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近代史"标签的书籍

甲骨文丛书·午夜北平(全2册)——英国外交官女儿喋血北平的梦魇;历史非虚构纪实小说,还原北平社会生活史!

编辑推荐

首部荣获埃德加·爱伦·坡最佳犯罪实录小说奖的中国题材小说。荣登世界各地畅销书排行榜,是可以改编为冲击奥斯卡的剧本的作品。

书中对案情调查的记述引人入胜,从第一页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阴暗的、骇人的、任何事似乎都不再合理的世界。

内容简介

《午夜北平》(Midnight in Peking)根据历史上真实案件所写,归类为非虚构写作。

本书共两册,上册为《民国奇案 1937》,下册为《“恶土”,北平的堕落乐园》

80年前,中国曾发生过一起涉及英国人的谋杀案,死者为英国外交官年仅19岁的女儿帕梅拉。女孩的尸体在北京福克斯瞭望塔的角落里被发现,血液被全部抽光,胸腔敞露,心脏被挖出,场面极其惨烈。中英警方随即展开调查,但因随后战乱延绵和双方当局的阻挠,案的侦破不断被搁置,凶手逍遥法外。直到75年后,历史学家保罗•法兰奇辗转中外,翻阅了所有案卷,走访了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最终得以为这一桩悬而未决的神秘案件揭秘。这一故事基于存档文件创作,以警察或者医生的视角进行阐释,用感性的笔触描述了一个轻信他人、脆弱无力、却又被吓坏了的年轻女孩。书中身在北京的西方人像一群怪人一样,与只求生活安稳的纯良中国人截然不同。罪恶与光辉并存的奇幻般的时代重现于读者眼前。

媒体推荐

★ 一部出色的犯罪小说,精湛地讲述了一起谋杀案。关于旧中国的信息为故事增加了额外的乐趣,满足了读者的一切需求。
——JosephKanon,华盛顿邮报

★ 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华尔街日报》

★ 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悬疑元素,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的剧情……风格堪与雷蒙德•钱德勒比肩。
——《文学评论》

★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生于伦敦,求学于伦敦和格拉斯哥,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出版过多部传播甚广的分析、评论中国的专著。其力作《午夜北平》一度上榜《纽约时报》畅销书单和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本周佳作》(Book of the Week)节 目。它还将由英国荣誉影视公司(Kudos Film and Television in the UK)制作成一部迷你电视连续剧,在世界范围内播出。

译者简介

兰莹,先后就读于外交学院英语系、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学院。现为公务员,从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历史、美术领域的翻译,已出版译著三本。

“无责任”的帝国: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 : 1895-1945

重新审视这段我们熟悉却陌生的日本历史

4条线索,全景式呈现日本帝国兴衰起落的50年

◎编辑推荐

1.这50年的历史,我们只知道结果,却从未关心过程;

我们看似熟知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事件,但其成因、过程、人物的动机,却不甚明了。本书恰恰通过追究此类历史书写中“不甚明了”“一笔带过”的重要事件的深层动因和发生机制,填补过往认知中“日本为何以及如何侵略”的关键过程。

2.四条线索、全景式洞悉日本帝国的兴衰起落;

提供内政、外交、战争和历史人物四条线索,多维度还原日本帝国崛起与崩溃的多重原因。究竟谁来承担日本帝国堕入深渊的责任?是天皇、政治家,还是官僚、不法之徒,甚至不成熟的民众?恐怕都难逃其责。

3.拿起“微距镜头”,还原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珍珠港事件等历史转折点前,日本社会的众生百态;

本书将历史的“微距镜头”转入“舞台后方”——明治天皇明明不想开战,为何无奈同意并含泪写下著名和歌:“四海之内皆兄弟,何以风波乱世间。”? 几个渔民妻子的井边闲聊,为何直接引发日本民间的全国性大骚乱?

4.一反严肃的历史书设计,解构主义封面与失序的文字排列,凸显荒诞与唏嘘;

封面展开为一个解构后的日本国旗,代表日本帝国从扩张到崩坏的过程。分解后的四个板块分别对应本书的四条线索。失序、倾斜的书名排列,模拟积木崩塌掉落的瞬间。

◎媒体推荐

梁文道(作家、媒体人)、李长声(旅日作家、知名日本文化学者)、刘柠(独立学者 作家)、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宋成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联袂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日本的近现代史,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梁文道 作家、媒体人

日本近现代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关头,几乎都密切关涉中国。商兆琦先生将为我们解读一部更惊悚、更刺激、也更惨烈、更富于“启示录”色彩的日本帝国兴亡史。

——刘柠 独立学者 作家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本书聚焦地缘政治、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大学问出品。

【内容简介】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全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全书视野宽广,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图书亮点】

1.中国近现代史知名学者李怀印新著,“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大学问•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5号图书;

2.仲伟民、赵世瑜、陈锋、吴重庆、李里峰一致推荐,《亚洲研究学刊》《二十世纪中国》重点评介;

3.新见迭出。本书对影响现代中国形成的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问题的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的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的反思,均有独到的见解;

4.研究方法新。采用“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以综合的视角努力挣脱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之泥潭,将诸多微观研究升华为宏观考量,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

5.视野宏大。本书从全球史视野出发,将近世中国的国家转型置于世界近代史的视角下加以认识和照察,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

6.时间跨度长。对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做了全面论述,打破了国内外中国史学界所习惯的古代与近代、近代与现代之间的分期藩篱,把延续数个世纪的中国国家转型历史作为一个既有不同环节又前后贯通的完整过程;

7.强烈的现实关怀。站在新千年的全球地缘政治的高度,重新探求对今日中国历史认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发展和转型等深层问题;

8.史料丰富。充分利用大量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书中论点皆有扎实的文献史料和数据图表作为支撑。

【名家推荐】

本书从全球史视野,立足于对中国历史的深层次理解,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中国现代主权国家形成的独特性:中国是唯一一个建立在昔日王朝(帝国)基础之上并且成功转型的现代国家,而其转型时间之长,过程之复杂艰巨,同样世所仅见。而理解此点,是理解当代中国之关键。本书对于地缘政治、族群关系、传统治理等诸多问题之研究,对东亚传统秩序、现代主权国家理论之剖析,对欧洲中心论及革命和现代化叙事方式之反思,皆新见迭出,为近年少见之佳作。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作者致力超越以往的革命和现代化主导叙事,去重新勾勒中国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历史;其次在于作者将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这三个要素形成分析架构,以此解释这个转型过程的发生。这三个要素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近年来多学科学者对包括边疆民族研究在内的区域及跨区域研究、明清财政史研究和政治文化意义上的认同研究取得长足推进,故而使诸多微观研究得以升华为本书这样的宏观考量。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探讨“现代中国的形成”,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也为一般读者所关注。李怀印教授的这部新著,不同于以往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以及“碎片化”的细微考述,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解析结构。这种全新的解析结构虽然遵循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但呈现四大特色:一是紧紧围绕现代国家形成的要素——疆域(领土、边疆)、人口(族群)、政府(国家治理能力)、主权展开论述;二是重点选取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关键变项进行精细而恰当的探讨,并追究诸类项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影响;三是打破社会形态界限,将近三百年的中国国家——社会转型作为一个继承、变革、贯通的完整过程;四是将近世中国的国家——社会转型置于世界全史的视域下加以认识和照察。作者所论,非同类著作所可比肩。

——陈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怀印教授深耕中国长时段的历史实际,将宏观历史视野与中观地缘政治、财政及政治认同机制分析完美结合,摒弃宏大历史叙事的空疏化与日常历史叙事的碎片化,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可以既大且强又充满发展的韧性与惯性,为什么可以超越“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演进范式。本书充满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敏锐而果断地回应了挑激现代中国国家合法性的种种论述。

——吴重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何以能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政党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既大且强”的格局?在“宏大叙事”早已祛魅、史学研究日益“碎片化”之今日,李怀印教授大胆揭橥“宏观历史”(macrohistory)的大旗,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大要素,对长达三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进行重新诠释,讲述了中国由族群国家而疆域国家而主权国家,并最终形成高度集权与统一的现代国家的故事,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上述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视野宽广,内容闳富,体大思精,见解独到,对于试图理解现代中国之过去与未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精彩著作。

——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

李怀印的新著全面阐述了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国家建造过程。作者充分利用原始档案、私人回忆以及官方出版物,将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置于财政-军事视角和大历史的架构下,对制约国家形成过程的地缘格局、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等因素条分缕析,指出清朝国家独具特色的形成路径对理解现代中国疆域和族群构成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全书引人入胜,不仅有力论证了地缘格局、财政构成和认同塑造在现代中国的国家转型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在研究路径上与“中国中心论”遥相呼应,立足中国自身的经验,以理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要正确理解现代中国的国家形成过程,必须摆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存在的因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所造成的种种偏颇和臆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中国的独特路径。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学刊》)

在诸多历史学家中间,李怀印的近著代表了一种分析架构上的突破。作者在丰富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如何动员财力支撑战争、巩固政权。通过中国与早期近代欧洲的比较,此书彰显了民国早期自下而上的国家形成过程。作者对军阀时期国家分裂与统一的财政基础的颇具洞见的分析,则让人相信,有关国家建造的历史社会学理论确可应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而作者对南京政权和共产党革命的分析则揭示了国家走向统一和集中的不同路径。

——Twentieth Century China(《二十世纪中国》)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如果你只讀一本關於冷戰的書,這就是那一本書。」

首部以全球為視角、最完整的冷戰通史

美國歷史學界最高榮譽班克洛夫特獎得主、冷戰史權威文安立集大成之作

以宏大的時間跨度、寬闊的空間視野、睿智獨到的分析

對21世紀以來冷戰研究新方法、新領域的全面概括

冷戰的起點,是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的衝突,塑造了現今的地緣政治格局;

它是當今全球衝突的歷史源起,也是世界紛爭的燃點。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冷戰宣告結束

但它的影響力卻從未終結,至今仍牽動著世界的每個角落

這場全球意識形態對抗,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也將決定明天的未來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會客室」Podcast 主持人)專文導讀

過去,我們傾向於將冷戰視為一場有界限的衝突:美國和蘇聯之兩強相爭,脫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燼之中,隨著蘇聯垮臺而戲劇性地結束。但在這部重要的新著當中,美國班克洛夫特獎得主文安立主張,冷戰必須從全球意識形態衝突的角度來理解,可追本溯源至十九世紀,並在世界各地產生持續的影響。

文安立於本書提出一個新視角:在本世紀,強權競逐和意識形態鬥爭改變了全球每個角落。冷戰也許始於歐洲的邊緣,但它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產生了最深的反響,幾乎所有群體都不得不選邊站。這些選擇繼續定義著世界各地的經濟和制度。

冷戰攸關美國勢力的崛起及鞏固,但又不僅止於此。冷戰也是關於蘇式共產主義的潰敗,以及在歐洲的民主共識的形式透過歐盟建制化的過程。在中國,冷戰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在拉丁美洲,冷戰意味著沿著冷戰的意識形態分界線益趨兩極化的發展。

今天,許多地區都深受肇因於這個時期的環境威脅、社會分裂、族裔衝突之苦。意識形態影響了中國、俄羅斯、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經被發軔於冷戰的那種單靠動武來解決問題之信念所摧毀。

本書的廣度驚人,富於灼見,就地理空間與時間歷程兩方面拓展了我們對冷戰的理解,提供了一部今日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新歷史,引人入勝。

媒體讚譽

一部史詩……文安立的敘事如此有力的一個原因,在於他使用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檔案來源。冷戰的規模有多大?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如同本書所示,冷戰規模相當巨大,不只是因為形式危如累卵,也是因為主要兩方的規模。冷戰有多深?這個問題也很容易回答,而文安立回答得恰如其分,展現出冷戰如何觸及世上許許多多柏林圍牆鞭長莫及之處。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嚴肅的鴻篇巨製,對冷戰詳實睿智的研究報告。

——《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豐富的細節來自檔案研究,以及對政治家、軍人、科學家和其他親身經歷過冷戰人士的訪談。文安立是研究中國和冷戰的專家,他透過關於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的篇章,為冷戰憑添價值不菲的面向。雄心勃勃的研究,洞見敏銳,視野遼闊。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17年最佳書籍

一部規模真正堪稱全球性的冷戰記載,一部明察秋毫的歷史。若我們想了解當今最緊迫的事態發展,從朝鮮獲得遠程核導彈、到西方民主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等議題,本書正是在我們必須掌握冷戰之動力的時刻到來。

——《新共和》(New Republic)

一項全面的研究。榮獲班克洛夫特獎的歷史學家文安立,在精準的主題式章節中,對十九世紀末以來形成冷戰核心的意識形態衝突敏於洞見。這是一個龐大的故事,而作者以清晰和優雅的筆觸加以處理,教人欽佩。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這是一堂巨大而及時的歷史課。

——《科克斯書評》(Kirkus)

文安立認為,冷戰使世界變成了今天這番樣貌。展讀這部精美的歷史著作,很難不同意他的觀點。這是有史以來關於冷戰最好的歷史著作之一。

——《雜食》(Omnivoracious)

今天,西方試圖遏制激進的伊斯蘭主義,這延續著自他對立的心態。憤怒的穆斯林譴責美帝國主義和異教徒自由市場的掠奪行為;自殺式炸彈襲擊者造成的威脅,使得古老的東西方對立相比之下顯得幾乎彷彿可以管控。在這些情事當中,文安立龐大的單卷歷史是智慧的開端。

——《衛報》(Guardian)

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匯編。

——《獨立報》(Independent)

《冷戰》體現了對此一主題皓首窮經之鑽研和思考。令人拍案的觀點和饒富價值的洞見俯拾即是。

——《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文安立長期以來一直論證冷戰在方方面面使得世界成為今天的樣貌。他的最新著作乃是對此主張之又一雄辯。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對一場全球衝突進行了清晰的總結……令人印象深刻的書。

——《倫敦時報》(The Times)

以果敢和氣度來講述這段重要的歷史……所有的館藏都必不可少,也是迄今關於冷戰的最佳著作之一。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文安立融會貫通當代的學術研究,得出一套平易近人的敘事,為此一衝突在全球造成的廣泛影響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將得到學者、學生和一般讀者的讚賞。

——《出版商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文安立在其研究對象嚴酷的性質與時而驚心動魄的洞察力之間保持平衡,不斷以生動的、幾乎是對話式的散文形式。即使在充斥著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歷史著作的圖書市場上,這本書也能脫穎而出。

——《公開信月刊》(Open Letters Monthly)

《冷戰》所提供的,並非平鋪直敘的歷史概覽,而是直搗核心檢視彼此扞格衝突的意識形態底下的思維,以及這些體系對其社會、經濟的影響。這些複雜的觀念深入淺出,為讀者帶來了激動人心的散文。這本書是一個讓人清醒的契機,讓最近的歷史為我們自己的時代和持續存在的危險思想提供視角。

——《娛樂焦點》(Entertainment Focus)

敘事節奏分明,穿插著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隻言片語,教人讀來喜不自勝……本書應該放在家家戶戶的書架上,不斷提醒人們愚蠢、無知、傲慢是如何把世界帶往毀滅的。由於這三種特徵的化身此際在正蹲在白宮裡,這本書具有真實和當下的價值。

——《南華早報》(SouthChina Morning Post)

文安立對冷戰進行了恢宏的敘述。他將冷戰界定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以及一個兩極的國際體系,精彩地展現其意識形態、地緣政治、技術和經濟層面。舉世首屈一指的冷戰學者文安立再度以其分析之深之廣讓讀者眼花繚亂。

——梅爾文.萊夫勒(Melvyn P. Leffler),維吉尼亞大學美國史教授

文安立此書一出,我們便不能再把冷戰視為一場一對一的比賽。文安立為我們提供了一部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競逐的新歷史,將其追本溯源至1890年代,並揭示冷戰在1990年代餘威猶存。在闡明冷戰核心的華府與莫斯科之競爭如何與在邊陲構成第三世界戰爭的多場「熱」戰之間的聯繫方面,無人能出其右。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廣場與塔樓》(The Square and the Tower)作者

文安立對冷戰之起因、冷戰之意味,以及冷戰為何仍然重要,分析強而有力,特別是在闡釋完美的理念如何驅動極不完美(甚且往往暴虐無道)的領導人方面,更是鞭辟入裡。文安立的著作將冷戰之於全球化,冷戰之於近年的中東戰爭,以及冷戰之於美國與俄、中的競爭聯繫起來。這是一本所有對政治、外交政策感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的書,由領銜的世界史學者講述的故事,引人入勝。

——傑雷米.蘇里(Jeremi Suri),《不可能的總統》(The Impossible Presidency)作者

對幾代人來說,冷戰是脈絡,是政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背景設定。這部歷史將冷戰本身放在世界史的大脈絡圖景之中,加以深刻理解,巧妙呈現。出自我們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的作品,強而有力。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到不自由之路》(The Road to Unfreedom)作者

【歷史的轉換期10】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西元1905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東亞:日俄戰爭啟發亞洲各民族;清朝立憲運動與反清革命並行

北亞:俄國革命刺激歐亞各國起義,列寧提出資產階級革命

西亞:伊朗立憲革命,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

南亞:反對孟加拉分治,英國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

進入二十世紀,世界各地持續動盪不安。以西歐為首的新帝國主義列強持續殖民亞非地區、瓜分勢力範圍,人種歧視更加深了此一對立。然而,這一切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被完全翻轉:日本打敗俄羅斯,黃種人打敗白種人。日本經此一勝大大提升了國際地位與自信心,深深啟發了亞洲各民族覺醒,更介入並改變了日後眾多國家的命運。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同一年爆發的俄國革命猶如燎原火種,在西歐激化了無產階級運動,也直接影響伊朗立憲革命,稍晚的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印度的反孟加拉分治運動,還有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以孫文為首的反清革命運動。站在1905年的轉捩點,我們能看見,各地受壓迫人民紛紛起身對抗自己國家的獨裁者,或來自歐洲的掠奪者;更重要的是,這群革命分子之間橫向串聯,彼此關注並汲取經驗。對整個歐亞大陸來說,這是一個集體覺醒、分向進擊的時代。

要如何談論這個標誌著關鍵時代特質的1905年?本冊同上冊一樣,透過活躍其間的小人物,用他們的所見所聞來領略世紀初的風采。只是,不同於上冊1861年以俄羅斯為主軸的視角,本冊的主角,是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知識分子。這群穆斯林散布各地,各自參與了程度不一的革命運動。我們將透過他們的眼睛,他們的雙腳,來洞悉一個鮮為人知的全球史面向。或許有所局限,或許不盡客觀,但越是鄰近我們熟悉的現代世界,我們越是需要透過不同以往的視角,來理解並反思世界史。這也是「歷史的轉換期」系列致力呈現的一大特色。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