下一个孤儿。二十五年后,第二支火星探险队将这个被火星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带回了地球。按照地球法律,瓦伦丁·迈克尔·史密斯成为火星的拥有者。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但是,此时的迈克尔·史密斯对地球和人类一无所知。以火星人的眼光来看,他觉得这个新世界简直不可理喻,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这里没有爱,只有冷漠。所幸他遇到了一位出色的导师--作家朱巴尔·哈肖,哈肖像父亲一样引导着他,为他指出这个世界的荒谬,帮助他战胜蜂拥而来的“秃鹫”。迈克尔·史密斯迅速成长起来,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召唤这个世界,用爱战胜邪恶。他将成为一名先知,等待着他的是无数先知的宿命。评论:这本书打破了科幻小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使这类作品从此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同时,在崇尚偶像破坏和自由性爱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化象征。——美国《图书馆杂志》一场盛大的精神狂欢,引人沉思。——美国著名作家黑色幽默大师 库尔特·冯内古特海因莱因不仅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中的翘楚,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至今日,他依然是美国科幻小说界的一块金字招牌。——美国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从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起,海因莱因便被惊叹不已的科幻小说界奉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他终生保持了这一荣誉。——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

俄亥俄,温斯堡

孤独灵魂的咏叹调
海明威、塞林格、菲茨杰拉德、卡佛心中的大师
20世纪全球百佳英文小说第24名
安德森比他之前的所有美国作家——以及自他那个时代以来的大部分美国作家写得都好,写得更加准确、更富有同情心。——雷蒙德•卡佛
安德森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F.S.菲茨杰拉德
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厄内斯特•海明威
J.D.塞林格最崇拜舍伍德•安德森、林•拉德纳、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三位作家,他们是他心目中的典范。——伊恩•汉密尔顿
安德森先生的钻头打进了人性更深、更温暖的底层。——弗吉尼亚•伍尔夫
舍伍德•安德森是我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他开创的美国文学传统将为后代所继承。——威廉•福克纳
是安德森让我睁开了双眼。——阿摩司•奥兹
安德森是作家中的作家,是那个时代唯一把他的风格和视野流传到下一代的人。——马尔科姆•考利
他通过独特的形式去抓住那种时刻:一样普通的东西、一件普通的事情突然向艺术家显示出它内在的意义。安德森卓越地掌握了这种艺术。——董衡巽
内容简介:俄亥俄州小城温斯堡,旧世界风貌尚存,纽约和芝加哥在遥远的铁路尽头。渴慕神恩的农场主、异想天开的石油公司代理商、虚度芳华的女店员、抑郁至死的旅店老板娘、热烈苦闷的女教师、孤独深思的少年……二十四则故事相互勾连,宛如一幅幅简洁深刻的精神素描,活画 出一群在平凡喧嚣的世界里执着于各自真理的畸零人。

在中国大地上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激荡传奇的80年代,老外视角的全新记录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 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