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2019"标签的书籍

恐惧:推动全球运转的隐藏力量

人类基本自由之一便是“免于恐惧的自由”。

20年间,菲雷迪教授关于“恐惧”的预言不断被验证。如今,雨林焚毁带来的末日言论,疫苗接种安全事件后的社会阴影,“经济严冬”下的人心惶惶,极端势力不断扩大的威胁……

在这越来越疯狂的世界,菲雷迪教授再次探讨“恐惧”:去伪存真,我们还有光明之路可选。

译为11种文字全球畅销,国际社会学家弗兰克·菲雷迪,看透深陷混乱和恐惧的当代,引领我们走向更多安全的未来。

-

【编辑推荐】

还没有一本书能如此体贴地引领我们看透这能让世界瞬息万变的新生力量

★ BBC、CBS、卫报、尖刺、华尔街日报、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联合推荐

★ “毫无疑问,菲雷迪是英国、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为领先的知识分子之一。”

★ 精准翻译,学者对学者,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吴万伟译注

-

【内容简介】

22年前,弗兰克·菲雷迪的《恐惧文化》(Culture of Fear)一书问世,随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为书中超前的观点震撼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超前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现在,菲雷迪认为有必要再次出发,探讨“恐惧”的命题。

在新书《恐惧:推动全球运转的隐藏力量》中,菲雷迪将过去的恐惧和现在的恐惧联系在一起,探讨在我们被训练得相信人类社会面临的危险和威胁是不可估量且失控的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恐惧又是如何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的,以及谁在这种恐惧文化中受益。但最重要的是去伪存真,这种恐惧文化并不能无限地持续下去,正如书中所说:“人类必须被定义为脆弱的生物吗?我们必须心怀恐惧吗?一旦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就已经走在了本能地意识到还有其他选择的光明之路上。”

-

【媒体评论】

毫无疑问,菲雷迪是英国、欧洲乃至世界上最为领先的知识分子之一。

——《伦敦书评》

弗兰克·菲雷迪是人文领域内最有趣的思想家。

——《悉尼先驱晨报》

从国际上来说,肯特大学荣誉教授弗兰克·菲雷迪是最多产、最活跃的英国社会学家。

——《英国社会学协会》

-

【名人推荐】

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阅读他(弗兰克·菲雷迪)在英国《尖刺》杂志上的专栏文章……他相信,对恐惧运作方式的理解能够鼓励我们养成更加积极的态度,帮助我们走向较少恐惧的未来。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吴万伟

大梦无疆:勇气、想象和现代以色列的建立

二十世纪杰出政治家

以色列前任总理、总统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西蒙•佩雷斯自传

-

写给全球年轻人的领导力必读书

-

马云作序推荐: “以色列让我看到梦想的力量。

这是一个先有梦想后有国家的地方,一个因为梦想而创造一切的地方。”

-

◎ 内容简介

《大梦无疆:勇气、想象 和 现代以色列的建立》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政治家、以色列前任总理、总统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西蒙•佩雷斯的自传,也是他的遗作,就在完成这部作品的几周后,他与世长辞。在《大梦无疆》中,佩雷斯从亲历者、决策者和见证人的角度,记录了以色列的建国历程,完整再现以色列国家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决定性时刻,以及中东和全球的重大事件。他的第一手材料,各种幕后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决策和指令,是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好注解。

-

◎ 名人推荐

西蒙·佩雷斯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原则,一次又一次引导他心爱的国家克服生死之间的挑战。然而,他内在的人性和高贵更为重要,启迪了整个世界并且铺筑了一条通往和平的康庄大道,足以让未来的人们携手并进。

——乔治·H.W. 布什(美国前总统)

西蒙·佩雷斯最初是以色列最聪明的学生,接着成为了最出色的导师,最后成为了最大的梦想家。他在完成最后一部作品《大梦无疆》的几周后与世长辞,在这部作品中,他回顾了自己70年的政治生涯和以色列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这些时刻都为未来的和平与可能性打下了基石。这部作品捕捉了我的好友一生秉持的信念——我们可以战胜我们的创伤、憎恨和恐惧,抓紧当下,把握明日的成功。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佩雷斯是以色列建国一代的巨人,他坚持不懈地呼吁和平,他是一个永恒的乐观主义者,一生都在追求希望和可能性。他也是我珍贵的朋友,是我智慧的源泉之一。他的故事如今成为了时代的故事,有太多需要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巴拉克·奥巴马(美国前总统)

以色列为全球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是名副其实的“初创国家”。《大梦无疆》这本书中的领导力的故事显示了当别人觉得必定会失败时,为何佩雷斯能够在不断的努力中看到机遇。如果你不尝试,你就不会知道——这就是创新的秘诀。西蒙·佩雷斯明白这一点。

——埃里克·施密特(谷歌董事长)

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埃里克·方纳、《经济学人》重磅推荐!

从世界的边缘到中心,从与世隔绝到息息相关,全球视野下重塑美国历史。

将美国史纳入更为广阔的全球史视野中,已是大势所趋。托马斯·本德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首倡跨国史理念并付诸实践。《万国一邦》是本德的代表作,已成为美国史研究的经典作品。本德摒弃单一而孤立的民族国家史,打破早已定型的研究框架,将美国重新放置在全球视野下,重构美国历史。作者将美国独立战争、西进运动、内战、工业革命、现状与未来等美国史中的一切重大主题和独特事件,全部放在全球史背景下接受检视。从16世纪新世界殖民时期到20世纪的社会改革,美国必须被视为全球的一部分,并作为其中一分子与世界互动。

-------------

全球史译丛(见识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么[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尔(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纪大转型[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04: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美]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幕府时代日本的相遇[英]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动(1400—1800年)[美]查理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蚊子帝国:1620—1914年间加勒比地区的生态战争[美]J. R. 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

08:中间地带: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和共和国(1650—1815年)[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

09:美国宪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美]乔治·A.比利亚斯(George Athan Billias)著

10: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英]C. A. 贝利(C. A. Bayly)著

11:交换之物: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与科学[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鸟粪与太平洋世界的开启:全球生态史[美]格里高利·库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气候变化与全球史[美]约翰·L. 布鲁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与社会[英]布鲁斯·M. S. 坎贝尔(Bruce M. S. Campbell)著

-----------------------------

【编辑推荐】

1.新美国史。首倡“跨国史”,打破国别史的既有模式,从全球史着眼,重新书写美国历史。观点新颖,视野宏大,令人耳目一新。

不受传统民族国家史的限制,针对“美国例外论”,放弃单纯在国家框架内进行历史研究的做法,将美国史的空间背景扩展至全球,超越民族主义的藩篱,着重分析美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方法与视野更胜一筹。

2.读懂美国的经典之作。想要深度理解美国,摆脱自娱自乐,不可缺少本书。

托马斯·本德专门从事美国史研究,是当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本书是托马斯·本德的代表作,涉及美国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演变、当下问题的根源等诸多议题,从历史理解现实,绕不过美国史的经典著作。

3.知识量大,兼容并包。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环境史并重,一本书贯穿美国史方方面面。

除了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件,本书还囊括了美国历史上没有被广泛了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如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首次相遇时的文化戏码、移民活动和亚裔美洲社区的建立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穿插互动,共同构成完整、系统又生动活泼的美国史。

4.布局细致入微,隐喻恰到好处。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与入木三分的分析论断交相辉映,感染力强。

不同于以往讲述美国史的图书,本书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如从历史上的诉讼案看美国政党政治、非自由劳工的经济模式对未来工业化组织的指向等,史实之外更有精妙的观点。

5.多位顶尖学者、重量级媒体联袂推荐。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埃里克·方纳,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托尼·普拉特教授,爱荷华大学琳达·K. 克柏教授、《经济学人》等对本书赞誉有加。

【赞誉推荐】

本德颇具深度的观点令人兴奋,而其阅读的广度又让人望而生畏。这个听上去非常简单的事实就是:美国不可能与世隔绝。这个事实值得反复强调,本德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雄心勃勃、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这本书必将改变我们研究和教授美国史的方式。假如我们需要强调我们过往的历史如何融入到全球历史当中,那么现在是时候了。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场结合了睿智与激情的论战。这部生动的著作既不居高自傲又不晦涩难懂。本德并没有按照既有模式书写一段详尽的美国历史,而是用他的全球化观点激发我们的阅读欲望。

——托尼·普拉特(Tony Platt)

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本德教授用宏大的气魄和精妙绝伦的文笔,挑战了我们对美国历史的想象。他那清新、活力四射的诠释让陈旧的教科书黯然失色。他为我们理解21世纪世界的形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我对这本书简直爱不释手。

——琳达·K. 克柏(Linda K. Kerber)

爱荷华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富于启发性且可读性很高的迷人著作……这本书获得了太多的称赞。本德除了对美国史进行全新的解读之外,还提醒我们,美国只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众多国家中的一个。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倦怠社会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细读的乐趣

《细读的乐趣》收入丛书“大家读大家”(第二辑),该丛书邀请当今人文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名家名作,让普通读者也能从删繁就简的阅读引导中走进文学的殿堂。只有通过细读文本的功夫,阅读经验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所有。这部文化随笔,虽分三辑,但内容广泛,既有《语讹默固好——简论施蛰存评唐诗》《寡妇诗人的文学“声音”》等学术性较强的文章,又有《与耶鲁学生看〈末代皇帝〉》《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化——评介耶鲁女校友刘爱美》等这样的观后感和读后感,还有《美国学生眼中的张充和》《沈从文的礼物》这一类的人物印象记和人生感悟随笔,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既有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也有对作家个体的解读与剖析,还有对电影、书法甚至绘画等艺术的赏析,以及师友交往与人生感悟等等,全书核心强调的是“细读”的重要性以及对作者本人的影响及体会。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作者细读文本和人生的收获与感悟,不仅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同时对一般读者也较有启发借鉴意义。

《细读的乐趣》为美国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孙康宜教授回顾治学生涯精选集,分为细读经典、细读现代和细读人生三部分。既有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也有对作家个体的解读和剖析,还有对电影、书法甚至绘画等艺术的赏析,以及师友交往与人生感悟等。细读之下,心得感悟和明察洞见别开生面。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