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乙、颜歌、双雪涛、文珍、李静睿、李娟、邹波、刘子超、云也退……《单读》视野中最好的一批青年作家,首次集体发声——《单读》始终关注年轻、活跃的新声音,这一辑,我们将首次集体介绍这个华丽的、完整的新作家阵容。其中包括:在国内风头正劲、并闯入国际文坛的小说家阿乙、颜歌、双雪涛、文珍、李静睿;在非虚构、散文方面早早树立高度个人风格的李娟、邹波、刘子超、云也退,他们也是最具国际化潜质的一代非虚构作者;评论家范晔、张定浩、包慧怡奠定了这一代作者的审美高度,写出了我们时代最好的文学批评;出版人彭伦、译者陆大鹏在海外作品译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他们,我们得以阅读更广阔的世界;画家王顷,大器晚成,进入创作爆发期,是国内艺术界最具潜力的一座宝藏。无一例外,他们的足迹和视野,跨越了国界、语言和创作媒介的边界,始终在个人化与公共性的张力之中推进,没有放弃发言,持续地为《单读》这个中文世界里的“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输血。
2.独家刊载学者王德威访谈,探秘年轻一代作家的写作与命运——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王德威与《单读》探讨了国内年轻一代写作者的处境。相较前辈,青年作家在生活上是幸运的,全球化让各种经验唾手可得,而文学中民族与世界的议题如何平衡处置?王德威仍然用读者的态度谦卑地看待作家的创作,关注着青年作家写作中的个人印记和对当下生活的感知。
3.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得主全部亮相,共同创造“我们的黄金时代”——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已经持续两年,作为中文世界第一个以独立书店为标杆的文学奖项,它搜寻着这个时代中最敏锐的感受者,发掘最具活力的文字。本辑《单读》收录了2015年、2016年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的作品:张定浩的诗已经深入人心,这次他以批评家的身份讲述关于穆旦诗歌的解读误区,李静睿的最新小说作品也将同时发布;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包慧怡、陆大鹏也分别寄来了他们的诗作与随笔;2015年年度旅行作家刘子超的最新译稿,也抢先在《单读》试读……这将是一次少有的机会,系统地检阅他们的文学历险。
4. 装帧改版,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单向空间和理想国联手出版的《单读》一直是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此次继续全新改版的设计,封面和装帧设计复归传统,回到一张报纸的制作工艺,增加了烫金工艺,同时保持着一本杂志的广泛趣味和一册图书的内容深度。整个封面由一张报纸折叠而成,正面是整本书的精选内容和词句;背面展开则是画家王顷出人意料的摄影作品,也可作为一张独立海报收藏。
“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 ——穆旦
经常有人使用“黄金时代”的提法,有的人是真心这么认为,而有的人是持有反讽之意。这次《单读》在当下的情形之下,重提这个概念,则是出于我们对于“黄金时代”的另一重理解——在焦虑之际保持清醒,在沉默之时尝试发声,在混乱之地继续潜行,既然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么我们就去拥抱变革,既然所有人都说可能性已经几乎穷尽,那我们就偏要试试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既然我们周围仍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热爱写作、阅读和思考,那么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呢?尤其,我们不再期待谁的奖赏,甚至不期待鼓励,我们等待迎接批评、讽刺和漠视。因为,如果我们一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迷路,那么唯有站在现在的泥土中,重新举起希望的火炬,是时候从悲观中清醒,让写作重新振奋起来。
本辑《单读》以特刊形式,收录国内最好的新生代、中生代作家的文章,包括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大奖得主的作品。其中包括阿乙、颜歌、文珍、李静睿等新锐小说家的短篇,这一代最优秀的青年学者张定浩、范晔等人的文学评论,李娟、云也退的随笔,邹波的非虚构作品,包慧怡的诗歌和艺术家王顷的摄影,以及译者彭伦、陆大鹏、刘子超在人文历史和旅行文学方面的最新作品。每一个门类的作者与选文,都竭力标注出最新一代作者创造力的水准线,提供丰富、多元的视角,以及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文本。希望在大众文化的战场中,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引发更多的思想争鸣。
《单读23•破碎之家:法国文学特辑》是《单读》书系聚焦海外文学的第三次尝试。伊凡•雅布隆卡、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这五位作者的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不等,却集中呈现出当代法国文学独特的气质:紧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状,并将它们纳为文学的表达范畴。这些故事大多从家庭生活、代际关系出发,却让读者从这些破碎的裂缝里,窥见无限宽广的社会图景。除此之外,随笔、访谈、诗歌、评论、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等栏目,又将为读者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多元的视角。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 《单读》继续环游世界文化版图的旅程,贡献当代法国文学最新作品,打破你对法国文学的固有想象。你熟悉的法国文学是巴尔扎克的、雨果的,亦或是普鲁斯特的、加缪的……《单读》首次引入、翻译法语原作,打破你所熟悉的法语文学世界!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四位法国当代作家从40后到90后,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一个个与家庭有关的故事,而学者兼作家的伊凡•雅布隆卡则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关于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的论述,解答了新一代写作者的创作疑惑。
★ 法国文坛惊人的当下性,描写出今天世界令人心碎的分裂现实。当文学正在失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当代法国文坛仍然努力围捕着日益严峻的现实。这些故事背后都隐藏着广阔的社会图景与困境,从一个个小家庭的裂缝中,我们得以窥见工人阶级的衰落与被缅怀、国家权力如何侵入私人生活、恐怖主义将成为本世纪最不可忽视的伤痛,而现代性的困境已经一步步腐蚀人的精神……
★ 云也退对德语译者魏育青的访谈、欧宁的乌托邦历史记述、诗人郑小琼的女性打工者书写、彭剑斌对文学的使命与未来的解读……都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持续拷问着一个更好的社会、一种更好的文学在今天是如何可能。德国文学与两德历史的交织在一场谈话中,欧文的乌托邦实验至今影响着人类对未来的构想,“打工诗人”郑小琼道出了工厂与父权对女性的双重剥削,作者彭剑斌从冷门佳作《梁金山》里辨析文学的未来……
★ 与澳大利亚大使馆合作创立的“澳大利亚文学专栏”,持续更新!《单读14:澳大利亚文学特辑》曾是《单读》走向更广阔的海外文学世界的首次尝试,现在,《单读》为这样的尝试继续创造新的空间。
★ 单向空间品牌出版物《单读》是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这一辑《单读》继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小说、随笔与评论,分享作者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如果你用过单向历、看过十三邀,是时候打开这本书了
独家、原创、首发,《单读》改版以来新的里程碑
五位深具潜力的英国当代年轻作家,首次中文亮相,探寻前沿的国际文学视野
直面——现代都市生活的空荡内心,拷问——除了城市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可能?
【内容简介】
我的外祖母完全不能停下。她做的汤足够喂饱贝尔法特所有悲伤的灵魂。——简•卡森
我要去了解我的国家。我不去城市,我要去小镇、农庄和牧场。——斯坦贝克
你一直待在书桌旁也依然可以拥有充满冒险的一生。——杰夫•戴尔
说到底,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的,不过是一种金钱与爱情的全球化交换。——刘子超
人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就不会写“死”这个字。——王占黑
伦敦,也包括其他任何超级大都市,都不再意味着一个既定的位置,即便非要用中心来形容它们,也只是一些更便捷地去往别处的接驳点,向无数的方向延伸,甚至它们本身也在出走。这一辑《单读》就是这样一趟拐弯抹角的旅程,我们经过伦敦,进入英国,带来了五位尚未被中文翻译过的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像田野里光线的散射,有的向城市的中心逼近,有的在不知名的欧洲边缘徘徊,有的飞向岛屿,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亚洲。
今天的语言与文字,在前仆后继地开掘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也走到了某种瓶颈。我们动不动就只能谈论爱情、个人的孤独、不知所踪的意义,最终都陷入一种重复的内核,形式上细枝末节的变奏。我们借由英国同时代人的创作,重新设问,到底城市的中心有什么,而除了城市之外,更远、更大的空间如何可能。我们所说的“都市一无所有”,显然不是指它物质上的空虚,甚至也不是精神上的空洞,而是所谓的“城市意识”不再那么现成,不再能被詹姆斯那种后见之明所武断地概括,原本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些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恰恰是越近的事物越难描述。
……
巧合的是,这篇文章是在我又一次飞向伦敦的旅程中完成的。而不断进入又离开的经历告诉我,重复、循环、流动,同时也可能是激发、挑战、创造的过程。每一次出发都是无数次再出发的开始。对《单读》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已经检阅过北京、伦敦、澳大利亚,下一次,我们去拉美,去苏格兰,去爱尔兰,去非洲。
【编辑推荐】
1. 当代英国文学特辑,首次独家翻译、引进英国当代青年作家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的文学与声音——简·卡森(《时尚芭莎》杂志短篇小说写作奖获得者)、凯丽·哈德森(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获得者)、内德·鲍曼(进入《格兰塔》英国最优秀的年轻小说家名单)、大卫·索洛伊(入围2016年布克奖)、萨拉·霍伊(T.S.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这些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相对陌生的名字,正是英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领袖,也是英国各大文学奖项的新声音。他们的小说及诗歌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中文亮相,更有作品是首次被翻译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本辑《单读》为当代英国文学特辑,作为国际文学展演(ILS)的一部分与读者见面。本着一贯以来对于青年写作者的关切和国际视角的坚持,力图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那些正在崛起的、不容忽视的时代声音。
2. 从异国视角审视我们的共同处境,反思现代都市生活—— 一面是高速运转、便利发达的现代化都市;一面是千篇一律、琐碎分裂的个人生活。我们选择了都市,又被都市囚禁,生存空间的别无选择是否也代表着某种精神和文化的困窘?除了重复的场景、重复的情绪、重复的话题,我们是否有新的创造力去开发新的生存空间,并得以生发新的精神内核?
3. 首次100%刊发独家、首发内容,这是《单读》原创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一辑的《单读》中,读者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它们的首次刊发。除了五位来自英国的当代作家之外,90后新秀作者王占黑、旅行作家刘子超、英国长期观察者与书写者王梆、书评人李南心、作家夏榆和全球书讯关注者吴瑶,都为《单读》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作品,它们小到社区故事、大到异域图景,体现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多样,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丰饶。
4. T.S.艾略特诗歌奖获得者、英籍华人女诗人萨拉·霍伊的代表作,讲述两代人的文化断裂与回溯;文字与影像、思想与视觉在蒋志的表达中碰撞美妙的火花——萨拉·霍伊的获奖诗集《玉环》充满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这位出生于香港、成长于英国的诗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书写血脉与文化的深层勾连。艺术家蒋志在文字与影像文本中兼具超凡的表达能力,在他看来,写作和画画是一种困人之劳作,也是他通往自由的地道,本辑的影像部分将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5. 杰夫·戴尔专访,“没有幽默感的人是怎么在世界上存活下来的呢?”——《单读》持续推介杰夫·戴尔专访,约翰·伯格、网球、旅行、爵士乐、文学与政治,在这里,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丰富的、有趣的、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杰夫·戴尔。
6. 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可读性与思想性,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本辑《单读》继续寻找属于青年人的优质内容。
【名家推荐】
许知远,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杂志,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阿乙,作家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杂志。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郭玉洁,正午主编,《单向街》第一任主编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向街》(《单读》前身)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覃里雯,资深媒体人
“为《单读》写稿一直是最美好的事,就像和一位无所不知的知音漫谈,站在世界漫长的共同传统之上关照人类的今日和明日。因为它优雅的包容和丰盛,促成了我写作的新风格。依然秉承启蒙以来知识传统的杂志越来越少,就像星星逐渐在夜空里淡去一样。对我来说,在稀疏闪耀的人类群星中,《单读》已经是中文世界里最耀眼的一颗。”
于威,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如果说《单读》这本小小的杂志,也有一点雄心,那就是希望它能够像《纽约书评》一样,吸引这个国家最杰出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理性的批判,永不放弃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同时追求一流的文本表达。这个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也许永远都无法实现,所以只能继续做下去。”
苏静,《知日》主编,《单向街》第一任出版人
“转眼之间,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也改名《单读》,还有自己的同名 App,单向历更是卖成了近年来少有的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单向街书店也从一个完全理想主义的形象,现在也跻身很主流的商业公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时至今日,我也为我当年能参与当年《单向街》杂志书的创刊和发行,感到由衷的开心。”
《单读·十周年特辑》首次推出上下两册,《时间的移民》与《在世界的门外》。
上册聚焦“时代性”,将目光从难以名状的此时此刻移开,转向人类社会在不同年代里的文化状况,试图追问:互联网与新技术是如何影响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如何慢慢吞噬社会,都市与乡村的关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
下册退后一步,聚焦“空间性”,勾画纽约、柏林、开罗、威尼斯等城市的文化图景,通过文学和历史的方式重游布罗茨基、本雅明、阿斯旺尼等人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在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泛滥的今天,重新成为世界的陌生人,也重新发现自我。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2019年是《单读》书系创办的第十年,《单读·十周年特辑》是过去时光的答卷,也是未来岁月的开篇。这套纪念版《单读》,汇聚了十年来重要作者的原创文章,以及国内外的新人新作,它集中展示了这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痛点和问题意识,代表着新一代中国作家看待世界以及中国本土社会的历程。
如果你是《单读》的老读者,这套书是最好的纪念,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单读》,那么这套书也是最好的开始。
我参与编辑过很多夭折的书,《单读》的生命力经常令我自己惊叹。因为不断有年轻而杰出灵魂的加入,我认定它还会长久、富有韧性地存在下去。
——许知远
过去的十多年,是人心随技术迅疾更新的年代,也是一切在不知不觉间速朽的年代。生活在其间,要敏捷于变化,又能保有持久的决心,这是一种必要的法则。回想《单读》的创办,正是这份敏捷,更多的是持久,让它免于转瞬即逝的激情,从而在时间里拥有自己的轨迹,和可供回顾的纵深。
——郭玉洁
《单读》提供了一种智性、理性而又并不因此而冷漠的审美。它是一本对青年有号召力的书。它使它的读者变得年轻而上进。
——阿乙
《单读》一直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有自己的坚持、审美和品位,有感召力,有愿意为它工作的年轻人和愿意为它添砖加瓦的写作者。它始终在尝试用已有的力量和资源,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态度。
——双雪涛
我理想中的《单读》是不断自我变法,永远免疫于一切标签的……然而我怎么想并不重要。《单读》会给我惊喜。
——范晔
我有点吃惊《单读》活了十年,就像我没有想到自己也写了快十年。十年了,我们都还在这里,不怎么成功,不怎么挣钱,但没有放弃。这件事的唯一意义可能就是,证明一本书和一个人都可以活得小众、边缘,像闪亮银河外散落的小星,这条路也没那么辛苦,只要你走下去。
——李静睿
世界无时不在创造,但对于身处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创造力是否已经死亡?
本期《单读》从文学写作、历史叙事、生活方式,从个人到社会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这个话题,作者以各自的方式,反思,批判,创作,抵御着同质化的侵蚀。如《欧洲马赛克》探讨了个体在不同层面上(时代、性别、国家、生存)的自我反省,反映了人本身的“创造”和“再创造”;互联网的“叛逆者”杰伦·拉尼尔掀开这个行业的光鲜外衣,揭示个人利益是如何成为技术变革的牺牲品(《海妖服务器与我们的未来》);在译者包慧怡眼中,当代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字犹如“鸟之轻,羽之轻”,而这些看似跃然纸上的轻,却是作者百般揣摩后的精确和坚定。这期依然有摄影、诗歌、小说,与读者分享一种异质的视角、语言和经验。
一场2020年的记忆争夺战,一部记录当下的现实书。
一系列社会与环境危机不断累积、爆发,让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显。从岁初到年末,《单读》向海内外的作者、合作伙伴以及读者发起广泛征文,收集世界各地关于这一年的记录。最终,来自18个国家、34位创作者的24组纪实作品被汇集于此。《单读25·争夺记忆》在结构上打破了过去按照文体分类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组关键词作线索,让诗歌成为另一条起承转合的线索;封面再做创新,以拼贴和重叠作为对纷乱记忆的表意;正书加别册的出版尝试,将是未来《单读》的新方向。
在闪烁其词和置若罔闻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续的记录与反思,是我们的回应。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沃尔特•惠特曼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独家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最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憧憬一个无限联结的时代。如今通过小小的电脑和手机,整个世界都触手可及。短短几十年时间,这个时代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面前。然而,我们应该为此欢呼吗?
本期《单读》将目光放在全球,试图在尽量多的层次上,找到一些网络时代的联系,有克莱·舍基对社交媒体发展趋势的分析,有迷失在神话和历史中的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夜》),还有一位日本学者研究迪拜的菲律宾劳工问题(《不设防城市》),这些联系通常少为人知,却并非不重要(反而可能因此而更重要)。在描述联结的同时,《单读》其实更愿意去理解深层次的情感断裂:一次笑声会引起的流血事件(《最后一排男孩》),自愿成为试药者的证券销售员(《试药者》),对一位未曾谋面的乡贤的怀念(《远去的故国》),多年游子看到面目全非的北京时的惊呼(《新北京的昂贵代价》)……面对这些零碎而微妙的情感,又该如何体会其中的联结呢?另外,本辑依旧收录了几首诗歌,几本新书速递,希望它们会像接头暗号那样,成为一种更隐蔽、更直接的联结方式。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Library | Project
1. 阿乙、颜歌、双雪涛、文珍、李静睿、李娟、邹波、刘子超、云也退……《单读》视野中最好的一批青年作家,首次集体发声——《单读》始终关注年轻、活跃的新声音,这一辑,我们将首次集体介绍这个华丽的、完整的新作家阵容。其中包括:在国内风头正劲、并闯入国际文坛的小说家阿乙、颜歌、双雪涛、文珍、李静睿;在非虚构、散文方面早早树立高度个人风格的李娟、邹波、刘子超、云也退,他们也是最具国际化潜质的一代非虚构作者;评论家范晔、张定浩、包慧怡奠定了这一代作者的审美高度,写出了我们时代最好的文学批评;出版人彭伦、译者陆大鹏在海外作品译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过他们,我们得以阅读更广阔的世界;画家王顷,大器晚成,进入创作爆发期,是国内艺术界最具潜力的一座宝藏。无一例外,他们的足迹和视野,跨越了国界、语言和创作媒介的边界,始终在个人化与公共性的张力之中推进,没有放弃发言,持续地为《单读》这个中文世界里的“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输血。
2.独家刊载学者王德威访谈,探秘年轻一代作家的写作与命运——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台湾文学批评学者王德威与《单读》探讨了国内年轻一代写作者的处境。相较前辈,青年作家在生活上是幸运的,全球化让各种经验唾手可得,而文学中民族与世界的议题如何平衡处置?王德威仍然用读者的态度谦卑地看待作家的创作,关注着青年作家写作中的个人印记和对当下生活的感知。
3.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得主全部亮相,共同创造“我们的黄金时代”——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已经持续两年,作为中文世界第一个以独立书店为标杆的文学奖项,它搜寻着这个时代中最敏锐的感受者,发掘最具活力的文字。本辑《单读》收录了2015年、2016年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的作品:张定浩的诗已经深入人心,这次他以批评家的身份讲述关于穆旦诗歌的解读误区,李静睿的最新小说作品也将同时发布;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包慧怡、陆大鹏也分别寄来了他们的诗作与随笔;2015年年度旅行作家刘子超的最新译稿,也抢先在《单读》试读……这将是一次少有的机会,系统地检阅他们的文学历险。
4. 装帧改版,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单向空间和理想国联手出版的《单读》一直是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此次继续全新改版的设计,封面和装帧设计复归传统,回到一张报纸的制作工艺,增加了烫金工艺,同时保持着一本杂志的广泛趣味和一册图书的内容深度。整个封面由一张报纸折叠而成,正面是整本书的精选内容和词句;背面展开则是画家王顷出人意料的摄影作品,也可作为一张独立海报收藏。
“在过去和未来两大黑暗间,以不断熄灭的现在,举起了泥土,思想和荣耀。” ——穆旦
经常有人使用“黄金时代”的提法,有的人是真心这么认为,而有的人是持有反讽之意。这次《单读》在当下的情形之下,重提这个概念,则是出于我们对于“黄金时代”的另一重理解——在焦虑之际保持清醒,在沉默之时尝试发声,在混乱之地继续潜行,既然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么我们就去拥抱变革,既然所有人都说可能性已经几乎穷尽,那我们就偏要试试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既然我们周围仍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热爱写作、阅读和思考,那么谁又能否认,这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呢?尤其,我们不再期待谁的奖赏,甚至不期待鼓励,我们等待迎接批评、讽刺和漠视。因为,如果我们一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迷路,那么唯有站在现在的泥土中,重新举起希望的火炬,是时候从悲观中清醒,让写作重新振奋起来。
本辑《单读》以特刊形式,收录国内最好的新生代、中生代作家的文章,包括两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大奖得主的作品。其中包括阿乙、颜歌、文珍、李静睿等新锐小说家的短篇,这一代最优秀的青年学者张定浩、范晔等人的文学评论,李娟、云也退的随笔,邹波的非虚构作品,包慧怡的诗歌和艺术家王顷的摄影,以及译者彭伦、陆大鹏、刘子超在人文历史和旅行文学方面的最新作品。每一个门类的作者与选文,都竭力标注出最新一代作者创造力的水准线,提供丰富、多元的视角,以及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文本。希望在大众文化的战场中,以更加积极的面貌,引发更多的思想争鸣。