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ZDC:WGWX"标签的书籍

匹克威克外传(蒋天佐译本)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反映了极其广阔的生活面,真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故事的梗概是这样:一位独身的老绅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名流”,也是一个“学者”,又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个社团(“区克威克社”)的创办人。他带着几个“匹克威克派”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经过大约两年,他的追随者和他自己都觉得游历够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实行了“退隐”,故事也就此结束了。 译本简介: 家里有两套《匹克威克外传》,却都是蒋天佐的译本。一套是197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另一套是新版,也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就是封面的这个版本。我很想帮着我爸搞到民国的本子,是骆驼书店的,不过现在很贵。我上传的这个应该是上海文艺1961年的版本,纸质的也是很珍贵的,是初版书(我找不到那个版本的封面,所以用现在这个代替一下),这里交代一下。 我没有读过别的译本,不过这个译本就很好,我觉得比书苑里面现在的译本好一些,现在的译本不知道是谁的,如果按照封面,是朱娜娜改写的,但是其实也不是,恕我学浅了,不知道。 给大家介绍一下译者: 蒋天佐,原名刘健。文学翻译家。江苏靖江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左联。三十年代曾负责编辑《杠杆》。后任文化界救亡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总会副书记、新车军政治部编审委员、《大公报.文艺》主编、《民主周刊》执行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星火》编辑部主任,江西省文联、中国作协江西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届理事。译有「英」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尔》,「美」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雪虎》。著有文学评论集《海沫文谈偶集》。 是个老先生了,功底扎实,不过翻译里面有很多东西很有意思,比如把很多先生啊,爵士啊等翻译成了老爷,可能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吧。 老先生也很传奇,上过战场中过枪还做过地下党。和陈敬容结婚,还有传说两人离婚了。曾经和周楞伽笔战,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的文代会,周扬也要求就算用担架抬也要让老先生来开会。可见其威猛。

在路上

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4月里,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在这前后20天日子里,杰克的房间里除了打字的声音以外,就只剩下半空中飞扬的情绪和思想。

  凯鲁亚克几乎一夜成名,他被封为“垮掉派之王”,但酗酒的毛病也愈发严重。名声或许成了凯鲁亚克最大的负累,他在书中说:“在尘世中默默无闻的人要比在天堂上声名显赫自由自在得多,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尘世?全是些虚无缥缈的想象。”自此他经历了声名显赫与纸醉金迷的最后一段日子。

  凯鲁亚克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并不代表那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作品的文学成就远不及他文本的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那么《在路上》的出版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小说主人公为了追求自由个性,与几个年轻男女随便找个借口就上路了,他们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一路上他们随心所欲,寻欢作乐,高谈东方禅宗,吸大麻,玩女人。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书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于公路与城市之间,每一段行程都有那么多人在路上,孤独的、忧郁的、快乐的、麻木的……纽约、丹佛、旧金山……城市只是符号,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驿站,每当他们抵达一个地点,却发现梦想仍然在远方,于是只有继续前进。

  在聚众旅行的狂欢中,几乎没有道德底限。在这种混乱、亢奋而筋疲力尽的得过且过的状态背后,背后蕴涵的人生价值拷问远没有它的语言那么轻快。《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寻求”的是精神领域的超脱。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在中国

  《在路上》问世这一年,中国人并不知道,几年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在路上》的节译本,由黄雨石、施咸荣合译。这属于“文革”前的“内部参考”书。这些封面或灰或黄而被称为黄皮书、灰皮书的外国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被“偷运”出来,在知识青年中流传阅读。

  1990年华东师大研究生陶跃庆、何晓丽译出《在路上》,1998年文楚安译的《在路上》问世,它们相继在中国文艺青年并不平静的心湖中激起了涟漪。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推出了由王永年翻译的《在路上》的新译本。当初,凯鲁亚克从东方禅宗中汲取返璞归真的原生态;如今,中国青年则羡慕其叛逆的行径和无所谓的决绝。

  地下诗歌运动———无论莽汉主义,还是口语派,多少都受过“在路上”和“垮掉的一代”的影响。其中海子的死则更是一种“在路上”上的终极追求。孤僻、不懂交际、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爱情路上坎坷等,都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海子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他呕心沥血经营起自己的诗歌王国,最后又以血肉之躯来祭奠。深层的哲学原因是什么呢?海子是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在朝觐诗歌圣殿的路上,走上了一条类似天梯的路,在新的路上继续跋涉。

  年轻的崔健那时背一把破吉他,裤脚一高一低地吼出:“脚下这地在走,身边那水在流,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他那强悍而沙哑的歌喉喊出了一代人的迷惘,他掷地有声的疑问立刻被丢进了一个易燃的世界。“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走到黑”(《假行僧》),这种随性所至和漫无目标的奔走,成为一代人的理想宣言和精神缩影。

  后来许巍把自己的专辑命名为《在路上……》。《在路上……》的封面用的是许巍早年的照片,那个有阳光的日子,他背向墙壁,凝视远方,游呤诗人般,在时光和音乐的路上漫步。许巍的“在路上”代表过程或者自由,通向被我们称之为理想和爱的远方。

  先锋小说家们也共同对《在路上》做出模仿。对流浪生活根深蒂固偏爱的马原,就在一个神奇色彩浓郁的路上,用人生最关键的七年行走,并写了寻找彼岸的《零公里处》。余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只截取“远行”路途中极富隐喻的一个断面,浓缩表现了青春之旅的渴羡、期盼和迷惘的复杂心情。苏童也写了一个短篇———《一个朋友在路上》,描述了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去了西藏,但他并非是受了什么刺激或出于某种高尚动机,只是理想是“在路上”,而且是永远在路上。

(子乌注:该版本为陶跃庆 / 何晓丽合译的,网上虽然流传甚多,但是往往张冠李戴,冠以王永年版或文楚安版,多方验证后译者应该无误,特此说明。另:有人说该版本为『净版』,这个问题我不清楚,据陶自己说不是,我想他本人应该还是有些发言权的吧。再另:网上流传的版本都是有6部分,可是我看英文版只到part five,一直很奇怪(我只翻阅……),在一次巧合中,我发现,中文版的前两部都是一样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和英文版对应上了,不知道最早的电子版是谁制作的……)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中英双语版)

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就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命题,爱米丽不过是步历代哲人、隐者、科学家、艺术家后尘,通过生活和创作,身体力行地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 由于爱米丽一生经历简短,她既未受完整系统教育,又没有爱情婚姻实际体验,人们对于她能写出《呼啸山庄》这样深刻独特的爱情绝唱也曾疑惑不解。对这一问题,早有人以“天才说”做出解释,而经过百余年的研考据,传记作者和评论家又提出了更加令人信服的凭据。爱米丽以及她的姐妹,虽然生长在苦寒单调的约克郡,她们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却来自北爱尔兰,母亲玛丽亚·勃兰威尔是威尔士人。这一对父母所属民族的祖先,同属具有冲动浪漫气质的凯尔特人,而且二人都不乏写诗为文的天分:帕特里克又一向怀有文学抱负,曾自费出版诗集;玛丽亚出嫁前写给帕特里克的情书,也是文采斐然。继承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又受到荒原精神的陶冶哺育,爱米丽的艺术天才无疑并非无源之水;而且她家那座荒原边缘上的牧师住宅,外观虽然冷落寒酸,内里却因几个才智过人的子女相亲相携而温馨宜人。他们自幼相互鼓励、切磋,以读书写作为乐。这一方面大大冲淡了物质匮乏之苦;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功力。 爱米丽的写作,从诗开始,她在着手创作《呼啸山庄》之前十六七年间,陆续写出习作诗文《贡代尔传奇》和短诗,如今所见,仅近二百首诗。姑且不论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字起码也是创作《呼啸山庄》这部不朽之作的有益准备。换言之,她写《呼啸山庄》,是她写诗的继续。她的诗,真挚、雄劲、粗犷、深沉、高朗,这也是《呼啸山庄》的格调。 Emily Jane Bronte (July 30, 1818 – December 19, 1848) was a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now best remembered for her only novel Wuthering Heights, a classic of English literature. Emily was the second oldest of the three Bront? sisters, being younger than Charlotte and older than Anne. She published under the masculine pen name Ellis Bell.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