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8岁生日那天,凯文·凯利开始动笔为他的子女写下一些人生建议,他希望子女们能早点知道这些智慧。他在几年间不断写下新的建议,当这些建议足够多了,他决定写下这本书,以便读者能与朋友和希望改善自身生活的人,分享这些建议。
这些建议有些基于他特定的人生经验,但大多数建议基于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和美德,不管科技如何创新,它们都不会改变,包括感恩、善良、乐观等。
希望本书提供的建议,能帮助你记得要更加感恩、善良,更加满怀希望,因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和身边的人都会过得更好。
· 什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
· 问题的力量如何使我们绝处逢生?
· 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在面对僵局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 我们如何创造提问友好型空间?
· 提问的艺术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学?
珍·古道尔说:“在我看来,提问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新 时代,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问题的引导作用常常在我们追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被忽略了。
其实,问题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解锁各种各样的新洞见。不过在我们研究如何开门之前,应当首先看一看自己手里的钥匙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那把。可惜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现代环境使我们越发不爱提问,甚至逐渐扼杀了我们原本具有的好奇心和提问冲动。赫尔·葛瑞格森建议我们及时从所谓的正确答案组成的信息泡沫中清醒过来,他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让我们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有利于提问的条件,开辟提问的绿洲。
问题决定了答案的框架,改变问题就能改变答案产出的范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是由一个又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问题驱动的。这本书介绍了不同领域的提问者如何运用问题的力量,打破僵局,走出困境。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关键问题,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世界。
*********************************************************************
【编辑推荐】
1. 打破思维遮蔽,激发创新活力。用“问题风暴”重塑思考框架,让“催化性问题”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有力助推!
2. 创新提问者赫尔·葛瑞格森深度采访200多位创新创意人士,总结提炼出一套关键提问法,帮助你用正确的提问走出僵局,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
3.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管理者,这本书帮你打造适宜的提问环境,开辟提问的绿洲,用催化性问题开拓全新局面;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打工人,这本书教你不盲从、不焦虑,用突破性的思维方法拓展格局和眼界。
4.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里斯坦森力荐,皮克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总裁艾德·卡特姆作序,胡泳、万维钢、喻颖正、成甲、崔璀 推荐。
**********************************************************************
【媒体评价】
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是平等的。要学会提出催化性问题——这些问题能消除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并将对解决方案的追求引向新的、加速的途径。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人们一般以为提问是为了求知,而这本书说的提问是一种更基本的动作——发现事物的某个方面、某个环节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模型有冲突,可以是矛盾,可以是意外,也可以仅仅是感觉不太对。
这个冲突点要么是你思维模型的成长点,要么——这种情况更为难得——是这个事物的改进点。找到这样的点,事情就已经进展了一半,所以可以说:问题即答案。
能发现这样的点,你需要已经有一个很不错的思维模型,再加上敏锐的眼光;敢于把这个点公开提出来,你需要冒险精神,你需要拒绝与现状和解。后者决定了前者:你必须每一次都大胆反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问对问题,就是你对“某个地方或某样事物具有可能性”的信念。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下围棋时,假如告诉你某个局部有手段,你找到答案的成功率就要大得多。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问题,也是答案的极限。对人生而言,一个人如何对自己提问,决定了自己的未来,界定了此生的极限。
喻颖正(未来春藤教育科技创始人、公众号“孤独大脑”主理人)
我写《好好思考》的时候,对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了“问题—思维方式—思维模型”(“问思模”)体系,其中提出问题是非常基础而核心的能力。当时我还想,以后要继续研究“问题”这个题目。看到葛瑞格森教授的这本书后,我特别开心,他所做的工作比我能想象的还要好。如果你是想要找到好答案的人,这本书就会给你启发。
成甲(《好好学习》《好好思考》作者)
曾经,我认为提问是一种技巧,但创业到第5个年头,我意识到,提问首先是一种勇气。我们太过于“自以为是”,活在自己对世界的预设中。提问首先是打碎自己的城墙,让自己暴露在一片未知中。它让人感到不安全,但也让人感觉世界更宽广。其次,提问才是一种能力,要想得到一个好答案,首先要问出一个好问题。这本书,从勇气到能力,都会给你一些启发。
崔璀(个人成长探索者,优势教育创始人)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第一家工业托拉斯企业的创建者。他出身贫寒,却充满了雄心壮志。他儿时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我们的石油提炼公司。经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他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并被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从约翰?D?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10亿富翁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那么,是什么维系着洛克菲勒家族长久的兴旺?
这与他们从小对子女的教育如何做人做事,以及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息息相关。这点从老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书信中体现得尤其充分,通过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真实地揭示了洛克菲勒是如何创造财富神话的。
在《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优良的品德、卓越的经商才能,还可窥见这位商业巨擘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我们译取了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并将书信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延展,让读者深刻了解书信里的精华。
投资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市场多变、选择太多、干扰众多,投资者每天面对众多难以把握的复杂因素,做好投资难上加难。有没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让投资者可以抛开杂念、专注投资,聚焦于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更进一步,如何才能抛开众多干扰因素,直接洞悉投资的本质?
知名投资人李国飞与乔布斯、禅、投资因缘聚合,用禅的逻辑打通了投资、创新、管理、进化等跨界主题。他从自身经验出发,将投资体系抽丝剥茧,凝炼出一套进化的心法,助力投资者构建强大的专注力、洞察力与创新力,用顶层视角看待投资事业、参与投资事业。
《乔布斯、禅与投资》是对李国飞投资灼见的首次完整呈现,全书共三章,主要分享了个人修行、投资的理念和框架等,涵盖李国飞对乔布斯成功背后的心力、普通人如何用禅的智慧不断进化、投资的理念框架等内容的深刻思考和灼见。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在68岁生日那天,凯文·凯利开始动笔为他的子女写下一些人生建议,他希望子女们能早点知道这些智慧。他在几年间不断写下新的建议,当这些建议足够多了,他决定写下这本书,以便读者能与朋友和希望改善自身生活的人,分享这些建议。
这些建议有些基于他特定的人生经验,但大多数建议基于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和美德,不管科技如何创新,它们都不会改变,包括感恩、善良、乐观等。
希望本书提供的建议,能帮助你记得要更加感恩、善良,更加满怀希望,因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和身边的人都会过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